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通往老北京城的船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03年的夏天,我第一次来北京旅游,这里的路比家乡西安的宽,楼比西安的高,人比西安的多,让我真正见识了首都的大气和繁华。北京正南正北的格局让人倍感亲切,因为古都西安也是如此格局。当时的感觉北京就像一座放大版的西安。
在北京时,按照全国人民必选路线游玩了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知名景点。但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从明十三陵归来,坐在公交车上看到正阳门城楼时的情景,从视觉上看它要大于西安城墙任何一座城门。但惊叹之余,有一点让我非常疑惑,正阳门的左右两边没有向外延伸的城墙,当时年龄尚小的我并没有过多在意。
过了几年又陆续去过几次北京,越发感到作为首都它气势恢宏,但作为古都却越来越抽象,除了各大景点外,北京就像是一座有着无数高楼大厦的汪洋大海,貌似这座城市缺少某种新与旧的界线,北京在我脚下,而那座城在哪里?那座明清老北京在哪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对古迹产生了兴趣,为解开心中的疑惑我查阅相关资料,原来北京没有像西安城墙这样明显的区分老城与新城的建筑标志,北京的城墙早在建国初期就被拆除了,这也解开我第一次看到正阳门城楼左右两旁没有城墙的谜题。解放初期,全国掀起了拆城墙运动,北京带头,山西从太原起,100多个县的城墙,除了平遥的城墙得以幸存外,其余全部拆除。
从历史上看,拆城运动最早开始于欧洲。热兵器时代后,作为防御工事的城墙逐渐失去意义,用一句通俗的话概括“大炮一响,城墙垮”。再加上工业化的到来,人口剧增,城市拉大骨架向外扩展是历史的必然,城墙上千年保护着城市和城市中的人民免遭涂炭,现在它成了城市发展的鸡肋。面对发展人类是毫不姑息的,维亚纳、巴黎、伦敦等城市陆续拆除了城墙,修建成宽阔的马路。在亚洲,日本统治下的朝鲜汉城,为配合市区重建也将城墙拆除。
这么看拆除城墙乃是大势所趋,合乎情理。这点不否认,但是和全世界的城墙相比,我们的北京城墙是集合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修筑城墙的全部经验和智慧,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它是那样的高大、壮丽,细节是如此的精致,拆除了北京城墙,等于消灭了北京城,砍掉了老北京的根,使得北京作为一座首都失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这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北京已无资格以整体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西安城墙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万幸。我小时候就住在城墙边上,上学时经常在城墙外环城公园的护城河旁玩耍,节日时家人会带着去城墙上看灯会,学校每年会在城墙上组织跑步比赛,男同学向心仪的女生表白或两帮小孩打群架均选择在城墙边,城里的孩子约朋友一般会相约城门口见面。西安城墙早已融入到西安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并一起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更重要的城墙是西安的城市符号。我每天上下班都会看到城墙,有时路过永宁门,脑海中总会浮现初次见到北京正阳门的情景,不禁感慨我们的城墙保护的是如此完好,但是如果北京的城墙保护下来,西安的城墙就要逊色了。
在反思北京城墙的拆除时,想追忆北京城墙和那座逝去的老北京城,只能通过书籍去实现了。后浪出版的《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可以满足此需求,这本书是当下最为全面、详实、细致记述北京城墙的著作。作者为瑞典美术史教授奥斯伍尔德•喜仁龙(1879-1966)。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一定有人问,为什么作者是一位外国人?这是有历史背景的,19世纪末欧洲掀起了探险热,有不少探险家、学者、教师进入到中国的腹地进行探险考古,当时的中国人没有保护研究文物的观念,这些探险家拿走了不少文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批探险家的确为中国的考古工作做出了贡献,他们把专业的考古技术带入到中国,并对文物和遗址进行了相关的测量和研究,形成了非常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例如1906年—1910年, 时任陕西大学堂(今西北大学前身)教员的日本人足利喜六调查了西安附近和的秦汉隋唐城址和帝陵,并发表调查报告,留下了许多珍贵照片。还写下《长安史迹研究》一书,建国之后乃至现在,西安周边考古都需要参考此书。
言归正传,喜仁龙教授1920年—1921年旅居中国,开始关注东方艺术与建筑,在北京期间,高大雄伟的城墙的深深地打动了这位瑞典人,在自序中他写道:“这本书的源起是北京的城门之美,是中国都城所展现的举世无双的壮美特征,是秀美环境中的古建筑、新生的树木和衰败的护城河,是建筑的装饰风格。”为此,他花了两年时间对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建筑进行了科学细致地考察、测绘和研究。内容包括细致的勘测观察手记、53幅城门建筑手绘图纸、128张实地拍摄的老城墙照片,并将这些整理成了《北京城门与城墙》一书。
看这本书时,首先钦佩喜仁龙教授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和细致,他以城墙为切入点宏观讲述了中国北方城市的建造理论和特点,接着讲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从燕国都城蓟、辽国的南京、金国的中都、元朝的大都、直到明清的北京城,其地理位置城池面积都有详细说明,并附有地图。重要的每一座都城之间的联系他都重用笔墨加以阐述,让读者形成了北京城市建设历史的完整锁链。宏观篇章结束后,切入正题介绍城墙,从内城墙开始,先讲述内城墙的发展和维修历史,喜仁教授根据城墙石砖上所刻年号字样并结合相关资料,判断出城墙的维修年代和维修次数,同时还根据城砖质量判断当时的生产技艺,例如他写道:“嘉靖三十二年窑户吴矩造,显然嘉靖年间不乏窑户,而城砖的烧造很可能比后来更被视为一项个人技艺。没有那个时期能够呈现这么多造砖者的姓名,而中国自嘉靖之后是否生产过更好的城砖,颇值得怀疑。”内城墙宏观的介绍完毕后,再依次微观介绍内城城墙的内外侧壁的东、南、西、北城墙情况,涉及到城门的均有剖面图加以说明。以后的几个篇章均按照这种宏观到微观的逻辑进行讲述,条理清晰,逻辑缜密,使读者在阅读中逐渐构建起了一座北京城墙。
最难能可贵的是喜仁龙教授的讲述方法颇为抒情,介绍内城城门时他写道:“城门就像城市的嘴;承载着超过50万生命体的城市一个巨大的身躯,呼吸和说话都离不开这张巨大的嘴。整座城市的生活集中在城门这一带;进出城市的生灵万物都必须穿过这些狭窄的门洞。而由此通过的不仅仅是汽车、动物和人,还有伴随着思想与愿望、希望和失望、死亡和新生的婚礼和葬礼仪仗队。”介绍城墙时他客观对周围的环境加以描述,例如行走的百姓、做生意的小商贩、进城的驼队、街边的乞丐、城墙外的护城河、垂柳、鸭鹅家禽等,使读者心中筑造的北京城有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书中喜仁龙教授对于城墙保护的忧虑虽处可见,并对当时北洋政府的不作为感到失望,他写道:“除了前门(正阳门)箭楼的改建和几处马道的修复。今天的政府肯定不会在意北京的老城墙,更没有兴趣打理它。如果流水和树根对城墙的破坏以近二十年的而速度继续下去,那么某些城墙墙体就会濒临毁灭。”文字结尾处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这么美妙的城墙和城门,这些北京动人辉煌的历史的无言记录者,还能在这个世界屹立多久呢?”读到这里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因为未来的历史印证了上述说。
文字部分完结后是索引和照片。照片占据此书的三分之一。除了北京城墙的老照片,让人惊喜的发现有西安城墙的照片,原来喜仁龙教授去过西安和青州两城。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详实的关于记录民国时期西安城墙的照片。喜仁龙教授拍摄照片的风格犹如他的文字严谨细致,基本上对北京城墙的各个角度和每座城门都留了影,经过文字部分洗礼的读者心中已经构建出一座北京城,再加上这些黑白照片,让自己的心去放飞,用这本书作为时空旅行的船票,漂流通往那回不去的老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