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读后感

读后感
贺玉波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文艺评论家、作家、翻译家和学者,这本《现代文学评论集》针对的也是民国时期诸位大家的作品,如郁达夫、沈从文、冰心、丁玲、叶圣陶等。对于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者,我们从教科书中获得的信息,资料是相对比较匮乏的,而且偏向于正面、积极向上的。因为时代背景、文化价值观、时代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如不能深刻领会时代背后的意义,或许会对作家的认识上过于武断。但如果过分强调立场、政治角度,对作家的作品的理解也会有主观意识的干扰。
贺玉波在《序》总说:“在这本书里找不出存心捧腿或毁骂的地方,完全以作品的思想和技巧为批评根据……我的立论却不以这种种关系为转移……我从事这种工作完全出自我自己的兴趣,态度尽可能地诚恳而忠实……”而作者批评的对象也是经过细心筛选的,“如OF女士、曙天女士、冰莹女士、袁昌英女士等,都因为她们有的现在已经没有作品问世,有的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以及其他种种原因,所以不必一一去考察了。”首先是要有新作品问世,作家处于一个产出的过程中,其次是身份必须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当然,这只是作者选择评论对象的主要两个原因,相对于这两点,其它原因到时次要的。
贺玉波女作家选取了十位,男作家共八位,郁达夫的论述比较多。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学习经历,阅读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譬如有的人就觉得读网络小说有意思,种田文,修仙文,哪怕是一顿饭吃了好几万字,也很喜欢看,但是深奥一点的社科、文化类的,也许就接受无能。也有人喜欢读文化类,看不惯鸡汤类的文字。所以,今天看郁达夫,和与郁达夫同时代的人看待郁达夫,观点都会有差异。我只谈几位大家都是熟悉的作家,只是个人的认识,谈不上观点。
第一个是冰心。在贺玉波的《现代文学评论集》冰心是第一个作为论述的对象。冰心的作品,从小学的必读选读的就有《繁星》《春水》,还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五四运动白话文解放,能运用白话文自由的写作,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以在今天看来略显简单的诗歌,在当时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冰心的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里讨论比较恰当,如果和当今比较出色的诗歌做对比,并且还以歌功颂德的抬高冰心诗歌的价值,却是不恰当的,不同时代背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两者最好不要相提并论。个人很同意贺玉波所说的,“她不明了社会的组织和历史,而且不曾经过现社会的痛苦,所以主张用由母爱而发展的博爱来解除社会上的罪恶,来拯救苦难的终生。”她并不能对劳苦大众感同身受,出身、生活经历等并没有给冰心带来巨大的蜕变,相反,她一直处于安逸的生活当中,并且以写这种生活为蓝本为主。文章憎命达,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深刻的思想认识是需要时间和苦难来检验的。
我还想要说的是郁达夫。郁达夫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能用流利而美丽的笔法,来描写现社会里最普通而繁多的事实,如‘穷’和‘色’等。”郁达夫大约把人的各种苦闷都写出来了,结合社会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了,社会动荡不安,也许攒了半辈子的积蓄,一场动荡就孑然无存了,残暴一点的当政者,也许性命都不保了,文人大约是很苦闷的。于是,郁达夫大胆的运用了“色”。即使在现今,郁达夫的一些作品,其描写的大胆程度,比某些作品是不逊色的。如果发到网络上,大约都是禁止使用的各种字眼,也会是变成“此处省略500字”这样的,我当时完全是当小8黄8书看的,不过,看过了多了,也就不那么苦闷了。郁达夫的散文诗非常喜欢的,像《故都的秋》,在当时学习的时候,分析中心思想,分段讲解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反而是经年之后,无意中重读的时候,才发现它的好,而且那种悲凉的气氛,营造的特别到位,可能跟快要高考有关系,心里也跟着悲凉了许多,想的也多了,居然也学着郁达夫苦闷起来,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大约是能够感同身受的原因,《故都的秋》仍然是至今最喜爱的散文之一。青春期的苦闷,高考、找工作的各种磨难、坎坷,在当时看来可能是天堑一般难以逾越,可是当你回首的时候,才会觉得没什么。当个人的小情小感在家仇国恨面前,在壮丽山河面前,确实是一文不值。
当然这是个人的一面之词,如果有人跟我说“you can you jump”,我也是做不到的,爱吃鸡蛋自己不一定会生鸡蛋,这是一个道理。但贺玉波评论的标准之一是无产阶级的标准,但有时候过分强调无产阶级的这一主题,如果写小资情调的,一定是无思想深度的,无内容的,不值得一看的,还是有点偏颇的,但如果就时代背景而言,这种立场就不会显得突兀了。
贺玉波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文艺评论家、作家、翻译家和学者,这本《现代文学评论集》针对的也是民国时期诸位大家的作品,如郁达夫、沈从文、冰心、丁玲、叶圣陶等。对于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者,我们从教科书中获得的信息,资料是相对比较匮乏的,而且偏向于正面、积极向上的。因为时代背景、文化价值观、时代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如不能深刻领会时代背后的意义,或许会对作家的认识上过于武断。但如果过分强调立场、政治角度,对作家的作品的理解也会有主观意识的干扰。
贺玉波在《序》总说:“在这本书里找不出存心捧腿或毁骂的地方,完全以作品的思想和技巧为批评根据……我的立论却不以这种种关系为转移……我从事这种工作完全出自我自己的兴趣,态度尽可能地诚恳而忠实……”而作者批评的对象也是经过细心筛选的,“如OF女士、曙天女士、冰莹女士、袁昌英女士等,都因为她们有的现在已经没有作品问世,有的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以及其他种种原因,所以不必一一去考察了。”首先是要有新作品问世,作家处于一个产出的过程中,其次是身份必须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当然,这只是作者选择评论对象的主要两个原因,相对于这两点,其它原因到时次要的。
贺玉波女作家选取了十位,男作家共八位,郁达夫的论述比较多。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学习经历,阅读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譬如有的人就觉得读网络小说有意思,种田文,修仙文,哪怕是一顿饭吃了好几万字,也很喜欢看,但是深奥一点的社科、文化类的,也许就接受无能。也有人喜欢读文化类,看不惯鸡汤类的文字。所以,今天看郁达夫,和与郁达夫同时代的人看待郁达夫,观点都会有差异。我只谈几位大家都是熟悉的作家,只是个人的认识,谈不上观点。
第一个是冰心。在贺玉波的《现代文学评论集》冰心是第一个作为论述的对象。冰心的作品,从小学的必读选读的就有《繁星》《春水》,还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五四运动白话文解放,能运用白话文自由的写作,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以在今天看来略显简单的诗歌,在当时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冰心的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里讨论比较恰当,如果和当今比较出色的诗歌做对比,并且还以歌功颂德的抬高冰心诗歌的价值,却是不恰当的,不同时代背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两者最好不要相提并论。个人很同意贺玉波所说的,“她不明了社会的组织和历史,而且不曾经过现社会的痛苦,所以主张用由母爱而发展的博爱来解除社会上的罪恶,来拯救苦难的终生。”她并不能对劳苦大众感同身受,出身、生活经历等并没有给冰心带来巨大的蜕变,相反,她一直处于安逸的生活当中,并且以写这种生活为蓝本为主。文章憎命达,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深刻的思想认识是需要时间和苦难来检验的。
我还想要说的是郁达夫。郁达夫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能用流利而美丽的笔法,来描写现社会里最普通而繁多的事实,如‘穷’和‘色’等。”郁达夫大约把人的各种苦闷都写出来了,结合社会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了,社会动荡不安,也许攒了半辈子的积蓄,一场动荡就孑然无存了,残暴一点的当政者,也许性命都不保了,文人大约是很苦闷的。于是,郁达夫大胆的运用了“色”。即使在现今,郁达夫的一些作品,其描写的大胆程度,比某些作品是不逊色的。如果发到网络上,大约都是禁止使用的各种字眼,也会是变成“此处省略500字”这样的,我当时完全是当小8黄8书看的,不过,看过了多了,也就不那么苦闷了。郁达夫的散文诗非常喜欢的,像《故都的秋》,在当时学习的时候,分析中心思想,分段讲解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反而是经年之后,无意中重读的时候,才发现它的好,而且那种悲凉的气氛,营造的特别到位,可能跟快要高考有关系,心里也跟着悲凉了许多,想的也多了,居然也学着郁达夫苦闷起来,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大约是能够感同身受的原因,《故都的秋》仍然是至今最喜爱的散文之一。青春期的苦闷,高考、找工作的各种磨难、坎坷,在当时看来可能是天堑一般难以逾越,可是当你回首的时候,才会觉得没什么。当个人的小情小感在家仇国恨面前,在壮丽山河面前,确实是一文不值。
当然这是个人的一面之词,如果有人跟我说“you can you jump”,我也是做不到的,爱吃鸡蛋自己不一定会生鸡蛋,这是一个道理。但贺玉波评论的标准之一是无产阶级的标准,但有时候过分强调无产阶级的这一主题,如果写小资情调的,一定是无思想深度的,无内容的,不值得一看的,还是有点偏颇的,但如果就时代背景而言,这种立场就不会显得突兀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泊南(●—●)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
批冰心批得好爽,简直了。我只把女作家的那本看完,男作家还没看完。
真心的,看的爽翻了@文小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