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方法最值得学习

与其说苏格拉底善辩,不如说他善于思考。在思考中用到了类似,每件事的条件,这件事中因素的扩展及正确解释来提出问题。问题总是无穷的,知识也就无穷。 真正的智慧不是懂的多,懂得再多也有界限,也有不懂的。苏格拉底为什么说自己是一无所知的人?因为他老能问出问题,他也许不是懂得最多的人,但能提出问题思考便是源头,知识无穷无尽的从这个源头来。 有了思考提出问题,那学什么也就能学通。那么财富的源头是什么?是不是也是思考获得问题,然后解决? 提问也是胡适的观点,学问是不会学完的,唯有提问思考才是不尽的源头。 为什么说西方哲学史是柏拉图的注脚?是他提出的问题涉及领域多,后来者都是在这些领域继续深挖吗?苏格拉底确实给人提供了如何学习的范式。他很可能也不懂太多的道理,可就是在不断的问题中,真理出来了。 理想的国家,城邦,人们聚集在一起是由于一个人不一定能把所有事情能做完,能做好,这就需要合作分工,另一个角度讲,人就要各尽所能,把每个人的才能放到最合适的位置来发挥作用。家庭也是这样,一个男人或者女人总有不便利的地方,也有做不了的地方,比如生个孩子,所以就合作。正义就是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得到的和付出的公平就是正义,包括钱财物质,还有情感方面,总之要对等。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真理可以是变化的学科道理,也可以是不变的学习方法。有了这个方法,要提问~寻答案,学任何知识都是能学的很好。 单选题这种没有意义,因为探索真理总有不同的道路到达,真理也不会只有一个,肯定有多种方法。那么方法也是有很多?只是每种方法因人而异?方法不应该是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一样吗?有源头,有探索就会有真理。 苏格拉底对话中用到相似扩展,还说人们都是模仿然后形成习惯,所以要对小孩子从小教育好的方面,才能模仿成好的方面。学知识是先模仿再创造。 别人提的需求让自己不舒服,不是不怎么变化就能用到以前的。也正是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解决问题,才有进步。每天上班,才能让自己能有时间强制发挥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会懒散不学习没有进步。 苏格拉底对每件事都能概括的很简单,然后又能根据相似性来联想到别的方面的事和道理。描述一个事情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最简练的概括,最优美的诗词,最通俗易懂的简单生活化语言对比,最哲理的还能涵盖其他方面的哲理。这也是锻炼思维,写作语言的方式。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不同是都造成了西方和中国教育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孔子直接说怎样做,说结论,苏格拉底要一点点的推导结论,论证出来结论,整个理想国其实也是为了说明正义是什么,从大再到小。国家的正义说明了,那么个人和国家一样,也就说明了。 他说人有两方面,一个欲望一个理智。这两者都在影响着人怎样做。理智要控制欲望,而音乐,体育教育正是能使人保持理智。 正义不是公平,是一个国家的人各尽其用。一个人的各部分协调发展,有理智,有激情,有欲望,这些协调在一起,促使人的正义。 把国家和个人类比,把国家中的各类人和个人的各个部分来类比。各部分要协调发展。 讨论完正义和非正义,又在讨论妇女和儿童。每个人要根据个人的天赋来决定做什么工作。天赋是什么?相同天赋的人可以胜任相同的工作?这也是一种问题思维方式。有一句话,把其中的各个名词拆开来解释说明,然后再由解释好的名字来展开,又有相似的类比。又是无穷无尽。 他认为学数学很重要,其次是二维平面几何,然后是三维立体的几何,最后是三维的动态变化的天文。其实这些是有关系的,从简单到复杂,有规律的变化。 学生要在游戏中学习,要解放天性,不要束缚天性。 柏拉图提出的国家类型在现在还存在,民主和自由的概念现在也同样存在。 他提出哲学家也就是爱好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其次是爱好名誉的,爱好被赞美的人,最差的是爱好利益的人。说是追求智慧的人才能懂得最真实的快乐。 提到了诗人和画家的工作,其实是对事物的模仿。将一个事物分成了三类,使用者,创造出来的人,还有模仿这个事物的人。 很多思想直到现在还适用。说使用者才是了解这个事物本质的人,模仿者看到的这个事物是有多方面的,而一个事物的本质是不能变化的,所以模仿者其实没有看到这个事物的本质。 一个受到苦难折磨的人,却不流露出悲伤来,是他自己觉察不到,还是自己有意克制?喜剧和悲剧都是把人们心中的情感不受理智控制的表达出来,因为这些情感在日常生活不能表达,怕被别人嘲笑。所以观众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