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少年感,都是反差萌

0、 “我不管什么意义不意义的。无论是八分还是十分,只要能飞我就会飞。不顾得失。”读完《余生皆假期》,感觉是从伊坂幸太郎那里领了一张飞行券,拥有了一次可以飞起来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你不飞很可能捋不清故事脉络。 1、 听说伊坂对这种“就是不捋直了说”的叙事方式已驾轻就熟,但《余生皆假期》是我读的他的第一本书,所以刚开始看是有点懵。主要在于全书五个小故事有的以第一人称来写,有的则以第三人称来写,而其中第一人称中每个“我”还都是不一样的人,来自不同视角。 (第一个故事的“我”,一个是一家三口中的女儿沙希,一个是当时与沟口搭档碰瓷的冈田。 第二个故事是从第三人称来写的。 第三个故事中的“我”是被沟口和太田绑架的一位女士。 第四个故事中的“我”是冈田的小学同学。虽然都是“我”,但有时间上的跨度。成年后成为电影导演接受假记者采访的“我”回忆小时候与冈田一起解救弓子老师的“我”。 第五个故事中的“我”是沟口的现任搭档高田。) 这种不同视角加上我读书时记不清人名(冈田高田太田、坂本早坂傻傻分不清楚),所以第一遍读得比较晕。后来又迅速从头倒了一遍人名和细节,完全get了伊坂的好。 看到有人对此怨念,伊坂为什么不捋直了说。我觉得,写什么样的故事,选择怎样的叙述方式,安排什么样的结局,这些都是作者的特权。是否接受一部作品以及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则是读者的权利。别人都说不好,也许你很喜欢。别人都称赞的,你看不习惯也完全没问题。 从不同人的口中描摹出同一个人、同一件事,这种玩法的一个极致是《罗生门》。《罗生门》中每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体面,都极力把自己从人性之恶的泥淖中撇清,结果是没有绝对的事实真相可言,也没有像饮料那样贴着草莓味或柠檬味标签的人出现,总体来说是展示了人性与世界阴暗面的复杂。 伊坂也选择不同的“我”来叙事,相较来说结构更松散、时间跨度也更长。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有一些人的性格一直没有变,一直充满正义感、善良,比如冈田,有一些人的性格则有了非常大的转变,从只顾自己利益到会因陷害他人而愧疚,比如沟口。
2、 不仅因为人物或一直保持善良,或最终变得善良所以整本书读完会觉得暖暖的,还因为书中的冈田、沟口、毒岛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稳稳会被贴上坏人标签的人物,在伊坂笔下都拥有可爱更可贵的少年感。 毒岛,身为黑社会一把手的同时还是一个爱看美食博客的甜品控,不仅自己看还推荐给手下看。沟口,专职碰瓷的老混混,突然想完成一件事,然后就真的努力看完了100本《骷髅十三》漫画书。冈田,专职碰瓷的小混混,但会为了路上遇到的遭受父亲虐待的小男孩自编自导自演一出穿越时空的大戏。 所谓少年感,可能就来自每个人物所具有的反差萌,伊坂把看似不可能共存的特质放在同一个人身上,营造出了一种矛盾但也合理的萌感。 有人说结尾是开放式结局。我觉得不是,结尾只是比较含蓄,烤肉店只是虚晃一枪。每部电影、每部剧、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框,这是创作者定的基调。《余生皆假期》和《月升王国》一样,都有“怎么折腾都不会死人”的框。《余生皆假期》前面整本书铺陈的基调、塑造人物都像是不同的线段,沿着线段的方向继续画延长线,相交的位置就是结尾。只不过伊坂把延长线的部分擦掉了,只留下不同的线段和最后结尾的一点而已。
3、 《余生皆假期》很日式,读完最先让我想到的是《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开便利屋的多田和行天两个人接受不同的委托,在帮助不同人的过程中发生不同的故事,因这些故事而更了解自己进而有所改变。本书则是冈田和沟口接受黑帮老大指派的委托去碰瓷不同的人,后来沟口和别人搭档,在不同的事故中逐渐搞懂自己。 总之都是截取了两个丧了吧唧的人的一段人生旅程展示给大家看。没什么宏图大志,没什么亿万身家,没什么人生巅峰,但还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