持续又无效的努力,是职场的PM2.5


最开始朋友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些烦躁的。因为书店里,如此写职场的社科书,一年由各图书公司策划几万本也不止,全是“二手专家”的“一面之词”:题目犀利过瘾,内容却不过尔尔,说一堆废话,却没足够的论据,有时候逻辑漏洞都很明显(简直再侮辱读者的IQ)。很像舒淇那句经典的“承诺就像放屁,当时惊天动地,过后苍白无力”。
而且,像我这样的屌丝群众,一般比较阴暗,总是会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您谁啊您居然这么说教,妈妈知道吗?而且说得那么滔滔不绝,您到底算哪根葱?
第二:OK,您效率高,比别人聪明还努力,那么牛逼,可管我P事儿啊!
然,孙圈圈小姐姐的书《请停止无效努力》,我却愿意写书评并真诚推荐给大家。虽然我并不认识她,也完全不是在这里做人情广告,甚至连这篇书评也没有稿费。其中的原因,听我细细道来(说得自己好像多大牌,很多人求着我写书评,其实并不是……)。
其一,对作者的身份、阅历的认同感
我有个理论,不知大家同意否,那就是:如果在职场上混得不怎么样的人,写作就别碰职场这个题材。原因很简单:自己都混得不好,一直在低层做小弟的作者,怎么可能写出有参考意义的职场文?这听起来很功利,但逻辑就是:职场有意义的分享是作者亲自经历过的并操作意义的“干货”。小弟自己都不具备相关经验,只能纸上谈兵,有什么可看的?
各位看官别小看这一点,我个人没有狭义的“精英主义”。我认为:每个人都因自己的价值观,在职场上有不同的策略。比如我,为人懒散,对升职的渴求没那么强烈,也不大勤奋,所以自然也混成了“母校之耻”。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正因为我也是个写作者,混迹在各种作者群里,曾亲眼看到很多职场类的社科书是怎么被编出来的。也见到过在校大学生写手写职场——这种阅历出来写职场,说句大白话,就是大忽悠!
而孙圈圈小姐姐,是知名咨询公司的总监,从小弟身份杀出一条血路,这很不容易。且她个人最开始,也并没有名校光环,所以我以为,她的经历很值得被借鉴。另外,看看她书后面的推荐人,也都是实干派,其中还有位我非常喜欢的师姐李一诺,顿时觉得:可能真的有些料。
其二,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结构化思维的教科书
读效用性的文章,我最怕的,就是作者的观点横空出世,而他却对自己的观点并没有什么解释,而单单是用这个观点批判别人的观点,或仅仅罗列个人示例,有时经不起任何逻辑上的推敲。
举个例子,大名鼎鼎的咪蒙有篇《有趣,才是一辈子的春药》,这应该是篇爆文。在那篇文章中,作者举到的例子是她去面试别人,说自己把清华、剑桥的学生全刷下来了,只留了一个没上过大学的女生,只是因为那个女生的回答让她觉得很有趣——
……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来我们公司?
她说,我这个人做任何选择都会想得很清楚,我还专门做了调查,你们公司……附近的东西都很好吃。
第二个问题,说一件今年最让你有成就感的事吧。
她说,这么自夸可能不太好,但我确实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年初的时候,一个男的跟我相亲,之后他就出家了。……
后面的我就不列举了,基本都是摆出一个观点,然后接着写一个自己身边的示例。然而就单从上面的例子,我丝毫看不出“到底什么是有趣”,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趣”和“清华剑桥的学生”是对立的。
这样的文章自然没有逻辑,没有样本,也不具有说服力。但阅读量实在高,因为吸睛啊!因为它及满足了一种“精英批判”思潮(然而草根和精英也很难界定,狭义的精英和广义的精英也非常不同);更重要的是,它用武断的方式简化了一个复杂的问题,让适应快餐文化和碎片阅读的大家觉得,爽!
然而,对此,也无可厚非,因为这只是:娱,乐,文!大家看看笑笑就好了。但如果用同样的思路写职场,我只想说四个字:滚你丫的!
如果没逻辑,所有的论据只用“我曾经……”,“我身边有位朋友……”,“我的前同事……”类似的个案作为文章的支撑点,有什么参考意义呢?我也可以随口说出,我曾经,我的朋友,我的老板等等一系列例子。
而《请停止无效努力》这本书,自然也是有观点的。因为它的书名,本身就是一个观点。但尤为难得的是,文章的框架很清楚,也有背景调查和理论,另外还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探索方式——这样的写作结构简单易读,让我想起了《金字塔原理》。
其三,论道,但足够不偏不倚
有句话是,“没有三观正不正,只有三观你同不同意”,这很对。每个人由于基因、家庭、教育、际遇,都会有不同的观点,这很正常,而海纳百川,也是我们应该有的心态。
所以我最讨厌别人说:
“你三观不正……”(MLGB,你最正,你全家都最正);
“你这人就是性格有问题,所以干不好XXX”(MLGB,啥叫性格有问题,你就是想说这TM根本没法改变,我死定了吧);
“你们XX学校毕业的,情商就是低(而现在决定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是情商)”(MLGB,做人不能这么阴暗吧?你说习大大和克强总理情商低?)……
列举这些,只是想说明:这些过于主观的结论,真让人想时时45°斜仰对着天空流下明媚而忧伤的泪水啊……有的职场书,公众号文章,就是一句话把人拍死,让人没翻身的可能。但《请停止无效努力》里更多的,是一种思辨型的观点,也就是告诉你,很多事情不是决定性的。
当然,我并不排除作者也会有自己的站位,而且也是由于我自己的很多观点和她契合。例如,“方向比努力重要”,“情商有多种定义”,“被贴标签是很烦人的”等等我都很同意。
其四,道术结合,具备一定的操作性
另外,这本书的最大好处,是告诉别人怎么操作,并提供一些练习的方法。这点即使是很多所谓的职场类干货也没做到的。
对此,我又想到一句很火的鸡汤行话:为什么你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说实话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只能猜测,是不是因为……过好一生根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因为大小道理,人人都知道一大堆呢。所以我们要知道的更重要的东西,是怎么做。
就像我的朋友K说自己学不好英文是因为方法不对,可也不想问那些学的好的人到底是怎么学的。因为他们要么极有优越感地说,“学这个不难的。”(显得你像个傻波依);要么不负责任地鼓励你说,“这个你总能学好的”(更显得你像个傻波依)。然后他就在心里骂娘:到底怎么学,你们TM的怎么一个都不说?
但孙圈圈小姐姐,还是从可行性的角度提供了一系列的操作方法。我自己也在尝试。
诚然,这本书也不是没有缺点的。窃以为: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作者也从自己的角度定义了很多“概念”,对于很多概念又定义了很多“分类”。比如,她把工作的维度分为热爱、擅长、赚钱;又把职业的类型分为爱好式职业、幻想式职业、虚无式职业、理性式职业、功利式职业、勤勉式职业和完美职业——类似的分类我存疑,因为似乎工作的维度并不只这三点,职业类型之间又有很多重叠之处。
但这也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首先,这仍然是一本基于个人经验和方法论角度的职场读物,不可能不带有个人痕迹。
其次,这不是科学研究,它不需要像论文一样严谨,只要逻辑上没有硬伤就很不错了。
再次,这个主题本身就很多见仁见智的部分,所以很难保持绝对的中立。
直到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才回忆起来,其实我之前也在LinkedIn公众号里收录了她的一些文章。这本书,作为我少有的读完了的职场类书,确实是一本不错的读物。
别做无效努力,是的,对此我有很深的感悟:
其实我觉得职场上最恐怖的人,不是经验不足的人,不是懒人,不是反应不够快的人。而是那种又努力又“笨”(不是指智商,而是指方法无效方向错误)的人,这种人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不去思考和调整方向,不去学习新东西,实在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他们往往在不合适的道路上狂奔。这种人,在国企尤其多。他们很勤奋,又在公司呆很多年,没有功劳却又很多苦劳,往往会升职。在他们升职以后,因为很多努力都是无效的,所以他的团队总是加班,加班,重复劳动,之后陷入一个恶性死循环。
我衷心地祝愿大家,不要以这样的方式成为领导,不要成为这样的领导,也最好不要遇到这样的领导。
二白
一穷二白,二货小白
一流搅屎棍,三流建筑师,九流写字人。 欢迎关注俺微博@二白大爷,俺豆瓣二白,感谢!最近有本新书要上市了,到时候还会舔着脸给大家安利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