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现明月,览卷闻清风


近观诸书,嘈嘈杂杂,总觉人心浮沉,或有暗室无光之苦,或为夜室观烛不明,诸种心思,不一而足。惟今观《晚明小品研究》一书,似推窗现明月,月夜之景,清冷明晰,浮沉之心似有所寄,每观一家小品,则若清风拂来,涤荡身心似有所得。
言及我中华文化,总括之以“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后增之“独具魅力,丰富多彩”。所谓“博大精深”者,谓我中华文化内容之广博:音意双表之二维汉字,浩如烟海之文化典籍、扬名于世之科技工艺、完备深邃之伦理道德;谓我中华文化时间绵延之悠远:上下五千年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环顾全球,独一无二。后人增之“独具魅力,丰富多彩”愈彰本国文化之美,举世无双。浸淫其中,何其有幸!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林林总总为人所熟文体者,秦汉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一而足。本书则为北大出版社出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承学博士为我们带来的,不太为一般人所重视的《晚明小品研究》。“晚明”限定了研究对象时间范围,“小品”一词则指明了研究对象为何。通观全文,我们就会发现,哪怕是在历史上长期受到贬抑和忽视的晚明小品,亦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文源远流长,至晚明至盛极。其内容表现出极其强烈的个性与追求,流露出晚明文人的性灵与真情,富有生活情调。从作者的介绍中我们亦会发现小品文虽然走出了“文以载道”的古辙,以张扬的个性,灵活自如地方式,真实表现了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但在文章的规模、气魄、格调、法度、思想内涵和历史深度上难以匹敌传统古文。
吴博士撰写本书,既不过分抬高晚明小品的历史地位,亦不忽视晚明小品的精彩纷呈。只是希望通过其研究,勾勒出晚明小品的历史发展线索,从诸多晚明小品所展现的具体特点之中找到它们的共性,让读者能比较全面地认识晚明小品这一中华文化瑰宝。

第一章,吴博士主要论述了晚明小品的的文学背景和其产生的文化土壤,对其由来作了相对细致的介绍,我们亦可从中了解明代前期及中期一些小品文的特点,收获可谓颇丰。二至六章则具体研究晚明著名小品作家及流派,从中我们可以得窥晚明小品作家其人其文,徜徉于“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中,美不胜收。七至十一章则重点研究晚明小品的文体与类型,山水园林,古今游记,清言箴言等涵盖广泛,长人见识。十二至十三章则建立在对前资料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从整体上去研究晚明文人的心态习气及艺术传统和文体创造,终章将晚明小品放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去考察研究它的影响及命运,从而确定它的历史地位。
从其研究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吴博士对于晚明小品的研究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从晚明小品的产生源流,再到对晚明小品诸家诸类具体内容的研究分析,最终上升到对晚明小品整体思想的把握,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令我倍感亲切的是,在第十章谑趣风情中,我看到了官至礼部主事的同乡刘元卿(1544-1609)的相关介绍。其所著《应谐录》篇幅不长,却颇多精粹之作。最令我惊讶的是,许多笑话多为我之前所知,却未曾想过作者其人乃是我的同乡。比如《争雁》一则,两兄弟看有大雁飞过,还未射箭,便先争论雁是烹着好吃还是烤着好吃。一直争执不休,便打官司。最终判决,一半烹,一半烤。争论解决了,但大雁却早已飞远了。比如《万字》一则,一位少爷刚跟着老师学得“一”、“二”、“三”字便以为其他字都如此简单,于是辞退老师。后父亲宴请一“万”姓亲戚,结果,这位少爷写了好久,都未写成,反责怪其人为何姓万。比如《猫号》一则,有人家畜一猫,为了起一个奇特的名字费尽心思。诸如此类种种,以前多在《故事会》一类的小书册上看过此类笑话,却未曾想是化用这位明代同乡创作的小品而来。曾经的我看到此类笑话,仅一笑了之,未曾明了其后深意。而今吴博士却将这些笑话小品的创作背景及所刺内容一一道破,既解人惑,亦长见识。
吴博士谈及明初的几位作家时亦别有风趣,他们的身份,严格的说并非“作家”,而是经国大臣。其志趣在于治国、平天下,而非舞文弄墨。“喜欢作文,却不愿被称为文人”文中引宋濂自云:“吾文人乎哉!天地之理欲穷而未尽也,圣贤之道欲凝而未成也,吾文人乎哉!”方孝孺在别人赞赏他的文章时,亦会“惭愧弥日,不能自解。”这些对明初文人或说经国大臣的描写看着特别有趣。
想起前几日读的某书,只能一哂。其所介绍之经典,不管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与本书皆不在一个层次。差之远矣!
赞
漂亮
赞
好文
学习了
棒
好
赞👍
好
很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