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篇棒棒的“阅读理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这是本指导类书,容我先扯扯这书的装订以及读书告诫。
①书的装订算不上坏,但装订侧特别坚挺不易翻阅,书封没有覆膜极易磨损
②我必须在这里给想要阅读的朋友说句:就像很多技能一样,不会因为读了一本书就能学会,这本书它能带给你的只能是启蒙与指引。
书中的阅读法则
“追寻”
作为NO.1的阅读法则,这节写的尤为突出,它肯定能让你产生共鸣,因为读过几本书的人都会发现自己原来就是读的这类书“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寻”,其中的五要素“ 一位追寻者,目的地,声称去那目的地的原因,路上遇到的挑战和考验,去目的地真正的原因”,如果你看过勇士杀龙救公主就应该能套上去吧,还有 卡勒德·胡赛尼 的众书《追风筝的人》…
关于其他法则
如果你继续读下其余的法则,你就不会这么愿意一一把他们讲出来了,因为你会发现这些法则多为这样的东西:圣经、神话、童话、莎翁、人熟知的事物(天气、植物…在人类文化中早已被赋予特定的意义)。例如目录中”圣餐礼“”未被淹没成功洗礼“等等都是从圣经中摘录出的更具象征的”套路“。
西方书籍越是年长,越是受到圣经、莎翁的启示与熏陶,所以其中不乏摘出的典故,或者是某个故事的框架加以包装运用,这样更能体现故事所讲的内容(毕竟圣经莎翁的内容在西方流通的多太多),使故事内涵得到一定的点题与升华。而且引用其中的金句 也可以为文章增色。毕竟每位作者在写作前必有大量文史文化阅读,那些故事框架早已到了随时都能化为自己素材的地步。
好的故事往往其中透露着悲意
这句话是我以前读书时这么感受到的,现在我可以更好的解释了,因为在作者将人物/故事推动到一定地步时,已经很难得到升华了,所以某个人物的死去/传来的坏消息/悲惨的气氛和事件发生,就能够突出内涵、深化故事。
一千人读便有一千本红楼梦
每个人的阅读体验是不尽相同的(受思想教育文化地域种族阶层…影响),伟大的作品能承受大相径庭的解读方式,不要拘泥于这本书中作者的方法和观念。狗依靠本能就能游泳,但不是每只落入水中的狗都能明白如何运用本能;阅读是一件需要想象联想思考的事情,不能把东西归功于作者,唯有在想象设想中才能与作者的思想所接触,但设想不该偏离主题与作者背道而驰。
每个作者的每个故事中都有个不变的“红楼梦”版本
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的一个办法就是了解作者的时代(政治社会)背景,不是作者受时代的牵连,而是作者生于那样的时代,所以一个作者的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一个不变的“红楼梦”
反讽能压倒一切
好吧,我不是故意在前面漏掉这个的,因为这个确实需要单独来说。引用书里的几句(P137+)“飞翔便是自由”飞翔象征着自由,但《马戏团之夜》中主人公卡特有着一双翅膀,却要被关在笼中做马戏团飞行表演,“她被一种最能象征自由的能力剥夺了自由”
文学中的疾病基本原则两条
疾病也算是坏事中的一种,但书里作者阐明了并不是什么病都能出现在文学中的,他要满足两条金律:①病的要有风情有神秘感,就算形容枯槁也不能出现霍乱那样死相恐怖的样子,这要有一种神秘感,当时的人并不了解无法救治(既不治之症)②有一定的隐喻
尤其重要的一点
经历过中学时代的人肯定对阅读理解有这么一种想法:“人家作者哪有这么瞎想,怎么会表达这种思想感情,这样描写环境怎么回事这么个意思”我很抱歉,以前我确实这么想的,丹书却不是这么读的。
如果你愿意读书,那么请相信这是有依据的,而且是一件你不要去少想的事。书的构思比起一篇文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揣摩修改,你觉得是你花几十分钟读完一章 还是作者写完一章所用的时间多呢,作者会埋下不计的伏笔与感情,你能发现多少和你认为一个故事的好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书中出现的东西/人物/场景/天气,都是有一定意义的。所以这世间也只有这么一个故事。
最后吐槽下这本书后阅读理解
书后作者为你精心设计了一篇阅读理解,希望你能够了解这本书带给你的收获。
不要忘记书后作者为你倾情奉上的的书单
作为一个指导书,其中用了很多书的桥段和故事来阐明如何与文学书相处生宝宝,作者最后做了个分级书目整理,我认为还是选择性阅读吧,毕竟不是谁都是文学专业的愿意如此钻研,阅读主要还是自己喜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