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短,爱意长:纳博科夫与薇拉的“见字如面”
文/吴情
谈起俄裔美籍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读者群体可能抱着一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一方面,喜欢他的人会为其文学才华所倾倒;另一方面,厌恶他的人可能将着眼点放在他对经典作家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批评上。从在德国俄裔文艺群体中的得名到因为《洛丽塔》的爆红(毁誉参半),某些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纳博科夫的作品,很多在正文前都写有“献给薇拉”,这位与他相伴一生的女人。纳博科夫与薇拉,究竟如何结缘?婚后生活如何?薇拉与纳博科夫的文学事业,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致薇拉》(Letters to Véra),纳博科夫传记作者布莱恩•博伊德整理、编辑的纳博科夫写给薇拉的书信集,其中大部分是纳博科夫早年(初识薇拉、在文学事业上打拼)写给薇拉的信。纳博科夫成名后,薇拉一直拒绝出版二人的书信集,其中包括不少个人隐私。纳博科夫身后,薇拉虽然愿意出版部分纳博科夫写给自己的信,但只愿以朗读让博伊德用录音机记录的方式,至于薇拉的回信,大部分都被付诸一炬。因此,阅读《致薇拉》的方式之一,便是适当想象薇拉的回信,填补我们好奇而不乏窥伺色彩的大脑。
【“从前慢”:爱你爱在每一天】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先生的《从前慢》,在2011年刷爆了朋友圈,引起不少读者的共鸣。阅读纳博科夫的《致薇拉》,恍惚之间也有同感。对当代读者如我而言,网络邮件、移动电话,通讯和交通都极为便利快捷。但是与此同时,生活似乎少了点什么。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当然,给薇拉写信时的纳博科夫,有时也是不耐烦的,尤其是自己去信多而回信少的时候。薇拉到底在想些什么?她怎么看待我?她像我爱她那般爱我吗?恋爱中的年轻人,心思莫过于此。
在确定恋爱之后,纳博科夫与薇拉时常处于异地恋状态。于是,鱼雁传书维持感情显得必要。在青年时期写给薇拉的信中,纳博科夫搜肠刮肚想着给恋人的昵称。起先还是“我的爱人”、“我奇妙的喜悦,我温柔的夜晚”(充满诗意),后来出现了“我的猫咪”、“鹅宝贝”、“我的狗狗,小狗狗”、“猴宝宝”等一大批跟动物有关的词汇,不久还有“伦普金”、“暖洋洋”类指代不详的称呼。
对恋爱时期的纳博科夫来说,想念薇拉,几乎是除却阅读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外的必修课,每天都需温习。有时,他在信中亲吻她,但不告诉亲在哪里。(足以让人脸红心跳)有时,他半夜难以入眠,写信表达自己对薇拉的爱意。(恋爱能把聪明人变成傻子,纳博科夫也不例外,半夜写信也好,中午写信也罢,薇拉当然无法即刻收到来信。)有时,他巴不得立刻回到薇拉身边,改变两人长期不能相见的现状,可一转入现实,又不免失望,于是想象薇拉在自己身边……可纳博科夫的痴情热情,迎来的常常是薇拉的(我感觉到的)淡定与从容,以至于纳博科夫开始耍小性子,频发无奈之叹。
【“我手头拮据。但爱情不减。”】
在《致薇拉》中,纳博科夫不仅时常向薇拉“报告”自己对她的爱,还写了不少日常琐事,尤其是在薇拉因精神状况不佳去疗养院的那段时光里。父亲去世后,纳博科夫一家人的经济状况其实一直不佳。在俄裔文学圈子中,纳博科夫时常发表讲演、朗读,偶尔还从事翻译,以赚取生活资费。虽然骨子里是位诗人,但他并非生活在个人的幻境中,而是扎根于现实。对那时候的纳博科夫来说,“我手头拮据。但爱情不减。”不啻为最好的概括。
在以《洛丽塔》席卷欧美文坛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纳博科夫的经济状况,其实并不很宽裕。一方面,他要负担自己的生活费用,另一方面,作为家中的长子,在父亲去世后,他有责任安顿好母亲,照顾好几个弟弟妹妹。在《致薇拉》中,纳博科夫在不少地方都写到了自己的经济状况(薇拉曾要求他“报告”自己的日常开销),但没有过多抱怨,也没有表示文人对金钱的鄙夷,而是不讳言金钱,但同时不执著于斤斤计较。一有时间便诗兴大发,要写诗给远方的薇拉,他文学的缪斯。
【“我是个讨厌的人,但沉溺于文学”】
在《致薇拉》中,更多的部分写的是纳博科夫的文学事业。他在德国的俄裔圈子内如何成名,他构思、创作、发表诗歌、小说、翻译的具体情况,他与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宁的交游,他在文化活动上的诗歌朗读,他的文学创作激起的读者、评论家的共鸣,他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批评引发的争论。在这一方面,他在写给薇拉的信中,几乎无一遗漏。有不错的批评,他会欣然赞赏,看到不当的批评(关于看不懂纳博科夫的小说之类的言论),他也会愤怒。
纳博科夫爱玩文字游戏,熟悉他的读者想必不会意外。在《致薇拉》中,各式谜语、暗语,充斥着书信的前后,有些恐怕后来的薇拉也记不得,比如纳博科夫以“维克多”代称金钱,以书的页数多少代表收到的版权费,以避开当局的“盘剥”。他还给薇拉绘制了一副当代视觉研究(尤其是视觉错觉研究)中常见的图画(融合多个图像的画,从不同的角度看能看出不同内容),以给精神状况不佳的她聊以安慰。
从化妆舞会上的结缘,到相伴一生,纳博科夫与薇拉,书写了一段文坛佳话。纳博科夫写完《洛丽塔》后,曾想焚毁原稿,但在薇拉的坚持下,最终与读者见面,也使世界文坛多了部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不过,38岁的纳博科夫,也曾在巴黎与俄国侨民伊琳娜•瓜达尼尼(十五六岁)发生了“亨伯特—洛丽塔”式的恋情。不过,在被薇拉知道后,他经历痛苦的抉择后还是选择了薇拉,并以实际行动努力缝合两人感情上的裂隙。当然,这是夫妻间的事,外人想必没有资格置喙,任何占据道德高位的批评而无理解,恐怕都是轻率的、不人道的。
每一位男性文学家,恐怕都少不了自己的文学缪斯,不管最终是否能够步入婚姻、相伴一生。(异性恋中)乔治•桑之于缪塞,玛丽之于雪莱,安娜贝尔•李之于爱伦•坡,(同性恋中)道格拉斯之于王尔德。能够遇见薇拉,能够与其相伴一生,纳博科夫无疑是幸运的、幸福的。不过,也需承认,他们之间的爱意,仅仅存在于他们二人的记忆中,外人其实无法真正领会。爱,可以短到转瞬即逝,却也能抵达永恒之境。岁月短,爱意长,《致薇拉》,便是纳博科夫与薇拉之间的“见字如面”!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谈起俄裔美籍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读者群体可能抱着一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一方面,喜欢他的人会为其文学才华所倾倒;另一方面,厌恶他的人可能将着眼点放在他对经典作家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批评上。从在德国俄裔文艺群体中的得名到因为《洛丽塔》的爆红(毁誉参半),某些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纳博科夫的作品,很多在正文前都写有“献给薇拉”,这位与他相伴一生的女人。纳博科夫与薇拉,究竟如何结缘?婚后生活如何?薇拉与纳博科夫的文学事业,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致薇拉》(Letters to Véra),纳博科夫传记作者布莱恩•博伊德整理、编辑的纳博科夫写给薇拉的书信集,其中大部分是纳博科夫早年(初识薇拉、在文学事业上打拼)写给薇拉的信。纳博科夫成名后,薇拉一直拒绝出版二人的书信集,其中包括不少个人隐私。纳博科夫身后,薇拉虽然愿意出版部分纳博科夫写给自己的信,但只愿以朗读让博伊德用录音机记录的方式,至于薇拉的回信,大部分都被付诸一炬。因此,阅读《致薇拉》的方式之一,便是适当想象薇拉的回信,填补我们好奇而不乏窥伺色彩的大脑。
【“从前慢”:爱你爱在每一天】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先生的《从前慢》,在2011年刷爆了朋友圈,引起不少读者的共鸣。阅读纳博科夫的《致薇拉》,恍惚之间也有同感。对当代读者如我而言,网络邮件、移动电话,通讯和交通都极为便利快捷。但是与此同时,生活似乎少了点什么。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当然,给薇拉写信时的纳博科夫,有时也是不耐烦的,尤其是自己去信多而回信少的时候。薇拉到底在想些什么?她怎么看待我?她像我爱她那般爱我吗?恋爱中的年轻人,心思莫过于此。
在确定恋爱之后,纳博科夫与薇拉时常处于异地恋状态。于是,鱼雁传书维持感情显得必要。在青年时期写给薇拉的信中,纳博科夫搜肠刮肚想着给恋人的昵称。起先还是“我的爱人”、“我奇妙的喜悦,我温柔的夜晚”(充满诗意),后来出现了“我的猫咪”、“鹅宝贝”、“我的狗狗,小狗狗”、“猴宝宝”等一大批跟动物有关的词汇,不久还有“伦普金”、“暖洋洋”类指代不详的称呼。
对恋爱时期的纳博科夫来说,想念薇拉,几乎是除却阅读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外的必修课,每天都需温习。有时,他在信中亲吻她,但不告诉亲在哪里。(足以让人脸红心跳)有时,他半夜难以入眠,写信表达自己对薇拉的爱意。(恋爱能把聪明人变成傻子,纳博科夫也不例外,半夜写信也好,中午写信也罢,薇拉当然无法即刻收到来信。)有时,他巴不得立刻回到薇拉身边,改变两人长期不能相见的现状,可一转入现实,又不免失望,于是想象薇拉在自己身边……可纳博科夫的痴情热情,迎来的常常是薇拉的(我感觉到的)淡定与从容,以至于纳博科夫开始耍小性子,频发无奈之叹。
【“我手头拮据。但爱情不减。”】
在《致薇拉》中,纳博科夫不仅时常向薇拉“报告”自己对她的爱,还写了不少日常琐事,尤其是在薇拉因精神状况不佳去疗养院的那段时光里。父亲去世后,纳博科夫一家人的经济状况其实一直不佳。在俄裔文学圈子中,纳博科夫时常发表讲演、朗读,偶尔还从事翻译,以赚取生活资费。虽然骨子里是位诗人,但他并非生活在个人的幻境中,而是扎根于现实。对那时候的纳博科夫来说,“我手头拮据。但爱情不减。”不啻为最好的概括。
在以《洛丽塔》席卷欧美文坛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纳博科夫的经济状况,其实并不很宽裕。一方面,他要负担自己的生活费用,另一方面,作为家中的长子,在父亲去世后,他有责任安顿好母亲,照顾好几个弟弟妹妹。在《致薇拉》中,纳博科夫在不少地方都写到了自己的经济状况(薇拉曾要求他“报告”自己的日常开销),但没有过多抱怨,也没有表示文人对金钱的鄙夷,而是不讳言金钱,但同时不执著于斤斤计较。一有时间便诗兴大发,要写诗给远方的薇拉,他文学的缪斯。
【“我是个讨厌的人,但沉溺于文学”】
在《致薇拉》中,更多的部分写的是纳博科夫的文学事业。他在德国的俄裔圈子内如何成名,他构思、创作、发表诗歌、小说、翻译的具体情况,他与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宁的交游,他在文化活动上的诗歌朗读,他的文学创作激起的读者、评论家的共鸣,他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批评引发的争论。在这一方面,他在写给薇拉的信中,几乎无一遗漏。有不错的批评,他会欣然赞赏,看到不当的批评(关于看不懂纳博科夫的小说之类的言论),他也会愤怒。
纳博科夫爱玩文字游戏,熟悉他的读者想必不会意外。在《致薇拉》中,各式谜语、暗语,充斥着书信的前后,有些恐怕后来的薇拉也记不得,比如纳博科夫以“维克多”代称金钱,以书的页数多少代表收到的版权费,以避开当局的“盘剥”。他还给薇拉绘制了一副当代视觉研究(尤其是视觉错觉研究)中常见的图画(融合多个图像的画,从不同的角度看能看出不同内容),以给精神状况不佳的她聊以安慰。
从化妆舞会上的结缘,到相伴一生,纳博科夫与薇拉,书写了一段文坛佳话。纳博科夫写完《洛丽塔》后,曾想焚毁原稿,但在薇拉的坚持下,最终与读者见面,也使世界文坛多了部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不过,38岁的纳博科夫,也曾在巴黎与俄国侨民伊琳娜•瓜达尼尼(十五六岁)发生了“亨伯特—洛丽塔”式的恋情。不过,在被薇拉知道后,他经历痛苦的抉择后还是选择了薇拉,并以实际行动努力缝合两人感情上的裂隙。当然,这是夫妻间的事,外人想必没有资格置喙,任何占据道德高位的批评而无理解,恐怕都是轻率的、不人道的。
每一位男性文学家,恐怕都少不了自己的文学缪斯,不管最终是否能够步入婚姻、相伴一生。(异性恋中)乔治•桑之于缪塞,玛丽之于雪莱,安娜贝尔•李之于爱伦•坡,(同性恋中)道格拉斯之于王尔德。能够遇见薇拉,能够与其相伴一生,纳博科夫无疑是幸运的、幸福的。不过,也需承认,他们之间的爱意,仅仅存在于他们二人的记忆中,外人其实无法真正领会。爱,可以短到转瞬即逝,却也能抵达永恒之境。岁月短,爱意长,《致薇拉》,便是纳博科夫与薇拉之间的“见字如面”!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吴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