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树》中的人性美

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算是我的性启蒙读物,小的时候在爸爸的大书箱里淘书,多是《海里两万里》《一千零一夜》这样冒险或童话的故事书,突然冒出来这么一本名字诱惑的书,感觉一定会有少儿不宜的故事。翻开一看果不其然,将黄久香的胸脯比喻为会跳的大白兔,让懵懂少年看来怦然心动、浮想联翩。小时候自然看不懂书中的隐喻之意,男主角在政治压力下劳改与性无能,幻想与马克思的对话等,对我来说太遥远了,还是对巫山云雨的描述更有感官刺激。
再次听到张贤亮的名字,却是2014年的作者去世,有种莫名的感慨,当年的少年已步入中年,回想起作品时,诱人片段的色彩减淡,主角的那种苦楚反而更加清晰。不久后买了本《绿化树》,算是对作者的纪念。书中有三个中篇故事,《绿化树》写的最棒,联想到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对“反右”时期的大西北有了种复杂的感受。《绿化树》中的描写充满了人情味道,感觉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另一个美好版本。特别是对女主角马缨花的细致描写,体现出困难之际的人性光辉,她因为长得好看而被人泼脏水,却无所顾忌地支持主角,仅仅是因为喜欢男人读书的认真样子,或者说是对美好的一种向往,让处在社会低端的女性,体现出人性最光辉的一面。与波澜壮阔的政治运动、历史大脉络相比,小小细节中的人性之美更吸引人。结尾的两人失散更是充满伤感,创造一份美好,然后无情地毁掉,这也是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相比之下,提倡农业改革的《龙种》《河的子孙》略显单薄,男主角龙种、老魏的形象过于高大,却少有层次感。这或许与作者的经历有关,对劳改的经历描述最是贴切,而改革就比较难写了,不过作品的社会意义强于文学价值,这也算是难能可贵。
看完《河的子孙》已是凌晨一点,很难想象作者经历的“反右”“文革”是怎样的年代,也很难相信西北的劳改农场上人们是如何生存。只是觉得自己当下的生活非常美好,美食、美景轻易地就可以获得,只是有些不太在意了。
再次听到张贤亮的名字,却是2014年的作者去世,有种莫名的感慨,当年的少年已步入中年,回想起作品时,诱人片段的色彩减淡,主角的那种苦楚反而更加清晰。不久后买了本《绿化树》,算是对作者的纪念。书中有三个中篇故事,《绿化树》写的最棒,联想到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对“反右”时期的大西北有了种复杂的感受。《绿化树》中的描写充满了人情味道,感觉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另一个美好版本。特别是对女主角马缨花的细致描写,体现出困难之际的人性光辉,她因为长得好看而被人泼脏水,却无所顾忌地支持主角,仅仅是因为喜欢男人读书的认真样子,或者说是对美好的一种向往,让处在社会低端的女性,体现出人性最光辉的一面。与波澜壮阔的政治运动、历史大脉络相比,小小细节中的人性之美更吸引人。结尾的两人失散更是充满伤感,创造一份美好,然后无情地毁掉,这也是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相比之下,提倡农业改革的《龙种》《河的子孙》略显单薄,男主角龙种、老魏的形象过于高大,却少有层次感。这或许与作者的经历有关,对劳改的经历描述最是贴切,而改革就比较难写了,不过作品的社会意义强于文学价值,这也算是难能可贵。
看完《河的子孙》已是凌晨一点,很难想象作者经历的“反右”“文革”是怎样的年代,也很难相信西北的劳改农场上人们是如何生存。只是觉得自己当下的生活非常美好,美食、美景轻易地就可以获得,只是有些不太在意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辣椒树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