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察举制的一些认识
①本书对察举制的一些问题做了具体的考辩,并不适合初学者阅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其中对郡国举孝廉和举廉的考据尤为繁复,其实简而言之,西汉时期的举孝廉并不成熟,到东汉方才成熟发展,西汉举廉者尤多,东汉举孝廉更为普遍。举廉是对现任官员的考察,若史书记载某某为x长、x令……则多是举廉。 ②对左雄阳嘉新制的论述则另辟新径,从根本上指出察举后后世科举的不同。科举允许士人投碟自荐,而察举需要地方长官的推荐方才获得做官的资格,而获得推荐是最为关键的步骤。考试最开始是作为察举制度的辅助性手段,并没有在整个制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制度也在逐渐增加考试这个因素在选官制度中的比重。 ③九品中正制度是以族取人和以名取人的结合,在魏晋,名士家族化了,士族名士凭借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父祖的荫资,凭借九品中正制轻易可以获取散骑侍郎、常侍、黄门侍郎、尚书郎、中书郎、著作朗等清显之职,几经迁转便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士族子弟不屑担任繁重地位低下的州郡吏职,两汉察举虽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沟通的良好渠道。寒族弟子可以通过出仕州郡,然后被郡守察举,入中央为郎官,外放为县令,升迁为尚书,入为九卿,出为两千石,可以位止三公,从而出将入相,而九品中正制下郡吏基本在天下承平之时不可能如此。 由此可见,造成中古士族变相垄断官位的重要因素便是清官迁转。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越石赋扶风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