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我喜欢,我向往

《世说新语》这本书,我是期待已久了的。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蒋凡译注的大部头,知乎上有人称这个版本是最好的,所以我入了。拿到手之后,豁,简直就是一块板砖,也就比第六代现代汉语词典薄了那么一点点。只是自己选的书,自然是要看的。
看了才知道这书选的真不亏,不愧于它的价钱和厚度。刘义庆的这部世说新语里是一个个的小段子,读起来似乎并不费劲,但是每一个段子后面都有一段厚厚的历史,一个大大的人物,你若看的浅了,只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若看得深了,一天也看不过两三个故事,光翻资料就能翻死你。所幸这一本里面给了很多的批注,并在原文之旁列了从别家典籍中寻来的参考,文后有注释,注释后有评,看一则数十字的故事,洋洋洒洒扩出去几百字的内容,最辛苦最难得的是,它没有翻译,这就杜绝了人偷懒只看翻译不看原文的小滑头了。然而尽管高中时我对古文的热情十分炙热,但两年欧美圈混下来,只能啃一些残破的老底子了,所以这册书我是看的最慢的,一个假期过去了,还是在德行这一章。
读原文有一个什么好处呢?那就是你得到的理解都是你自己的,注释呀评论呀,都是辅助你的,不像翻译,白纸黑字盖棺定论,直接把译者的看法灌输给你了。这之前我一直说钦佩魏晋的风骨,可魏晋的风骨是个什么呢?我说不出来。现在我看到了司马氏的以孝治国,他家这个皇位本来就是抢来的,靠忠义自然无法说服大家,但治国没有一个提倡的中心思想,治国的理念是立不住了。所以司马家选了孝,也就是说,这个人无论忠奸无论良莠,他是孝的,就是好的,因为孝名而被举荐入仕的人非常多,这在今日的我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还有那生孝和死孝的差别,做孝名给人看的心机,当时非常流行的玄学,通达,清谈,不惧背主之名而事新朝的,陈荀两家宴饮时坐的满座的人,道德观是一直在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很有趣的。又说道竹林七贤,阮籍和嵇康的一些故事,也是让我对这些本就十分敬仰的人有了更清醒更全面的认识了。华歆王朗同船渡的故事,管仲和华歆裂席而坐的故事,有的我之前听过,有的没有,但无论如何,我都是很喜欢很喜欢这些故事的。
这些文字其实是去年写下的,一年时光转眼即逝,中间种种人事,断在哪儿就还停在那儿,也是时候再捡起来了。那些风流人物,可还在书里历史里等着我呢。
看了才知道这书选的真不亏,不愧于它的价钱和厚度。刘义庆的这部世说新语里是一个个的小段子,读起来似乎并不费劲,但是每一个段子后面都有一段厚厚的历史,一个大大的人物,你若看的浅了,只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若看得深了,一天也看不过两三个故事,光翻资料就能翻死你。所幸这一本里面给了很多的批注,并在原文之旁列了从别家典籍中寻来的参考,文后有注释,注释后有评,看一则数十字的故事,洋洋洒洒扩出去几百字的内容,最辛苦最难得的是,它没有翻译,这就杜绝了人偷懒只看翻译不看原文的小滑头了。然而尽管高中时我对古文的热情十分炙热,但两年欧美圈混下来,只能啃一些残破的老底子了,所以这册书我是看的最慢的,一个假期过去了,还是在德行这一章。
读原文有一个什么好处呢?那就是你得到的理解都是你自己的,注释呀评论呀,都是辅助你的,不像翻译,白纸黑字盖棺定论,直接把译者的看法灌输给你了。这之前我一直说钦佩魏晋的风骨,可魏晋的风骨是个什么呢?我说不出来。现在我看到了司马氏的以孝治国,他家这个皇位本来就是抢来的,靠忠义自然无法说服大家,但治国没有一个提倡的中心思想,治国的理念是立不住了。所以司马家选了孝,也就是说,这个人无论忠奸无论良莠,他是孝的,就是好的,因为孝名而被举荐入仕的人非常多,这在今日的我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还有那生孝和死孝的差别,做孝名给人看的心机,当时非常流行的玄学,通达,清谈,不惧背主之名而事新朝的,陈荀两家宴饮时坐的满座的人,道德观是一直在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很有趣的。又说道竹林七贤,阮籍和嵇康的一些故事,也是让我对这些本就十分敬仰的人有了更清醒更全面的认识了。华歆王朗同船渡的故事,管仲和华歆裂席而坐的故事,有的我之前听过,有的没有,但无论如何,我都是很喜欢很喜欢这些故事的。
这些文字其实是去年写下的,一年时光转眼即逝,中间种种人事,断在哪儿就还停在那儿,也是时候再捡起来了。那些风流人物,可还在书里历史里等着我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万浅藤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