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评论略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笔记
周恩来,1898.3.5-1976.1.8,江苏淮安人。
之前看的画传印象已淡。
周真是一个传奇,服气得五体投地。想附于其身感受他的一生所历。神一般的存在。虽然他并不完美,但是足够完美。
看外国人写中国人传记,不是滋味。
划分的人生阶段,逻辑蛮有,条理清晰。但主观评论略多,事件发生时间多模糊或有误,译者的纠正略显单薄。不过,有些总结、评论对我来说很新颖。
目录
求索(1898-1924):多次收养,就学津门,东渡日本,身陷囹圄,留学法国。
奋斗(1924-1949):革命婚姻,占领上海,南昌起义,重获信任,技高一筹,长征路上,虎落陷阱,猪变成鸭,赢得胜利。
开国总理(1949-1976):蓝色睡衣,国际舞台,百花齐放,拨乱反正,非洲之行,文革之初,文革受困,握手言和。
摘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觉悟》:邓颖超,逸豪;周恩来,伍豪。
“幸福是要自己去找;株守相等,是没有得到一日的。”
“巴黎是美丽的,巴黎的妇女也是美丽的。”/“为了邓,我到法国后,从没有交过异性朋友。”
“途穷了,终须改换方向;势单了,力薄了,更须联合起来。”
“共产主义是彻底的改造良方。”
两人的思想迥然不同。毛倾向于农民式的游击战争,周坚持使中.共军队正规化、专业化,并使其形成一个专家团体。
1925.8,周邓结婚。虽说他们出身于旧中国小资产阶级家庭,但他们已背叛了那个阶级的习气、价值观、生存方式。
邓流产,女孩,失去生育能力。
1927-1976,中.共内阁成员(政治局常委)。/周既不热衷于个人势力,也不看重荣誉。他关心的是所能做的事。
周是明智的经验丰富的中国布尔什维克领袖;瞿秋白是感情丰富的文学家;李立三是歇斯底里的煽动者。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二万五千里长征,11个省,一年。相当于从伦敦到东京,或者从纽约到里约。
“如果记者们的报道总是那么正确无误,历史学家就没用了。”
1938.11,长沙大火,周在长沙。
“我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共.产.党.人。”
(刘、邓)为了有利于经济复苏和提高效率,他们不怕丧失某些党的意识形态原则。
“文化大革命”是一盘由混乱、讨伐、争权夺利组成的大杂烩。因此,周讲话的调子因时而异也是不足为奇的。
“我们是要消灭阶级,但不是从肉体上消灭一个人。”
不论是他的诗词、歌曲还是他的遗嘱,都没有被采纳发表过。
1976.1.15,人民大会堂追悼会,邓致悼词,毛未出席。
他过分地爱整洁、节俭、敏感、令人难以置信地热爱工作。
只有周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别的人不过是在玩弄空头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