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人的三次失踪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小说全集》将通常书名为《美国》的长篇小说译作《失踪的人》,不知其依据为何,但新的标题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的内涵【1】,如果依据书名将主人公卡尔·罗斯曼不断被迫离开安逸之所走向未知的命运理解为失踪,那么这本书似乎就具有某种破解人类失落之谜的可能。 卡尔一共经历了三次失踪,分别是:被父母驱逐到美国;接到舅舅的信被舅舅赶走;逃离西方饭店。 不妨将卡尔的第一次失踪理解为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原罪神话叙事,而且相比于原罪在其他文学作品里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其在《审判的人》里所寄托的表象更贴近于圣经故事本身。夏娃引诱亚当吃禁果,而偷吃禁果大多指男女未婚之前发生性关系,那么将卡尔被女仆引诱理解成一段神话叙事在逻辑上是自恰的。 同人类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繁衍生息类似,卡尔被父母逐出家庭后乘坐渡船来到美国,走到甲板准备下船的卡尔首先看到的是自由女神像,仿佛自由与心生就在彼岸。然而作者随即用一个明显不符合常识的事物——执剑的自由女神像——来提醒读者小说中的现实并非如此。因为真实的自由女神像左手捧着《独立宣言》,右手高举火炬,寓意打破压迫永享自由,并不是一个执剑的形象,而剑往往让我们想到威势与胁迫,可以说小说中的自由女神像体现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的自由女神像完全相反的意境。卡尔正为可以过上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而欣喜时,却不知他注定会迎接更多的不自由。所以作者为卡尔安排的第一次发自内心的自由行动——为司炉辩护——不出意外地遭到失败。这失败固然有司炉词不达意的因素,但最关键的则在于等级秩序下船长拥有的权力。“这也许涉及到一个公正问题,但同时也涉及到一个纪律问题。在这里,这两者,尤其是后者取决于船长先生的裁决”。 因此这里的原罪我倾向于理解为人类遵从内心自由而做出的行为,而并非如其他文学作品里那样明确指向某种堕落,因为作者无意批判主角,反而报以同情态度,借舅舅之口说出“他的过错,只要简单一提就可足以让人宽恕”。如果说人有原罪,那更可能源于本性中对于自由的向往,而追寻自由的过程中所遭受的艰辛自然也是自食苦果了。 于是从第一章的诸多细节出发,结合后面几次失踪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失踪都源于自由难以溶于权威。第一次失踪源于卡尔父母的权威;第二次失踪源于卡尔舅舅的意愿和原则;第三次失踪源于饭店领导层的权威。 在第二次失踪里,卡尔遭到舅舅雅各布的驱逐仅仅是因为卡尔在波隆德先生的邀请和极力劝说下去其家中做客,而雅各布希望卡尔留在家中。在雅各布的商业帝国里,他的意志的贯彻是唯一的行事准则,容不得一丁点儿的不一致,于是雅各布当初在船上对卡尔父母的不满和对卡尔“像惹人生气的猫抛出门一样”的同情立刻消失不见了,这是比卡尔父母“为了不用支付抚养费和避免丑闻”的家庭权威更为蛮横的个人和制度权威。离开波隆德家后,卡尔结识了两个流浪汉——德拉马舍和罗宾逊,在经历欺骗和侮辱后,卡尔被西方饭店的厨房总管雇佣成为电梯工。 如果说卡尔的前两次失踪都是源自亲属关系中的个人行为,那么卡尔的第三次失踪则有明显的制度因素在起作用。卡尔因为处理罗宾逊事件而擅离岗位致使某个大人物不快,从而被总管解雇。在解雇卡尔的过程中,总管表现了颐指气使的领导做派——“总管随手拿去卡尔递来的表格,仿佛表格是自己从地上飞起来的”——和霸道行径——“总管说着抓住卡尔的衣领,把他几乎摇摇晃晃地拖到钉在墙上的电梯操作规程前”。站在一旁的门卫长也借势发挥,控诉卡尔没跟他打招呼并且污蔑卡尔夜间去城里寻欢作乐。在门卫长诸多行为看来卡尔没跟他打招呼显然不仅仅是一个礼貌问题,而是一个强制性的纪律问题——“你以后无论干什么事,哪怕也许只是在低劣的贫民窟里,都要懂得应该向门卫长打招呼”,而门卫长的这种认知反映了组织架构复杂的现代社会里的愈加分明的层级制度下稍微掌控一点权力的领导都会对底层的那种理所当然的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在这样一种秩序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卡尔是没有办法申辩的,因为任何的语言“都会被歪曲得面目全非”。即便卡尔具有清晰的语言逻辑表达能力,但同样体会到了司炉的处境。卡尔最终忍受不了门卫长的私刑而逃脱了西方饭店,再一次失踪了。接下来卡尔被德拉马舍和罗宾逊软禁在布鲁纳尔达的房间里,这个极端公主病的贵妇人好吃懒做,足不出户,在狭小空间里无止境地沉溺于自己的骄奢淫逸,囚禁卡尔是为了将其作为佣人使用。而此时的卡尔用精神胜利法接受了这种奴隶的生活,“他暂且接受在德拉马舍这儿当用人”,“他合上眼睛,自己在心理安慰起自己,他还年轻,德拉马舍总有一天会放他走的”。相比于之前卡尔经历的具体的个人、家庭和制度性压迫,布鲁纳尔达的形象显得特别虚幻,它似乎泛指一种掌控暴力的专制政权,不断地给人们施加精神枷锁,奴化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并不自觉地自我阉割。 卡尔一路上受到的压迫赋予了小说批判现实的力量,但是如果单单批判现实为何这个故事要发生在美国呢?卡夫卡可能一生从未去过美国,即便他去过,那么开篇的自由女神像也表明这不是现实世界的美国。因此小说中的美国社会形象更像一个符号,它不必是一种现实,而是作者想象中的土地,而整部小说就可以理解成一个作者对人类未来图景的预言。 神话叙事的作用是以一种超越社会-历史的限定以及空间-时间的限定的态度来表述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永恒模式以及社会宇宙和自然宇宙的某些本质性规律。那么不妨有这样一种解读:整部小说寓意人会因各种多样性而保有自由基因,以为走上不受限制的自由之途却注定要身披枷锁,在放逐的路上越走越远,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徘徊,不断地迷失自己的身份,成为失踪的人。 现在,人们在分工愈发细化明确的社会里像精密的机械构件一样被驱使,被不断地定义身份,离谄媚更近,离《全球通史》里描述的以巴布亚人为代表的古代文明部落的自由人身份越来越远。人们当然获得了科技和人权的自由,但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古拙而平静的生活态度将不复存在。 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在基耶基洛夫司机的电影《蓝》里同样有明确的体现。这部卓越的电影表明卡夫卡在20世纪初运用的主题在20世纪末依然适用,这不仅证明了美学逻辑至少在小说和电影这两个不同的载体上是相通的,也证明了《审判的人》这部小说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 【1】关于这本小说,值得一提的是,作家残雪有着与大众截然不同的特殊解读,见其作品《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