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

这篇简评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翻译,二为内容。
一.关于翻译。
在阅读这个版本时,发现了些不便之处。术语的翻译未在整个文本中得到统一,太过于“意译”,例如对“是”的翻译,我注意到至少存在三个词与之对应,分别为“是”“存在”“真”这是一个有风险的方法,例如有发现了此处应为“存在”但却被翻译作“判断”?部分翻译也不知所云
所以,我对詹文杰对这本《智者》的翻译并不太满意,对比《泰阿泰德》的四星半,《智者》大概近三星半。大体上不存在翻译问题与大的阅读困难而已。
二.关于内容本身
我将在对文本的简单梳理中穿插我阅读时出现的不解、
第一部分是通过学园派自己特有的“种类的二元细分”的方法对“智者”下定义。对此方法大概有四点。1.柏拉图的设立的种类之对立并无严格的规范,例如“交换”与“占有”的对立,实际上我们可以表示为“交换”为“占有”的一种方式,即“交换”是一种方法,“占有”是一种目的?他们并不能完全的对立。2.是否仅存在二元,而不会存在三元,四元之间的对立,并且是否永远可以划归为二元细分。3.论证的前提是我们实际上已把握到了我们需要定义的对象,我们仅依照这一知识将其套在我们创造的分类之中。这将导致①我们必须完全把握到“对象”的知识。否则定义无意义,不真。②这样一个定义的方法及其得出的结果是多余的,当我们已经具有完全的关于对象的认识时,我们根本不需要再把它套在任何我们创造的形式中而只需要完整地表达出他们就好。所以,这并不是一个有较大效用与意义的定义方法。4.是否允许一类事物具有基于此方法的多种的(分类)定义。柏拉图对这个问题有过暧昧的回答。他即进行了对于“智者”的不同定义的综述,又因为多种定于而开启新的论证。
第二部分是一个形式上的离题,但多数学者即认为这才是本篇实际上的主题。关于主题问题,我认为存在两个进行并列。1.对其他哲学家思想的反驳与清算。这是最浅显的,其中关于智者派的则贯穿联系了整个文本,其他的还有诸如在本部分中对爱利亚学派的相论的驳斥,这也是一个最浅显的目的。2.建立起自己新的相论。先破而后立则是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多数论证其实在之前的《巴门尼德》的第二部分以8个主题,推论进行过讨论,这里实际上是柏拉图将八个推论的各种结果进行了判断,肯定了基于第二个推论及之后一些既符合逻辑又符合现实的结果而驳斥其他的相论思想。并最终建立了五个最“优越?”“原始?”的相,并还强调了哲学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柏拉图回到主题继续对智者进行嘲弄。1.以第二部分的结论以证明假陈述、假判断、假感觉存在。这里其实可归入第二部分亦可归入这里。两点,①由于柏拉图肯定在世界上个别事物与“相”及其分有与结合的存在,虽然不会存在真假混淆,但基于假感觉的假陈述或假判断却仍然是难以证伪,至少在例子中所讲的“泰阿泰德此时坐着,所以说他是飞的这一陈述不真”很难适用。②他将对象与名词(主语)相割裂,他断言,陈述一定具有对象;其主语必须合适。但在不能够清楚了解到柏拉图心目中主词与对象间的那种自明的相关性,似乎实际上主语的改变其对象也将改变,所以并不存在是否适合的问题,并且这种割裂缺乏实际意义。(在当代谓词逻辑下更是如此?)2.正式回答对智者的嘲弄,并将其完善,之后结束,其中有一点是在“神创”与“自然发生”之间进行选择,泰阿泰德本能地选择了前者,而柏拉图也赞时采用了第一种(不仅是柏拉图,古希腊也是主流)并说如果此处再进行论证将会太过冗杂,实际上未对这两种思想进行辩证,我有点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