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和自己待在一起了?
繁忙喧嚣的都市里,人们每天过着奔波劳碌的生活。有多久,你没有静一静,和自己待在一起,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有多久,你没问问自己,为什么总是有情绪,总是不开心?有多久,没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了?如果是,那么我推荐《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这本小书。
它是一本不太厚重的小册子,英文名是《Surviving a Borderline Parent: How to Heal Your Childhood Wounds and Build Trust, Boundaries, and Self-Esteem》,直译过来是《遭遇边缘型障碍人格父母—治愈你的童年创伤,建立信任、边界与自尊》,这本书的初衷,是写给边缘型障碍人格的父母的孩子看的。不过,在我看来,即便你没有遭遇那么严重问题的父母,这仍然是一本非常适合DIY探索的,自助阅读与学习的心理学科普读物。
如果说《被讨厌的勇气》是以思辨性的对话见长,《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以清明上河图一般的囚徒心灵画卷取胜的话,那么这本小书,就像它的中文译名一样,柔柔细语,娓娓道来,引领着你去找到那个小时候的自己,或者是繁忙喧嚣的成人世界背后,那个安静午后的自己。
这本书的封底上写着: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感觉
害怕?迷惑?愤怒?承担很多责任?
倦怠?被忽视?不被关爱?
如今,已经成年的你是否
发觉自己在人机关系中处于屈辱而得不到满足的地位?
感觉无法信任他人?
感觉要对他人的情绪、感受、行为负有责任?
将别人的需求摆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倾向于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反应?
……
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本书引导你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试图晾晒你心灵深处的印记。
先看见,再触摸,终疗愈。这本书的特点是:对一些主要的核心信念和负面感受做了描写和分析,由于涉猎的范围内容比较广,阐述也尽可能的具体、生动,所以你常常会有找到自己影子的感觉。
不过你不必担心,这些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受,并不代表者你要对号入座,成为书里描述的“某个人”。相反,对这些感受和情绪的准确勾勒和细致描述,正是这本书试图“治愈”与发生作用的最关键之处。
它通过非常细致入微的情绪、观念的描写和内在信念的显在化,尝试让你对持有的不合理的认识与反应,逐步进行了解、接纳与矫正。当然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你需要多一点耐心,慢慢的来进行。效果虽不立竿见影,但是只卖20元的这本小书,以极高的性价比给了你看见和接触自己的可能。
找到自己
这本书,很多章节的行文模式是这样的:
你有没有过内疚的感受,看看以下这些感觉是否熟悉?“停下来”“想一想”:
然后1-10列举10个心理活动和情绪的详细描述……
你是否持有如下的信念?例如我该为他人的情绪感受负责?
然后列举10个细致入微的信念……
这些信念都是真实的吗?你确定吗?
你看你换个方向思考一下,会不会更合适一点……
本书在第4章中讨论的关键字有“内疚”、“责任”、“原谅”、“怨恨”、“愤怒”、“沟通”,由于这些心理描写足够细致入微,所以你总能在里面找到与自己相似或者重复的部分,有时可能你会惊讶的发现,那些描述如此贴切。于是你愿意跟着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
有时候你可能会有伤痛被唤起的感觉,会让人有一些不舒服,如果你难以承受,那么你也可以缓一缓。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在书里也大都给出了相应的诠释与处理方法。
如果你可以跟着书中的提议,做一些简单记录和思考,不知不觉间,可能你的想法真的有一点变化。你可能更理解自己,或者更宽容对待自己,甚至你已经开始知道该怎么调节自己。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它是一个无声的小伙伴,陪伴着你,引领着你,推动着你,安慰着你。你要做的只是诚实面对内心,你最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勇气。
当然,书籍里概况了各种各样的情绪、理念与人格特质,肯定有一些是与你不太吻合的。我建议在阅读的时候,不要从前到后的全面的读,而是应该着重挑选与你自己特质、感受、想法相贴近的地方来阅读。我们并不是要啃大而全科学课本,或者完成毫不遗漏的读书笔记。我们只是要让书本对自己有触动、有作用,哪怕一点点,就可以。
我看书的时候有个习惯,对我自己有触动的地方我就会折一个角,方便我重新再读、感悟和体会。这本书看了一半,折角页数之多,感觉我已经把整本书都扭曲了,呵呵。我简直服了我自己。
不论如何,对于书里的一些精彩片段,我还是单独做了一些笔记。
比如:谈原谅
原谅不是忘记或否认你的经历。
原谅不代表免责或既往不咎。
原谅是你为自己做的事,别人不需要知道,你也没有义务告诉她们。
原谅不需要被原谅的人表现悔过或作出忏悔。
原谅不意味着你站的比别人高,成为殉道者。
原谅不是一次性的,不是非黑即白的。
你可以原谅一部分,而不原谅其他。
你可以在几个月、几年的时间里慢慢原谅。
原谅不是忘却。它帮助你继续你的生活,使得你不再需要为应对过去而耗费精力。
你准备好现在,或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原谅了吗?
你是否有过不能释怀的往事和难以原谅的对象?你有没有因此困住了自己,或者一直活在怨恨里?读读上面那些文字,可能你的心灵会更轻松一些。
比如:谈愤怒
书里提到了愤怒公式:前期压力+当前压力+间接刺激+触发性想法=愤怒
前期压力指你的过往经历及影响你对现今事物理解的压力;
当前压力指向现阶段经历的痛苦感情、未经满足的需求等,受到的威胁等;
间接刺激比如缺少睡眠、疼痛、饥饿;
触发性想法:如 “我不该受到这种对待”,“这不公平”。
于是你可以想一想,你是在什么时候愤怒的?你以前经历过什么?你那段时间睡眠和身体如何?工作压力呢?你有没有照顾好自己?
或者你的愤怒情绪已经压抑了很久,引爆你的那个点是什么?那个引爆点真是你理解的那样吗?
读到这些内容,让你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理解普通、平凡的自己,理解愤怒情绪的产生。
比如谈沟通:书里提到说,不要被打断,不要被激怒。就是说,不要固执于情绪利益,努力收获实际利益。
与内心-对话
书里的这些内容其实并不艰深,总能给我启发,相信也可以带给你启迪。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读这本书的时候,心要静一点,速度可能要慢一点,必要时可以拿只笔,涂一涂,画一画,写一写。因为这不是一本告诉你理论知识和正确观念的教科书,它更像一个手把手带着你做包子或者做泥罐的大叔:你得亲自来,你得上手,你得体验。
书里的前半部分,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父母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做了较多的阐述,作者认为这些是造成心灵创伤和行为失调的的可能原因。对于读者来说,如果你没有那么糟糕的父母,你也可以理解为类似于父母的身边的人,也许你会发现自己故事的印记。
我想书中做了如此之多的阐述和描述,并不是让我们把责任一股脑儿的推给父母或者别人,而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冥冥中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和看到这一点,也许你能原谅自己,也许你能宽慰自己,重要的是你会理解自己,可以更喜欢自己。面对对未来的路,你内心更笃定、更踏实,你也可以走得更有力、更清晰。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是一本适合与自己静静对话的小书,你需要的只是一本书、一支笔和一个有着安定内心的盛夏下午,而已。
愿你喜欢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