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漓江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吕同六先生所作译本前言《凄丽陈婉,含蕴深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邪恶之路》是一部写爱情与道德冲突的小说。作品的情节是在一个世代务农但渴求进入资产者圈子的家庭里展开的。她,玛丽亚,是主任;他,彼特罗,是长工、仆人。他们彼此相爱了。他们被一种狂热的情感所吸引、所陶醉,他们渴求的爱把两颗滚谈的心栓结在一起。
但是,社会地位的差异,使得男女主人公之间有一条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一种阴暗、悔恨的感觉,开始折磨他们,把他们痛楚地分开,特别是玛丽亚,她的狂热情感不时被一种救赎罪过的痛楚意识所压抑。爱的情感与罪孽感之间的冲突戏剧化了。
玛丽亚虽然爱着彼特罗,但终究还是嫁给了有钱有势的财主佛兰切斯科。婚姻成了进入资产者圈子的敲门砖。年轻女主人的背叛,使彼特罗身上原始的本性苏醒了,他痛苦地渴求“血与泪”。他受难以驾驭的野蛮情爱驱使,怀着野蛮的仇恨,实行报复,杀害了情人的丈夫。
如果说,在黛莱达青年时代的作品中,爱情题材充溢着浓郁的幻想色彩,情爱是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来表现的,只有罪过本身才能使人挣脱这种命运的摆布,爱得情感无论在心理刻画还是道德剖析方面都没有获得深化;那么,随着作家的道德意识和艺术意识的强化,在她的爱情题材小说中,救赎罪过的必然性也大大强化了。
诚然,在《邪恶之路》中,情爱也始终是作为一种命运出现的。它把男女主人公卷入了情感冲突的漩涡。然而,作为情爱的对立面,黛莱达又写了忏悔和赎罪意识,以表达作家的道德评判,借助忏悔和赎罪意识的痛苦来涤荡和解救灵魂。特别是在女主人公身上,救赎意识获得了最强烈的展示,在小说中渐次演化成为主旋律。
小说的最后部分,情节以急速的节奏展开。守寡的女主人嫁给了她以前的仆人,如今因为获得了一笔来路不明、客观的财产而发迹的彼特罗。一双苦恋的情人终于喜结良缘。然而,这婚姻却远不是花好月圆般地美满。种种反常的迹象,使玛丽亚醒悟了,彼特罗是杀害她丈夫的凶手。她感到恐惧,但同时,一种赎罪的意识又立即占了上风。她隐隐约约觉得,正是她同彼特罗的情爱,迫使彼特罗走上了邪路,正是为了她,皮特罗才犯了罪。因此,她实际上也已堕落为凶手的同谋者。在经历了揪心的痛楚折磨之后,玛丽亚终于把自己的痛苦与彼特罗的痛苦融为一体了。从此,他们的命运就永远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再也不可能分离了。
此刻,玛丽亚不禁回忆起,有一回,她瞧见一群罪犯排列成长队,被遣送到服刑地点去。这些罪犯每两个人排成一行,被锁链铐在一起,蹒跚地朝前走着。她和彼特罗如今不正是跟这些不幸的罪人相差无几么?他们俩被一条情爱和罪孽铸成的铁链系在一起,径直朝着惩罚他们的同一个地点走去。
正像任何一名医生都无法治愈他们的病症一样,任何一名法官都无法判处他们比他们已经蒙受的惩罚更为严厉的惩罚。
这就是作家为这个伤感哀怨的爱情故事刻写的最后一笔,凄清感人而又含蕴深沉的一笔。
不难看出,在《邪恶之路》中,爱情题材的描绘包蕴着无比丰富、复杂的情感,愈来愈着重展示爱情引发的戏剧性纠葛,展示罪与悔罪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在内心世界激起的剧烈冲突。作品的伦理性愈来愈鲜明、突出,心理探索愈来愈显露出犀利的锋芒。作家同时又摒弃自然主义的手法,回避直接描写报复的场面。这一切,都是作家思想上、艺术上成熟和自信的标志。
《邪恶之路》仍然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情调,例如,作者不时用纤细婉约的文笔描绘悲痛、失望、苦恋、梦幻等等。读者在小说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撒丁岛民间传统的魅力。这构成了黛莱达小说抒情氛围浓郁的特色。她对原始的民间迷信的出色描写,展示出了这种迷信具有的神秘的根源,它孕育了撒丁人那种严酷的性格特征。
但是从整体上看,小说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对人物心态,对现实环境,对自然世界,黛莱达所作的种种描画,已消除了早年创作的奇异的、浪漫的主义的情调。温馨的农家生活,四季农家劳作的节拍,清新、静谧的乡村,美妙的田野风光,富于宗法制色彩的古朴的民情民俗,鲜艳多彩的服饰,人物的音容笑貌,都得到了真切乃至精细入微的描绘。而这种真切的描绘,全是为了对人物和环境作尽可能真实可信的阐示。因此,《邪恶之路》这部小说既打上了真是主义的印记,又体现了黛莱达独具一格的抒情心理小说的风韵。
——摘自漓江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吕同六先生所作译本前言《凄丽陈婉,含蕴深深》
但是,社会地位的差异,使得男女主人公之间有一条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一种阴暗、悔恨的感觉,开始折磨他们,把他们痛楚地分开,特别是玛丽亚,她的狂热情感不时被一种救赎罪过的痛楚意识所压抑。爱的情感与罪孽感之间的冲突戏剧化了。
玛丽亚虽然爱着彼特罗,但终究还是嫁给了有钱有势的财主佛兰切斯科。婚姻成了进入资产者圈子的敲门砖。年轻女主人的背叛,使彼特罗身上原始的本性苏醒了,他痛苦地渴求“血与泪”。他受难以驾驭的野蛮情爱驱使,怀着野蛮的仇恨,实行报复,杀害了情人的丈夫。
如果说,在黛莱达青年时代的作品中,爱情题材充溢着浓郁的幻想色彩,情爱是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来表现的,只有罪过本身才能使人挣脱这种命运的摆布,爱得情感无论在心理刻画还是道德剖析方面都没有获得深化;那么,随着作家的道德意识和艺术意识的强化,在她的爱情题材小说中,救赎罪过的必然性也大大强化了。
诚然,在《邪恶之路》中,情爱也始终是作为一种命运出现的。它把男女主人公卷入了情感冲突的漩涡。然而,作为情爱的对立面,黛莱达又写了忏悔和赎罪意识,以表达作家的道德评判,借助忏悔和赎罪意识的痛苦来涤荡和解救灵魂。特别是在女主人公身上,救赎意识获得了最强烈的展示,在小说中渐次演化成为主旋律。
小说的最后部分,情节以急速的节奏展开。守寡的女主人嫁给了她以前的仆人,如今因为获得了一笔来路不明、客观的财产而发迹的彼特罗。一双苦恋的情人终于喜结良缘。然而,这婚姻却远不是花好月圆般地美满。种种反常的迹象,使玛丽亚醒悟了,彼特罗是杀害她丈夫的凶手。她感到恐惧,但同时,一种赎罪的意识又立即占了上风。她隐隐约约觉得,正是她同彼特罗的情爱,迫使彼特罗走上了邪路,正是为了她,皮特罗才犯了罪。因此,她实际上也已堕落为凶手的同谋者。在经历了揪心的痛楚折磨之后,玛丽亚终于把自己的痛苦与彼特罗的痛苦融为一体了。从此,他们的命运就永远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再也不可能分离了。
此刻,玛丽亚不禁回忆起,有一回,她瞧见一群罪犯排列成长队,被遣送到服刑地点去。这些罪犯每两个人排成一行,被锁链铐在一起,蹒跚地朝前走着。她和彼特罗如今不正是跟这些不幸的罪人相差无几么?他们俩被一条情爱和罪孽铸成的铁链系在一起,径直朝着惩罚他们的同一个地点走去。
正像任何一名医生都无法治愈他们的病症一样,任何一名法官都无法判处他们比他们已经蒙受的惩罚更为严厉的惩罚。
这就是作家为这个伤感哀怨的爱情故事刻写的最后一笔,凄清感人而又含蕴深沉的一笔。
不难看出,在《邪恶之路》中,爱情题材的描绘包蕴着无比丰富、复杂的情感,愈来愈着重展示爱情引发的戏剧性纠葛,展示罪与悔罪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在内心世界激起的剧烈冲突。作品的伦理性愈来愈鲜明、突出,心理探索愈来愈显露出犀利的锋芒。作家同时又摒弃自然主义的手法,回避直接描写报复的场面。这一切,都是作家思想上、艺术上成熟和自信的标志。
《邪恶之路》仍然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情调,例如,作者不时用纤细婉约的文笔描绘悲痛、失望、苦恋、梦幻等等。读者在小说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撒丁岛民间传统的魅力。这构成了黛莱达小说抒情氛围浓郁的特色。她对原始的民间迷信的出色描写,展示出了这种迷信具有的神秘的根源,它孕育了撒丁人那种严酷的性格特征。
但是从整体上看,小说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对人物心态,对现实环境,对自然世界,黛莱达所作的种种描画,已消除了早年创作的奇异的、浪漫的主义的情调。温馨的农家生活,四季农家劳作的节拍,清新、静谧的乡村,美妙的田野风光,富于宗法制色彩的古朴的民情民俗,鲜艳多彩的服饰,人物的音容笑貌,都得到了真切乃至精细入微的描绘。而这种真切的描绘,全是为了对人物和环境作尽可能真实可信的阐示。因此,《邪恶之路》这部小说既打上了真是主义的印记,又体现了黛莱达独具一格的抒情心理小说的风韵。
——摘自漓江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吕同六先生所作译本前言《凄丽陈婉,含蕴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