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乐生活
中国古代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文人中,李渔算得上是很出名的一位。他的《闲情偶寄》对后人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生活氛围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林语堂说此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台湾作家韩良露对李渔推崇备至,她的文字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与李渔有着许多共同点。虽然时空相隔三百年,但是,他们却都有颗闲致生活的心。作为李渔的超级粉丝,韩良露从李渔的作品中抽丝剥茧,将古人的生活智慧与现代生活相映照。这本《不敢不乐》记录了她关于美食、草木、人生的见解与体会。绿笋的吃法、品蟹的季节、粉面饭羹的滋味、花草树木的种植,乃至于沐浴睡眠的微小幸福,教我们如何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有滋有味地找到一方简单而美好的天地;平凡踏实地觅得一丝淡雅而朴质的闲情。
李渔是个美食家,不但爱吃、会吃,还会做。《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韩良露在书中也用很大篇幅谈美食,好像她只关心吃。其实,民以食为天,能够享受到美味也是一种人生乐趣与幸福。粗茶淡饭中,能品味出快乐与满足,便也是一种豁达人生。
美食中,李渔最为推崇的是蔬食,他说:“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而蔬食中,他又最钟情笋,笋乃蔬食第一品。有趣的是,李渔不喜食萝卜与蒜,认为影响口气。
李渔说,做菜与做人一样,都要时时记得初心。饭都煮不好,一碗馊饭就会影响饭店的名声,也是人品的体现,韩良露借李渔畅谈美食人生。除了吃,韩良露也会养花种草、赏花,在与花花草草打交道中,慢慢明白人生不只识得花草树木之名,更要识得其魂,才能明白做人处世之理。
人生不敢不乐,春樱、夏绿、秋枫、冬雪,春天养花,夏日吃笋,秋季品蟹,冬末好眠,这些都是老天爷给予的恩赐,只要活着,就该享受这些美好。对于如何行乐,李渔分为贵人行乐、富人行乐、贫贱行乐。不管是贵人、富人还是穷人,其行乐的核心之道就是“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一个人若沾染了太多的世俗与心灵的尘垢,必然无法行乐了。所以,说得通俗点,心打开了就开心,心累则感觉不到快乐。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春秋,当乐则乐,好好活着,活出味道与精彩,才不枉活一生。
书评发表2月18日《新商报》
台湾作家韩良露对李渔推崇备至,她的文字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与李渔有着许多共同点。虽然时空相隔三百年,但是,他们却都有颗闲致生活的心。作为李渔的超级粉丝,韩良露从李渔的作品中抽丝剥茧,将古人的生活智慧与现代生活相映照。这本《不敢不乐》记录了她关于美食、草木、人生的见解与体会。绿笋的吃法、品蟹的季节、粉面饭羹的滋味、花草树木的种植,乃至于沐浴睡眠的微小幸福,教我们如何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有滋有味地找到一方简单而美好的天地;平凡踏实地觅得一丝淡雅而朴质的闲情。
李渔是个美食家,不但爱吃、会吃,还会做。《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韩良露在书中也用很大篇幅谈美食,好像她只关心吃。其实,民以食为天,能够享受到美味也是一种人生乐趣与幸福。粗茶淡饭中,能品味出快乐与满足,便也是一种豁达人生。
美食中,李渔最为推崇的是蔬食,他说:“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而蔬食中,他又最钟情笋,笋乃蔬食第一品。有趣的是,李渔不喜食萝卜与蒜,认为影响口气。
李渔说,做菜与做人一样,都要时时记得初心。饭都煮不好,一碗馊饭就会影响饭店的名声,也是人品的体现,韩良露借李渔畅谈美食人生。除了吃,韩良露也会养花种草、赏花,在与花花草草打交道中,慢慢明白人生不只识得花草树木之名,更要识得其魂,才能明白做人处世之理。
人生不敢不乐,春樱、夏绿、秋枫、冬雪,春天养花,夏日吃笋,秋季品蟹,冬末好眠,这些都是老天爷给予的恩赐,只要活着,就该享受这些美好。对于如何行乐,李渔分为贵人行乐、富人行乐、贫贱行乐。不管是贵人、富人还是穷人,其行乐的核心之道就是“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一个人若沾染了太多的世俗与心灵的尘垢,必然无法行乐了。所以,说得通俗点,心打开了就开心,心累则感觉不到快乐。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春秋,当乐则乐,好好活着,活出味道与精彩,才不枉活一生。
书评发表2月18日《新商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