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走近“多面手”罗兰·巴特

文/吴情
谈起罗兰·巴特,很多人想必都听说过那个命题“作者已死”,尽管不一定知晓其中三昧。“作者已死”不是宣判真实的作者死亡,而是主张将“作者”的意图、目的剔除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领域,也即不以作者为中心,而以文本为中心,强调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巴特曾因激进言论饱受诟病,身后在大众文化中竟蜕变为文化偶像,历史似乎总这般吊诡。
《罗兰·巴特》(Barthe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世界文学领域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一本关于罗兰·巴特其人其作的阅读指南。在卡勒看来,罗兰·巴特是一个“多面手”,对人类社会诸多看似自然的现象(“从文学、时尚、摔跤和广告,到自我、历史和自然等概念”)充满了好奇精神和探索意识,但更多情况下,巴特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虽自称“文学符号研究的教授”,但其成就,远不止于此。
巴特首先是一个结构主义者,“或许是唯一纯正的结构主义者,他倡导对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巴特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术语,“扮演了公共实验者的角色”,将文学符号化,他认为,研究者不应“重构作品的讯息,而是关注它的体系”,而文学符号的科学研究,必须抓住四点:其一,要“试图用语言学术语来描述文学语言,从而抓住文学结构的特点”;其二,要“发展一种‘叙事学’,辨认叙事的组成部分及其在不同的叙事技巧中可能采取的组合办法”;其三,要弄清“文学意义如何取决于某种文化之前的话语所产生的文化代码”;其四,要弄明白“我们如何理解一个文本,这一尝试使得人们不再把文学看作表征或交流,而是由文学秩序和文化的话语代码所生产的一系列形式”。
巴特还是一个敏锐的批评理论家。巴特生活的年代,学院派批评以作者为中心的倾向严重。可巴特认为,“致力于文学史研究的教授们痴迷于研究作者及其所作所为,却忽视了真正需要历史答案的问题”,那就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文学功能或者文学制度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论拉辛》)在他看来,“在联系作者和作品的时候”,学院派批评家“必须依赖一种心理学”,哪怕这常常意味着胆怯和唐突。
当然,不能忽略的是,巴特还是一个作家。他对人类社会诸多看似自然的现象的浓厚兴趣,让人印象深刻。他是结构主义者,但“所谓的‘后结构主义’有很多内容在结构主义作品中已经明显表露了出来”。或许,作家这一身份,始终贯穿着巴特的一生。他的前期作品有不少是应别人的要求而写作,而后期作品更多是“为了写而写”,同时也是为了获得“愉悦”。对巴特来说,“文本是愉悦的客体”,思想上的创新和收获也是一种愉悦,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所谓“求知是人类的天性”的观点。
在评价巴特的历史地位时,卡勒写道,“巴特是具有国际声望的大人物,是一位现代大师。”而“在法国之外,巴特继萨特之后,成为法国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然而,卡勒注意到,巴特在身后成为文化偶像后,当代的崇拜者中却存在一种倾向:“想忘却作为理论家的巴特,转而营造作为作家的巴特”,这令人遗憾,因为早年的巴特“不仅尝试建立一种系统性的符号研究,而且特别关注我们习以为常或者不屑一顾的现象”,“毫无顾忌地热爱着语言和风格”。对巴特而言,写作(以及由此带来的声望)是获取经济来源的手段,但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以写作来寻找为“自然”假象遮蔽的文化现象,也以写作来寻求生活的质感和生命的愉悦。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谈起罗兰·巴特,很多人想必都听说过那个命题“作者已死”,尽管不一定知晓其中三昧。“作者已死”不是宣判真实的作者死亡,而是主张将“作者”的意图、目的剔除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领域,也即不以作者为中心,而以文本为中心,强调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巴特曾因激进言论饱受诟病,身后在大众文化中竟蜕变为文化偶像,历史似乎总这般吊诡。
《罗兰·巴特》(Barthe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世界文学领域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一本关于罗兰·巴特其人其作的阅读指南。在卡勒看来,罗兰·巴特是一个“多面手”,对人类社会诸多看似自然的现象(“从文学、时尚、摔跤和广告,到自我、历史和自然等概念”)充满了好奇精神和探索意识,但更多情况下,巴特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虽自称“文学符号研究的教授”,但其成就,远不止于此。
巴特首先是一个结构主义者,“或许是唯一纯正的结构主义者,他倡导对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巴特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术语,“扮演了公共实验者的角色”,将文学符号化,他认为,研究者不应“重构作品的讯息,而是关注它的体系”,而文学符号的科学研究,必须抓住四点:其一,要“试图用语言学术语来描述文学语言,从而抓住文学结构的特点”;其二,要“发展一种‘叙事学’,辨认叙事的组成部分及其在不同的叙事技巧中可能采取的组合办法”;其三,要弄清“文学意义如何取决于某种文化之前的话语所产生的文化代码”;其四,要弄明白“我们如何理解一个文本,这一尝试使得人们不再把文学看作表征或交流,而是由文学秩序和文化的话语代码所生产的一系列形式”。
巴特还是一个敏锐的批评理论家。巴特生活的年代,学院派批评以作者为中心的倾向严重。可巴特认为,“致力于文学史研究的教授们痴迷于研究作者及其所作所为,却忽视了真正需要历史答案的问题”,那就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文学功能或者文学制度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论拉辛》)在他看来,“在联系作者和作品的时候”,学院派批评家“必须依赖一种心理学”,哪怕这常常意味着胆怯和唐突。
当然,不能忽略的是,巴特还是一个作家。他对人类社会诸多看似自然的现象的浓厚兴趣,让人印象深刻。他是结构主义者,但“所谓的‘后结构主义’有很多内容在结构主义作品中已经明显表露了出来”。或许,作家这一身份,始终贯穿着巴特的一生。他的前期作品有不少是应别人的要求而写作,而后期作品更多是“为了写而写”,同时也是为了获得“愉悦”。对巴特来说,“文本是愉悦的客体”,思想上的创新和收获也是一种愉悦,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所谓“求知是人类的天性”的观点。
在评价巴特的历史地位时,卡勒写道,“巴特是具有国际声望的大人物,是一位现代大师。”而“在法国之外,巴特继萨特之后,成为法国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然而,卡勒注意到,巴特在身后成为文化偶像后,当代的崇拜者中却存在一种倾向:“想忘却作为理论家的巴特,转而营造作为作家的巴特”,这令人遗憾,因为早年的巴特“不仅尝试建立一种系统性的符号研究,而且特别关注我们习以为常或者不屑一顾的现象”,“毫无顾忌地热爱着语言和风格”。对巴特而言,写作(以及由此带来的声望)是获取经济来源的手段,但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以写作来寻找为“自然”假象遮蔽的文化现象,也以写作来寻求生活的质感和生命的愉悦。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吴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