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了又如何

百年前的一个日本年轻人内藤湖南游历中国,除了对中国的了解和丰富的汉学功底以外,对时局的把握都已经基本上超出当时的国人知识分子。游历过程中,内藤拜访了很多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且将谈话内容附录进书,他同时也承认国人知识分子的好学程度高于日本,但中国学者们基本上对中国的时局是抱着悲观的态度的。内藤本人也对维新派康梁、张之洞、李鸿章等的思想带着消极的想法。
当时中日两国国运一个降到谷底却不见触底反弹、一个冉冉上升,这和日本精英们的世界视野更加开阔,接受新事物的欲望更加强烈不无关系,相反的,清国的精英大多还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肯放下,思想的视野局限于既有的文化上不能自拔。
从这个角度上看,当时出现很激进的思想也不足为奇了,比如有主张汉字拉丁化的,有主张全盘西化的、有否定一切中国历史文化的……
我想,生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们,是他们的悲哀,现在,站在一百多年后的我,看到并不曾变好的很多顽疾,又如何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