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石挥
谈起话剧,可能大多数年轻人脑海里率先跳出的是孟京辉、林兆华等人,他们带有先锋色彩,更具时代意味,也更有话题性,引得起大众的讨论。所以当我看到石挥这个名字,和其身上“话剧皇帝”、“影坛巨擘”这样的光环时,内心既好奇又疑惑。
《石挥谈艺录》由后浪策划,这个品牌尤擅长于电影等艺术类书籍,出品的“电影学院”系列得到了不少好评。这本书同样也没有让人失望。“海水”“明月”“沉船”,出现在封面上的三个简单意象,富有意味,因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石挥的最后一部作品《雾海夜航》,以及一直笼罩着神秘色彩的石挥之死。1957年的一个夜晚,42岁的石挥踏上了曾拍摄《雾海夜航》的“民主三号”轮船,从此再也没有归来。
若是对历史略有了解的读者,当知晓石挥一生的所横跨的42年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许多的历史事件。20世纪的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混乱而充满生机的一个阶段。大家辈出的民国时期,依旧逃不过纷乱的战火,内乱外侵、政权变迭、时事动荡,都是这个时期的关键词。古人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说的是越是动乱之时,人类的文学艺术越为繁茂。而这点,在石挥身上也得到了印证。因遭汉奸出卖,从北京逃往上海,辗转多个剧团的石挥,却在丰富的实践中迎来了自己在话剧表演艺术上的丰收期,而且笔耕不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字。
但同时,时代的不幸也在石挥身上刻下了极深的烙印。石挥曾说:“天时变换固属高深莫测,而人心险恶更难以捉摸。”编者李镇将石挥对人性之恶的记忆,归结于其在社会底层看到了太多“惨事”和“丑事”。即使如此,石挥也没有失去对艺术的爱恋和痴迷,这情感的纯粹依旧让人动容,黄佐临曾评价说:“迷恋于戏、迷恋于艺术,在这方面石挥总是保持着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纯情。”正是如此,始终怀有赤子之心的石挥才能从残酷的现实中汲取养分,为话剧艺术服务,而不是被现实残忍地改变。
《石挥谈艺录》是一个系列,现在后续的两本也已面见读者。我这里读到的第一本着实有趣,非常引人。窃以为原因有二,一是此书致力于从各个角度展现石挥对话剧所作的贡献,这源自编者费心搜集石挥1937年至1956年公开发表在《新闻报》《文汇报》《36画报》等报刊上的所有资料,并且所涉及的题材和形态更为多样,除文章外还包括图片、访谈、曲谱、会议发言等等。
二是这些文字不仅充分体现了石挥的思考,也展现石挥的性情。首先可以看到石挥对话剧的思考是颇为系统而全面的,从题材策划、编剧技巧、导演技法、演员制度、舞台装置到剧团经营等等。其真知灼见,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其次,难能可贵的是,文字所展现出的石挥率性、真切而犀利,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尤其当读到那句“不善应付成了根性,已成了不治之症,今后当仍本初衷,将生命交给舞台上!”时,鼻子竟有些酸了,这样对事物全情而忘我的热爱,真是既可爱,又令人钦佩。正是由于这两点,这个系列和82年的版本相比,成功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全面,也更丰满的石挥。
因而,当我合上书时,石挥这个名字久久萦绕在脑中,不得不说,这是个越了解越令人着迷的人,天才、现实主义大师、话剧皇帝和影坛巨擘,多重光环之下,是石挥在演员和导演两个身份间令人艳羡的游刃有余,再加之谜一样的死生未卜,他的一生,堪称传奇而精彩。这样看来,编者李镇在序言里的那句“勿忘石挥!”,绝非虚言。
(本文首发于“深焦”)
《石挥谈艺录》由后浪策划,这个品牌尤擅长于电影等艺术类书籍,出品的“电影学院”系列得到了不少好评。这本书同样也没有让人失望。“海水”“明月”“沉船”,出现在封面上的三个简单意象,富有意味,因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石挥的最后一部作品《雾海夜航》,以及一直笼罩着神秘色彩的石挥之死。1957年的一个夜晚,42岁的石挥踏上了曾拍摄《雾海夜航》的“民主三号”轮船,从此再也没有归来。
若是对历史略有了解的读者,当知晓石挥一生的所横跨的42年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许多的历史事件。20世纪的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混乱而充满生机的一个阶段。大家辈出的民国时期,依旧逃不过纷乱的战火,内乱外侵、政权变迭、时事动荡,都是这个时期的关键词。古人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说的是越是动乱之时,人类的文学艺术越为繁茂。而这点,在石挥身上也得到了印证。因遭汉奸出卖,从北京逃往上海,辗转多个剧团的石挥,却在丰富的实践中迎来了自己在话剧表演艺术上的丰收期,而且笔耕不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字。
但同时,时代的不幸也在石挥身上刻下了极深的烙印。石挥曾说:“天时变换固属高深莫测,而人心险恶更难以捉摸。”编者李镇将石挥对人性之恶的记忆,归结于其在社会底层看到了太多“惨事”和“丑事”。即使如此,石挥也没有失去对艺术的爱恋和痴迷,这情感的纯粹依旧让人动容,黄佐临曾评价说:“迷恋于戏、迷恋于艺术,在这方面石挥总是保持着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纯情。”正是如此,始终怀有赤子之心的石挥才能从残酷的现实中汲取养分,为话剧艺术服务,而不是被现实残忍地改变。
《石挥谈艺录》是一个系列,现在后续的两本也已面见读者。我这里读到的第一本着实有趣,非常引人。窃以为原因有二,一是此书致力于从各个角度展现石挥对话剧所作的贡献,这源自编者费心搜集石挥1937年至1956年公开发表在《新闻报》《文汇报》《36画报》等报刊上的所有资料,并且所涉及的题材和形态更为多样,除文章外还包括图片、访谈、曲谱、会议发言等等。
二是这些文字不仅充分体现了石挥的思考,也展现石挥的性情。首先可以看到石挥对话剧的思考是颇为系统而全面的,从题材策划、编剧技巧、导演技法、演员制度、舞台装置到剧团经营等等。其真知灼见,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其次,难能可贵的是,文字所展现出的石挥率性、真切而犀利,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尤其当读到那句“不善应付成了根性,已成了不治之症,今后当仍本初衷,将生命交给舞台上!”时,鼻子竟有些酸了,这样对事物全情而忘我的热爱,真是既可爱,又令人钦佩。正是由于这两点,这个系列和82年的版本相比,成功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全面,也更丰满的石挥。
因而,当我合上书时,石挥这个名字久久萦绕在脑中,不得不说,这是个越了解越令人着迷的人,天才、现实主义大师、话剧皇帝和影坛巨擘,多重光环之下,是石挥在演员和导演两个身份间令人艳羡的游刃有余,再加之谜一样的死生未卜,他的一生,堪称传奇而精彩。这样看来,编者李镇在序言里的那句“勿忘石挥!”,绝非虚言。
(本文首发于“深焦”)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楠北Iri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