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笔记——城市的逻辑和直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内容回答三个问题:
一、Why? 为什么了解城市意象?
二、What?城市意象指什么?
三、How? 如何设计、提高、强化城市意象?
一、Why? 为什么了解城市意象?
❶相关性:城市是家的延伸,熟悉家让你安全舒服,呼朋唤友,小聚大笑。熟悉城市亦然。
❷ 重要性:城市是更大的空间结构,需要更长时间感知。意识到城市设计的价值是努力去改造、保持城市和谐环境的第一步。
二、What?城市意象指什么?
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两个:可读性和可意象性。
前者是具象化城市的逻辑,是否辨识和理解城市景观,如异乡遇老乡聊起的北京胡同烤鸭店。后者是抽象化城市的直觉,由城市的特点唤起脑海中的强烈图像,如曼哈顿让人想起网状结构&摩天大厦。
这两个核心问题可以从城市意象的五个基本元素展开寻找解决方案:❶节点 ❷ 标志物,❸道路 ❹边界 ❺区域。即一个城市的点线面。
然后作者以三座代表性美国城市,通过对居民的采访为实证素材,对这个五个基本元素进行了强度和有效程度等横向对比,即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并据此从实际和理论两个方面深入地探讨了“城市五要素”:节点,标志物,道路,边界和区域。
❶节点:
点状元素:聚焦点。 如围合起来的广场。
1)道路交汇点。如地铁站和火车站
2)城市功能的汇聚。如洛杉矶的珀欣广场(Pershing Square)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它的空间、景观植被和城市活动具有代表性。
❷标志物:
点状元素:鲜明可辨, 只作为外部参考。
要点:空间独特&视觉反差。
❸道路:
主导元素:大部分人的意象主导元素,其他要素依路展开。如走马观花。
关键讨论
道路的可识别度:功能,空间特点&立面特征,特殊性&可见性,结构功能。
道路好设计的特征:连续性&方向性&道路端点&可度量性&指向性/转折 (如进度条的设计)
❹边界:
线性要素:边界只有参照的作用,组织区域。如城墙能界定一座城池。
要点:要清晰有联系,如芝加哥的密歇根湖沿岸
❺区域:
二维平面:定位自己在城市中的位置
核心在于主题线索:洛杉矶的小东京,标志只有亚洲面孔的居民和招牌上的日文
关键讨论:边界特征;内向与外向;区域之间的关系
三、How? 如何设计、提高、强化城市意象?
Q1: 那么一座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当如何设计呢?
1)优化每一个单独元素。
2)从形态特征,优化元素的共同主题。
Q2: 如何改造现有城市,使其高度可意象化呢?
重点在于如何从模糊混乱中提炼出潜在的结构和个性(structure and identity),对城市实行一些统一的“视觉规划”
首先,可以依照本书的方法对城市居民进行采访,从而提取出最重要的公众意象、关键的城市元素和基本的视觉问题。
据此,设计者能够制定出视觉规划,完成强烈的公共意象元素的保留和新的道路层次的设计等。这份规划中,应当包含分区规定、单体建筑的设计评审、节点的控制等。
Q3: 如何认识现有城市?
意象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双向作用的结果:物质环境给观察者提供感官上的材料,而观察者依据自身的理解,对材料进行筛选、组织、最终赋予材料结构与意义。
行动指南:识别元素,强化认识。
#脑洞时刻
设计城市,设计App, 有许多相同之处。凯文·林奇对城市设计的抽象,对设计App也许多启发。如设计道路和设计阅读进度条(Pocket的阅读体验)可类比。
一、Why? 为什么了解城市意象?
二、What?城市意象指什么?
三、How? 如何设计、提高、强化城市意象?
一、Why? 为什么了解城市意象?
❶相关性:城市是家的延伸,熟悉家让你安全舒服,呼朋唤友,小聚大笑。熟悉城市亦然。
❷ 重要性:城市是更大的空间结构,需要更长时间感知。意识到城市设计的价值是努力去改造、保持城市和谐环境的第一步。
二、What?城市意象指什么?
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两个:可读性和可意象性。
前者是具象化城市的逻辑,是否辨识和理解城市景观,如异乡遇老乡聊起的北京胡同烤鸭店。后者是抽象化城市的直觉,由城市的特点唤起脑海中的强烈图像,如曼哈顿让人想起网状结构&摩天大厦。
这两个核心问题可以从城市意象的五个基本元素展开寻找解决方案:❶节点 ❷ 标志物,❸道路 ❹边界 ❺区域。即一个城市的点线面。
然后作者以三座代表性美国城市,通过对居民的采访为实证素材,对这个五个基本元素进行了强度和有效程度等横向对比,即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并据此从实际和理论两个方面深入地探讨了“城市五要素”:节点,标志物,道路,边界和区域。
❶节点:
点状元素:聚焦点。 如围合起来的广场。
1)道路交汇点。如地铁站和火车站
2)城市功能的汇聚。如洛杉矶的珀欣广场(Pershing Square)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它的空间、景观植被和城市活动具有代表性。
❷标志物:
点状元素:鲜明可辨, 只作为外部参考。
要点:空间独特&视觉反差。
❸道路:
主导元素:大部分人的意象主导元素,其他要素依路展开。如走马观花。
关键讨论
道路的可识别度:功能,空间特点&立面特征,特殊性&可见性,结构功能。
道路好设计的特征:连续性&方向性&道路端点&可度量性&指向性/转折 (如进度条的设计)
❹边界:
线性要素:边界只有参照的作用,组织区域。如城墙能界定一座城池。
要点:要清晰有联系,如芝加哥的密歇根湖沿岸
❺区域:
二维平面:定位自己在城市中的位置
核心在于主题线索:洛杉矶的小东京,标志只有亚洲面孔的居民和招牌上的日文
关键讨论:边界特征;内向与外向;区域之间的关系
三、How? 如何设计、提高、强化城市意象?
Q1: 那么一座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当如何设计呢?
1)优化每一个单独元素。
2)从形态特征,优化元素的共同主题。
Q2: 如何改造现有城市,使其高度可意象化呢?
重点在于如何从模糊混乱中提炼出潜在的结构和个性(structure and identity),对城市实行一些统一的“视觉规划”
首先,可以依照本书的方法对城市居民进行采访,从而提取出最重要的公众意象、关键的城市元素和基本的视觉问题。
据此,设计者能够制定出视觉规划,完成强烈的公共意象元素的保留和新的道路层次的设计等。这份规划中,应当包含分区规定、单体建筑的设计评审、节点的控制等。
Q3: 如何认识现有城市?
意象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双向作用的结果:物质环境给观察者提供感官上的材料,而观察者依据自身的理解,对材料进行筛选、组织、最终赋予材料结构与意义。
行动指南:识别元素,强化认识。
#脑洞时刻
设计城市,设计App, 有许多相同之处。凯文·林奇对城市设计的抽象,对设计App也许多启发。如设计道路和设计阅读进度条(Pocket的阅读体验)可类比。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之象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