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本心的伟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去年十月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瞬间就被书名深深吸引——《树之生命木之心》,因为自己特别喜欢木心,所以在心中暗想这本书会不会和木心先生有什么联系呢。其次质朴的书封也有让你感受到一种典雅,让你想要拥有它了解它。
左等右盼,2016.12.16拿到书本的那一瞬间便迫不及待得读起来了。翻书时你的指尖划过粗糙的油皮纸带来的那种独处的触觉感受,淡淡的书香加上朴实的语言、充盈的故事,绝对是一场值得拥有的阅读体验。
《树之生命木之心》分为天、地、人三卷,讲了三代人的故事。不知为何天地人的分卷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君亲师,其实是不同的概念,但是我却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想想也是可笑,真是好久没有写东西,不论是日记还是说读后感,现在再来重做这件事,竟意识到这件自己从前无比享受的事现在却有些吃力,以前的可以文思泉涌娓娓道来,所有的那些点子好像不用任何思考就可以蹦入脑海随意支配手指轻敲键盘,而现在却要努力在脑海中搜索辞藻来描绘自己的感受。原来大脑不用真的就会生锈,当我们只习惯去输入而不输出的时候,其实很多的输入都无用或者收效甚微的,比如学习语言、比如看书,我们需要交流需要反馈需要思考需要总结,只有通过这些步骤的升华,那些我们流于形声或者机械学习的内容才会变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有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可是这个看过就仅仅是看过么?不尽然!还需要我们反思让它成为我们的东西,为什么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也是我们的气质,因为在行走中我们的五官活跃思维敏捷时刻都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进行思考并给出合适的反馈,相爱的过程也一样,我们还可以通过和恋人的相处学会包容和爱。
言归正传,还是回到书本身吧,天篇——讲述了日本最后的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全心投入古建的一生,也是通过他的故事我了解到关于宫殿建筑的一些知识,比如宫殿建筑都用实木而不用任何的金属配件,因为只要用得得到一块好的宫殿木料可以支撑上千年的岁月。明白了日本宫殿建筑一般都采用扁柏,而杉木和楠木用于造船,罗汉松用于造棺。第一次听说了树有两个生命的概念,一个是他们作为树木成长的生命,另一个就是他们作为建筑物一部分历经的岁月。在工匠师眼中树木就像一个孩子或者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他们独特的癖性,他们不仅会花时间去和树木相处来了解他们的个性以便最好的利用他们,他们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懂得平衡的重要性,所以每每砍掉一棵树后他们便要再次种下一颗小树苗以便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他们内心有着对自然对生活的最基本的尊重,在他们眼里每一颗树木都那么独一无二,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宫殿木匠秉承“建造唐塔的用材,不是买木料而是去买一座山,用木料要按照它实际生长的方向使用。”所以他们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山间林里观察树木,他们在建筑一座宫殿时想的是怎么让树木可以更长久地生长下去,而不是怎么越快越好地完成当下的工期。可以这么讲——怎么建筑一座隽永神圣的宫殿就是他们的信仰,没有近路也没有快道,唯有一步步地埋头往前走,这是他们学习技术、建宫殿、做人的准绳。传统的同吃同住同生活师徒制让他们在摸索中慢慢地体会和积累,在耳濡目染中用手的记忆把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技艺和智慧变成自己的东西。想到了1万小时定律,一个人想要在某个领域上有所成,那么至少要在一个事上花超过一万个小时,而且要用心去感受,所以他们就如同《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工匠一样,十年如一日的干着同样的活计,他们并不觉得枯燥,反而从中发现乐趣。有个小细节记得很清楚,西岗栋梁一家还有田地,他们会利用空余时间自己种些粮食来维持生计,因为到后期修建和修葺宫殿的工作已经没有办法养家糊口了,“人一旦转进钱眼里,心也就被污染了。”所以不管怎么落魄西岗栋梁始终坚持本心——只建造宫殿,不像世俗低头。仅凭这点都值得受到敬重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是我们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坚持,我们中很多不但不能坚持我们自我,更多时候我们还被物欲控制,忽略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忘记真正的满足感往往都不是钱可以买到的。断舍离,古人说舍得,有舍才有,当我们的心都被外物塞满时,可能那就是我们最空虚的时候吧,可能像西岗栋梁那样过着最纯粹与世无争的生活才别有一番乐趣。
关于学习和教育,西岗栋梁提到了日本文化或者说日本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和活用自然所赋予的力量,融于自然在调和中成长。科技的发展让人类自大的认为我们可以掌控所有,看看今天的环境污染就知道我们是有多愚蠢,那些自己犯的错还不是只有自己来买单!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尽量让自己成为像刚出生时一样听进去别人的话再去消化和领悟,人啊很多时候总是免不了自大,很多时候都丢失了谦卑之心,所以只能注定游离门外。很世间万物都是想通的,从很小的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秉性,有的东西可以后期培养而有的则不行。思考、消化和领悟是好东西,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怎么前进的结果,并没有去欣赏前进的风景更别提去总结路上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
地篇——讲的西岗栋梁唯一的徒弟和继承人:小川三夫的宫殿木匠修炼之路。 以小川三夫的视觉记录了他是怎么想要去做宫殿木匠,在正式成为西岗栋梁门生之前又经历了哪些磨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西岗栋梁怎么关心和鼓励他,其实从他口中你可以得知一个关于西岗栋梁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他严谨的性格却不失善良和慈爱。
地篇的书末我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2017.2.1. If you're really love something, then you should focus on it and work hard. @bookworm bar CD”很短的一段话,我想就是看完小川的故事自己的最直观感受吧,细细回想三本中关于宫殿木匠生活的描写都是很枯燥繁琐的,承接项目之前每天在工房除了磨工具就是练习刨花,怎么把工具磨好,怎么刨出完美的木屑花,而每一项一做就是几个小时,大家却乐此不疲。至于工具要磨到什么样,不同的工匠有不同的要求,全凭你,毕竟也就是你自己对话自己的过程,没人要求你要做到怎样一个程度,一切都全凭你自己。好的工匠他的工具一定是最锋利的保养得最尽心的,因为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就反应了这个工匠的技艺。由此延伸,其实自己也算是一个“匠人”只是不甚合格而已,我实验室的仪器就是我吃饭的家伙,诚然我没有栋梁们的心境,不为了钱工作,但是最主要的是我也没有有多热爱的我工作,每日只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重复,我没有想要做好,我的目标就是不出错地完成,仅此而已!所以我开始反思,只是目前的我还是很迷茫,想要去尝试却又害怕吃苦失败,古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能我就不能成为人上人吧,毕竟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一个平凡简单的人。不过自己曾经也说如果这件事一定是我必须要花时间做的,那我的性格就是一定要做好,至少要对得起我曾经花费的时间,只是我现在的我真的还没有想清楚这个是不是我要花精力去做好的事。
人篇——采访的对象不再是像西岗栋梁和小川三夫这样的独立个体,而是一群年轻匠人的故事。社会在进步,而宫殿木匠为了要不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革新,传统的同吃同住同生活的师徒制还是继续沿用,只是鵤工舍把原本的在师父家变成了宿舍,师兄弟之间相互学习工作磨合,在这里还是像对待木材一般,看透徒弟的癖性,因材施教地培养,来去留走学成与否都看个人造化,年轻匠人们的梦想与生活、坚持与退缩随着他们的讲述一个个展现在我们眼前,你可以看到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磨工作和刨木花还是没有变,只是娱乐方式更多了,鵤工舍成立了棒球队,匠人们自己制作木质棒球棒,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看新闻读报纸了。可能最后并不是所有的年轻匠人都会围城宫殿木匠,但是越多的人来学习了解这项技术总不会是一件坏事,越多的了解才会被广泛接受和传播,这不是一项大众技艺,为了避免它消失在历史潮流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它的重要性不失为一项明智的选择,可能中国的很多传统技艺也可以尝试这个方法,所以可能我们应该感谢《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平凡却伟大的工种。是的,工匠们的专注和坚持还有对技艺的爱是那些不朽的工艺品得以传世千芳的原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充满诱惑的当下能坚守本心就是一种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