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絮叨叨的奥斯丁 ——《诺桑觉寺》 2016.09.20

先说一点题外话,喜欢看外国文学的人大概都知道一个好的译本是多么重要,流畅的表达,准确的用词,完美的句式,读起来让人朗朗上口,酣畅淋漓。之前看过奥斯丁的《艾玛》,翻译过来的文字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火星文,怎么会有这样说话的人呢,何况还是鼎鼎有名的作家,这一定都是译者的错。前些天从孔夫子二手书网上购了一批旧书,老译者,老版本,老样式,可我就是喜欢这感觉,今天读完整本书,更是高兴地手舞足蹈,谢谢翻译家孙致礼老师,是他让我们可以再次原汁原味地领略奥斯丁的魅力。
好了,言归正传。在我个人看来,女作家貌似都有点絮絮叨叨,她们更关注生活中琐事和细节问题,向赛珍珠一样写出大气磅礴《大地》三部曲的人还真不多。简·奥斯丁更是这方面的“专家”。从《诺桑觉寺》、《艾玛》、《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中,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英国乡村家庭的日常生活,男女间的爱情,多少有点像现在的轻喜剧,一开始误会不断,有情人总要经历各种磨难才能走到一起。偏偏是这样的生活琐事却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学者。不禁要问:奥斯丁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第一,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
在奥斯丁的作品中,作者总是喜欢跳出来和读者说上那么几句,仿佛就是在告诉你,我这是在给你说故事呢,我是在讲述我身边的事情呢,你们可要听好了。比如P27,作者就针对女主角看小说这一话题,大谈特谈自己的看法,“他们(小说家)同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串通一气,对这些作品(小说)进行恶语中伤,从不允许自己作品中的女主角看小说。……我可不赞成这样做。”再比如“诸位一看故事给压缩的只剩这么几页了,就明白我们正在一起向着皆大欢喜的目标迈进。”这种完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不仅不令人反感,反而透漏出奥斯丁轻盈、诙谐的说话语气,仿佛是一位邻居在向你讲述她家亲戚的故事,亲切、随和、而又兴趣盎然。这种朴素的叙述方式是作者自信的表现,也是判断故事好坏的重要标准。看过《成为简·奥斯丁》的人,一定对安妮·海瑟薇扮演的简坐在窗户前手执鹅毛笔写作的印象不能忘怀,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坐在窗边为你娓娓道来,她生活中日常往事。
顺便也要说说像《穆斯林葬礼》或《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中的叙述方式,一个故事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三五奇数章叙述故事的A面,二四六偶数章叙述故事的B面,最终两面合二为一。这种方式很新鲜,第一次读来让人眼前一亮。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把戏。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只是讲述者在向读者卖弄,掉读者的胃口。
第二,贴近生活的题材选择。
看过奥斯丁的生平简介,就知道她的作品简直就是她生活的原版。
作者与作品人物对照表(表格1)
人物 简·奥斯丁 凯瑟琳·莫兰(《诺桑觉寺》) 伊丽莎白(《傲慢与偏见》) 艾玛(《艾玛》) (《劝导》)
出生地 英格兰汉普郡斯蒂文顿村 维尔特郡富勒顿村
父母 父亲:教区的主管牧师
母亲:有背景家庭的女子 父亲:牧师
母亲:贤惠的家庭妇女
兄弟姐妹 8个孩子,6男2女 10个孩子
爱情经历
有人说,奥斯丁的小说大都取材一个“三四户人家的乡村”,讲的多是女大当嫁之类的事情,生活面过于狭窄,题材也过于琐碎。但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有人喜欢铜板琵琶,也有人喜欢落花流水,谁又能说哪一种更优呢,喜欢奥斯丁的人还是一大把一大把的。电影《奥斯丁书会》中,六人分别选读奥斯丁的六本小说,然后定期聚在一起讨论奥斯丁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能将文学作品的影响牵涉到实际生活中,这是对作品影响力的最高评判标准了吧。毕竟我们每天过的都是生活,每天离不开的也是生活,仅仅束之高阁的作品是孤独的,无力的,更是不值得的。
作家的创作,尤其是其早期的作品多与其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甚至就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诺桑觉寺》完成时,奥斯丁只有24岁,如此年轻的女子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故事完整,开端、高潮、结尾完备,人物性格鲜明,语言轻松幽默,细节描写准确到位,对话描写更是展示人物性格的点睛之笔。
主要人物表(表格2)
主要人物 性 格
凯瑟琳·莫兰:女主角 天真、真诚、心地善良
亨利·蒂尔尼:男主角 优雅、绅士、俊朗、随和
伊莎贝拉·索普:凯瑟琳的“朋友” 虚荣、善变、心口不一
约翰·索普:伊莎贝拉的哥哥,追求过凯瑟琳 信口开河、自私、恶毒、狂妄、虚荣(这是作品中我最厌烦的一个人)
埃丽诺·蒂尔尼:亨利的妹妹 面冷心热,善良、稍显懦弱,善解人意
蒂尔尼将军 愚蠢、势利,徒有一副好外表
艾伦夫妇:凯瑟琳的邻居 人缘好,热情,先生:通晓事理,太太:热爱打扮
疑惑1:蒂尔尼将军为什么会如此轻信约翰·索普对凯瑟琳的评价?
既然已经是将军的身份,为什么在明辨是非黑白的时候,还会如此的轻率简单,难道没有自己的判断力,若想获得关于凯瑟琳的实际信息,为什么不通过其他的途径,非得从一个人(约翰·索普)那里获取,而且此人前后的说法差距如此之大,将军就不会想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
疑惑2:英国的财产继承权是如何的呢?
这要查查详细的资料,再来论述。
疑惑3:埃丽诺·蒂尔尼是如何与后来的丈夫认识的呢?作者至少应该表一表吧。
第三,爱慕已久的英国情结。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想去的国外城市是哪里,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伦敦。不知从何时起,我对英国的印象特别的好,说它老派也好,说它保守也好,总是觉得这里才是整个欧洲文学欧洲文化的中心,这里能够代表我所向往的整个世界文化的中心。我的这种感觉也许和《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莲·汉芙的感觉是一样的,我喜欢《唐顿庄园》中整个英国贵族的风范,不只是富丽堂皇的起居生活,还有他们优雅风趣为人处世风格。比如,老管家卡森嫌男仆磨磨蹭蹭没有将餐盘收拾好,说了一句,“**先生,难道你要让老爷和小姐们下来自己端上去吗?”再比如,夫人错误的将在她房间试衣服的休斯太太当成了不守规矩的人,等她了解了实情,会亲自下到仆人的房间,将自己的大衣送给休斯太太,并且情深意切的道歉,真是让人感动。即便是在争吵的时候,他们也会尽量的克制自己,很少看见他们像我身边的那些人一样声嘶力竭,大发雷霆。我喜欢这种隐忍的感觉。貌似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更佳,又扯远了。
英国的作家还有谁?
狄更斯,毛姆,柯南·道尔——我的最爱,我的征程又要开始了,本来说好的,2016是我的日本年,先预留着吧,期待2017,我的英国年。
好了,言归正传。在我个人看来,女作家貌似都有点絮絮叨叨,她们更关注生活中琐事和细节问题,向赛珍珠一样写出大气磅礴《大地》三部曲的人还真不多。简·奥斯丁更是这方面的“专家”。从《诺桑觉寺》、《艾玛》、《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中,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英国乡村家庭的日常生活,男女间的爱情,多少有点像现在的轻喜剧,一开始误会不断,有情人总要经历各种磨难才能走到一起。偏偏是这样的生活琐事却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学者。不禁要问:奥斯丁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第一,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
在奥斯丁的作品中,作者总是喜欢跳出来和读者说上那么几句,仿佛就是在告诉你,我这是在给你说故事呢,我是在讲述我身边的事情呢,你们可要听好了。比如P27,作者就针对女主角看小说这一话题,大谈特谈自己的看法,“他们(小说家)同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串通一气,对这些作品(小说)进行恶语中伤,从不允许自己作品中的女主角看小说。……我可不赞成这样做。”再比如“诸位一看故事给压缩的只剩这么几页了,就明白我们正在一起向着皆大欢喜的目标迈进。”这种完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不仅不令人反感,反而透漏出奥斯丁轻盈、诙谐的说话语气,仿佛是一位邻居在向你讲述她家亲戚的故事,亲切、随和、而又兴趣盎然。这种朴素的叙述方式是作者自信的表现,也是判断故事好坏的重要标准。看过《成为简·奥斯丁》的人,一定对安妮·海瑟薇扮演的简坐在窗户前手执鹅毛笔写作的印象不能忘怀,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坐在窗边为你娓娓道来,她生活中日常往事。
顺便也要说说像《穆斯林葬礼》或《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中的叙述方式,一个故事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三五奇数章叙述故事的A面,二四六偶数章叙述故事的B面,最终两面合二为一。这种方式很新鲜,第一次读来让人眼前一亮。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把戏。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只是讲述者在向读者卖弄,掉读者的胃口。
第二,贴近生活的题材选择。
看过奥斯丁的生平简介,就知道她的作品简直就是她生活的原版。
作者与作品人物对照表(表格1)
人物 简·奥斯丁 凯瑟琳·莫兰(《诺桑觉寺》) 伊丽莎白(《傲慢与偏见》) 艾玛(《艾玛》) (《劝导》)
出生地 英格兰汉普郡斯蒂文顿村 维尔特郡富勒顿村
父母 父亲:教区的主管牧师
母亲:有背景家庭的女子 父亲:牧师
母亲:贤惠的家庭妇女
兄弟姐妹 8个孩子,6男2女 10个孩子
爱情经历
有人说,奥斯丁的小说大都取材一个“三四户人家的乡村”,讲的多是女大当嫁之类的事情,生活面过于狭窄,题材也过于琐碎。但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有人喜欢铜板琵琶,也有人喜欢落花流水,谁又能说哪一种更优呢,喜欢奥斯丁的人还是一大把一大把的。电影《奥斯丁书会》中,六人分别选读奥斯丁的六本小说,然后定期聚在一起讨论奥斯丁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能将文学作品的影响牵涉到实际生活中,这是对作品影响力的最高评判标准了吧。毕竟我们每天过的都是生活,每天离不开的也是生活,仅仅束之高阁的作品是孤独的,无力的,更是不值得的。
作家的创作,尤其是其早期的作品多与其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甚至就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诺桑觉寺》完成时,奥斯丁只有24岁,如此年轻的女子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故事完整,开端、高潮、结尾完备,人物性格鲜明,语言轻松幽默,细节描写准确到位,对话描写更是展示人物性格的点睛之笔。
主要人物表(表格2)
主要人物 性 格
凯瑟琳·莫兰:女主角 天真、真诚、心地善良
亨利·蒂尔尼:男主角 优雅、绅士、俊朗、随和
伊莎贝拉·索普:凯瑟琳的“朋友” 虚荣、善变、心口不一
约翰·索普:伊莎贝拉的哥哥,追求过凯瑟琳 信口开河、自私、恶毒、狂妄、虚荣(这是作品中我最厌烦的一个人)
埃丽诺·蒂尔尼:亨利的妹妹 面冷心热,善良、稍显懦弱,善解人意
蒂尔尼将军 愚蠢、势利,徒有一副好外表
艾伦夫妇:凯瑟琳的邻居 人缘好,热情,先生:通晓事理,太太:热爱打扮
疑惑1:蒂尔尼将军为什么会如此轻信约翰·索普对凯瑟琳的评价?
既然已经是将军的身份,为什么在明辨是非黑白的时候,还会如此的轻率简单,难道没有自己的判断力,若想获得关于凯瑟琳的实际信息,为什么不通过其他的途径,非得从一个人(约翰·索普)那里获取,而且此人前后的说法差距如此之大,将军就不会想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
疑惑2:英国的财产继承权是如何的呢?
这要查查详细的资料,再来论述。
疑惑3:埃丽诺·蒂尔尼是如何与后来的丈夫认识的呢?作者至少应该表一表吧。
第三,爱慕已久的英国情结。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想去的国外城市是哪里,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伦敦。不知从何时起,我对英国的印象特别的好,说它老派也好,说它保守也好,总是觉得这里才是整个欧洲文学欧洲文化的中心,这里能够代表我所向往的整个世界文化的中心。我的这种感觉也许和《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莲·汉芙的感觉是一样的,我喜欢《唐顿庄园》中整个英国贵族的风范,不只是富丽堂皇的起居生活,还有他们优雅风趣为人处世风格。比如,老管家卡森嫌男仆磨磨蹭蹭没有将餐盘收拾好,说了一句,“**先生,难道你要让老爷和小姐们下来自己端上去吗?”再比如,夫人错误的将在她房间试衣服的休斯太太当成了不守规矩的人,等她了解了实情,会亲自下到仆人的房间,将自己的大衣送给休斯太太,并且情深意切的道歉,真是让人感动。即便是在争吵的时候,他们也会尽量的克制自己,很少看见他们像我身边的那些人一样声嘶力竭,大发雷霆。我喜欢这种隐忍的感觉。貌似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更佳,又扯远了。
英国的作家还有谁?
狄更斯,毛姆,柯南·道尔——我的最爱,我的征程又要开始了,本来说好的,2016是我的日本年,先预留着吧,期待2017,我的英国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