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的纪律 (附张爱玲《罗兰观感》)

作家张爱玲在我们活着的这个年代仍被广泛误读着。
对此,本读者表示十分的心平气和(偶尔还颇欣欣然)。
损失或遗憾很难属于被误读的一方。
搁在任何一个时代,她都是一个崭新的人。
最新的人。
被万众狗目当然顺理成章。
有些众是看不明白,有些众是没兴趣看明白。当然,前者比较可惜。
看到了字面的冷清,忽略了好文字自带热闹属性;
看到了人世的浮华,忽略了夹在字缝中的素朴;
看到了往来的虚伪,忽略了虚伪底下的真实;
看到了各色人物的孱弱可笑,忽略了可笑实属人生常态,而孱弱中的挣扎正是平日里我们所见最多的那种生命力。
侥幸,当初看的第一本是《十八春》。她最笔下留情的长篇,给我永远留下了一个月黄色的温柔底子,保住我在之后的阅读中不至于跑偏得厉害。
苏州昆曲博物馆一进门,魏良辅雕像后头刻着他写的《南词引正》,偶像在文末给天下粉丝指明了自律的方向:
【两不辨:不知音者,不可与之辨;不好者,不可与之辨。 】
翻成大白话,就是说不要跟人的短处/无知斗嘴。
至理名言啊。
这几年由于添了点儿自知,书评都不敢写了。尤其当原作者已评过ta自己的文章(哪怕有时只是只言片语的提及),读者说的越多越像画蛇添足。当然,如果偶像活着,粉丝就有鼓吹的义务,一则吆喝多了能帮偶像多赚钱,二则马屁拍的好,偶像(万一)看到也高兴。
因为前阵子朋友提及,昨天重新找出《对照记》来看。台湾皇冠版的《对照记》(感谢多年前肥比思寄了这书与《秧歌》和《赤地之恋》给我,否则很难想到去网上找长篇禁书来看,不读《秧》《赤》对喜欢张的读者而言会是极大的损失),里面收着的一篇《罗兰观感》是我在国内所有张爱玲文集中没见过的。用百度也只搜到某位网友手敲的一篇,统共没几个字,还错误百出,看得感激又生气……只好复制下来给ta校对着改了一遍。
文中提到的罗兰,并不是目前正活在香港我们熟悉的那位老演员,而是40年代旧上海时期的同名女明星(1949年与丈夫导演岳枫定居香港,78年去世)。网上很多帖子张冠李戴,明明说着前者,却聊出后者的故事;讲述后者时,反贴出前者的照片……教人茫然。



1944年罗兰主演了话剧版《倾城之恋》,张爱玲去现场看过排练,回去写了这么一篇。
附:
罗兰观感
作者:张爱玲
罗兰排戏,我只看过一次,可是印象很深。第一幕白流苏应当穿一件寒素的蓝布罩袍,罗兰那天恰巧就穿了这么一件,怯怯的身材,红削的腮颊,眉梢高吊,幽咽的眼,微风振箫样的声音,完全是流苏,使我吃惊,而且想:当初写《倾城之恋》,其实还可以写得这样一点的……还可以写得那样一点的……
《倾城之恋》的故事我当然是烂熟的;小姐落难,为兄嫂所欺凌,“李三娘”一类的故事,本来就是烂熟的。然而有这么一刹那,我在旁边看着,竟想掉泪。罗兰演得实在好——将来大家一定会哄然赞好的,所以我想,我说好还得赶快说,抢在人家头里。
戏里,阖家出动相亲回来,因为她盖过了她妹子,一个个气烘烘,她挨身而入,低着头、像犯了法似的,悄悄地往里一溜。导演说:“罗兰,不要板着脸。……也不要不板着脸。你知道我的意思……”罗兰问:“得意啊?”果然,还是低着头,掩在人背后奔了进来,可是有一种极难表现的闪烁的昂扬。走到幕后,她夸张地摇头晃脑的一笑,说:“得意!我得意!”众人听着她的话都笑起来了。
流苏的失意得意,始终是下贱难堪的,如同苏青所说:“可怜的女人呀!”外表上看上去世界各国妇女的地位高低不等,实际上女人总是低的,气愤也无用,人生不是赌气的事。日本女人有意养成一种低卑的美,像古诗里的“伸腰长跪拜,问客平安不?”温厚光致,有绢画的画意,低是低的,低得泰然。西洋的淑女每每苦于上去了下不来。中国女人则是参差不齐,低中有高,高中见低。逃荒的身边带着女儿,随时可以变钱,而北方一般的好人家,嫁女儿,贴上许多妆奁不算,一点点聘金都不肯收,唯恐人家说一声卖女儿,的确尊贵得很。像流苏这样,似乎是惨跌了,一声喊,跌将下来,划过一道光,把原来与后来的境地都照亮了,怎么样就算高,怎么样就算低,也弄个明白。
流苏与流苏的家,那样的古中国的碎片,现社会里还是到处有的。就像现在,常常没有自来水,要到水缸里去舀水,凸出小黄龙的深黄水缸里静静映出自己的脸,使你想起多少年来井边打水的女人,打水兼照镜子的情调。我希望《倾城之恋》的观众不拿它当个遥远的传奇,它是你贴身的人与事。
(原载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八日、九日上海《力报》副刊)
对此,本读者表示十分的心平气和(偶尔还颇欣欣然)。
损失或遗憾很难属于被误读的一方。
搁在任何一个时代,她都是一个崭新的人。
最新的人。
被万众狗目当然顺理成章。
有些众是看不明白,有些众是没兴趣看明白。当然,前者比较可惜。
看到了字面的冷清,忽略了好文字自带热闹属性;
看到了人世的浮华,忽略了夹在字缝中的素朴;
看到了往来的虚伪,忽略了虚伪底下的真实;
看到了各色人物的孱弱可笑,忽略了可笑实属人生常态,而孱弱中的挣扎正是平日里我们所见最多的那种生命力。
侥幸,当初看的第一本是《十八春》。她最笔下留情的长篇,给我永远留下了一个月黄色的温柔底子,保住我在之后的阅读中不至于跑偏得厉害。
苏州昆曲博物馆一进门,魏良辅雕像后头刻着他写的《南词引正》,偶像在文末给天下粉丝指明了自律的方向:
【两不辨:不知音者,不可与之辨;不好者,不可与之辨。 】
翻成大白话,就是说不要跟人的短处/无知斗嘴。
至理名言啊。
这几年由于添了点儿自知,书评都不敢写了。尤其当原作者已评过ta自己的文章(哪怕有时只是只言片语的提及),读者说的越多越像画蛇添足。当然,如果偶像活着,粉丝就有鼓吹的义务,一则吆喝多了能帮偶像多赚钱,二则马屁拍的好,偶像(万一)看到也高兴。
因为前阵子朋友提及,昨天重新找出《对照记》来看。台湾皇冠版的《对照记》(感谢多年前肥比思寄了这书与《秧歌》和《赤地之恋》给我,否则很难想到去网上找长篇禁书来看,不读《秧》《赤》对喜欢张的读者而言会是极大的损失),里面收着的一篇《罗兰观感》是我在国内所有张爱玲文集中没见过的。用百度也只搜到某位网友手敲的一篇,统共没几个字,还错误百出,看得感激又生气……只好复制下来给ta校对着改了一遍。
文中提到的罗兰,并不是目前正活在香港我们熟悉的那位老演员,而是40年代旧上海时期的同名女明星(1949年与丈夫导演岳枫定居香港,78年去世)。网上很多帖子张冠李戴,明明说着前者,却聊出后者的故事;讲述后者时,反贴出前者的照片……教人茫然。


左一

左二
1944年罗兰主演了话剧版《倾城之恋》,张爱玲去现场看过排练,回去写了这么一篇。
附:
罗兰观感
作者:张爱玲
罗兰排戏,我只看过一次,可是印象很深。第一幕白流苏应当穿一件寒素的蓝布罩袍,罗兰那天恰巧就穿了这么一件,怯怯的身材,红削的腮颊,眉梢高吊,幽咽的眼,微风振箫样的声音,完全是流苏,使我吃惊,而且想:当初写《倾城之恋》,其实还可以写得这样一点的……还可以写得那样一点的……
《倾城之恋》的故事我当然是烂熟的;小姐落难,为兄嫂所欺凌,“李三娘”一类的故事,本来就是烂熟的。然而有这么一刹那,我在旁边看着,竟想掉泪。罗兰演得实在好——将来大家一定会哄然赞好的,所以我想,我说好还得赶快说,抢在人家头里。
戏里,阖家出动相亲回来,因为她盖过了她妹子,一个个气烘烘,她挨身而入,低着头、像犯了法似的,悄悄地往里一溜。导演说:“罗兰,不要板着脸。……也不要不板着脸。你知道我的意思……”罗兰问:“得意啊?”果然,还是低着头,掩在人背后奔了进来,可是有一种极难表现的闪烁的昂扬。走到幕后,她夸张地摇头晃脑的一笑,说:“得意!我得意!”众人听着她的话都笑起来了。
流苏的失意得意,始终是下贱难堪的,如同苏青所说:“可怜的女人呀!”外表上看上去世界各国妇女的地位高低不等,实际上女人总是低的,气愤也无用,人生不是赌气的事。日本女人有意养成一种低卑的美,像古诗里的“伸腰长跪拜,问客平安不?”温厚光致,有绢画的画意,低是低的,低得泰然。西洋的淑女每每苦于上去了下不来。中国女人则是参差不齐,低中有高,高中见低。逃荒的身边带着女儿,随时可以变钱,而北方一般的好人家,嫁女儿,贴上许多妆奁不算,一点点聘金都不肯收,唯恐人家说一声卖女儿,的确尊贵得很。像流苏这样,似乎是惨跌了,一声喊,跌将下来,划过一道光,把原来与后来的境地都照亮了,怎么样就算高,怎么样就算低,也弄个明白。
流苏与流苏的家,那样的古中国的碎片,现社会里还是到处有的。就像现在,常常没有自来水,要到水缸里去舀水,凸出小黄龙的深黄水缸里静静映出自己的脸,使你想起多少年来井边打水的女人,打水兼照镜子的情调。我希望《倾城之恋》的观众不拿它当个遥远的传奇,它是你贴身的人与事。
(原载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八日、九日上海《力报》副刊)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不堪诗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