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书目,小说的产生及评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小说史略 对中国古代小说提纲挈领,有了粗浅的全面了解。都有哪些,什么特点,对哪些感兴趣。 感触: 1. 鲁迅看书真多。那么多杂七杂八希奇古怪的小说都看过就已经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了,还能摸清小说的流变引用风格扬弃转承。并且对史书关于作者、书中人物、原型事件、后人附会的起源等等都很清楚。并且对别人对各种小说的优劣评论也读过还摘录精彩的。还对已经佚失的,别书引用而见的,都能恢复个事件大概。还据印版、出现的年代、书中事件、书中的各项制度风情推断其写作年代。看书真多。并且没想到胡适也看书超多,他的评论考证被鲁迅引用了很多。 2. 今佚/其书今不存,散见于***/非原书/盖伪托也/后人之造伪书…… 书很多已不可见其原貌,甚至其内容亦不可见。日本存了很多明清的旧版书。 3. 故事的演变,一个故事从晋志怪到唐传奇到元杂剧,逐渐丰满,并随时代好恶而异。包拯、西游记、三国、水浒怎么从零星简陋的小故事随时代经角色改名、增加人物、增加情节到完整有文采的巨著。并且他们的历史原型是什么样的,最初的书是什么结局。看起来挺有意思。 4. 时代风俗对故事的主题、内容及风格的影响,作者本人立场、文采、经历对书中人物多寡、基调、文采、立意等的影响。社会动荡、黑暗、升平等,文坛风格夸张谴责、才子佳人、历史演义、柔糜淫秽等等,一书成名获巨大反响后,续作改写内容相类借用手法者层出不穷,人们的情感需求——英雄、世情、归咎、神魔、狐妖、因果、成仙……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制于时代,鲜有超脱。 5. 评论很透彻到位。对言意的评价,对风格优缺点、鲜明特点、时代意义,各有很精到的点评。有引用古人对《西游记》宗旨的评价“猿为心之神,猪为意之驰,始之放纵,归于紧箍”,二心之争等等,又深刻又到位。古人有脑洞奇大者,也有悟心极强、感触颇深者。自己太为浅薄,应多看多学。绝对可以跟鲁迅学点评/文学批评。 6. 感兴趣的书有(有先后顺序,四大及金瓶梅不包括在内): 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现身纸上,声态并作,时见珍异,无一贬词,情伪毕露,公心讽世; 阅微草堂笔记——立法甚严,尚质黜华,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醒世恒言——颇生动,不务装点,情态反如画; 聊斋志异——变幻之状,如在目前,耳目一新,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新齐谐——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 孽海花——写达官名士模样,亦极淋漓,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海上花列传——实写妓家,曝其奸谲,写照传神,点缀渲染,跃跃如生,甚得当时世态; 镜花缘——妇女平等,矫伪诙谐,匠心剪裁; 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揭清官之恶; 封神传84万仙阵——为最烈,各种熟悉的大人物都出现了; 西山一窟鬼——描写委曲琐细,虽则明清演义亦无以过之; 唐宋传奇——枕中记,长恨歌传,李娃记,三梦记(白行简),莺莺传,南柯太守传,聂隐娘; 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曾其隽永; 神异经——异物,神仙家言,文思较深茂; 汉武故事——多神仙怪异之言,文亦简雅; 列子,淮南子——神话,有文采; 宋定伯,阳羡鹅笼——有意思的短篇,奇诡; 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汇编,诽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