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愁望善遣,雾冷自披襟
这篇读后感的题目来自书中《什刹海梦忆录》文末作者的一首诗。起头就伤感了,本非我愿。
第一次读朱家溍是出国前的初夏,中华书局典雅文存的第一册《故宫藏美》。当时只觉得此书装帧好美,文章上来就说碑帖,难懂。现在看,读过《故宫退食录》就不需要看《故宫藏美》了。想起读这两本的情景应该是在积水潭桥南的护国寺小吃,那晚等着在小西天看《下一站,天国》,手机翻到了这两本。说紫禁城出版社的没了图,那就在孔夫子买了北京出版社的。
HansSachs《宝书无题》的书评写的很好。多说说我的感受。简介说此书按性质分为十二组,我觉得四组足够。本职工作、谈往忆故、怼文打脸以及戏曲。
如果依可读性,该按照谈往忆故、怼文打脸、本职工作和戏曲这个顺序。戏曲太专业,如有兴趣,建议和齐如山先生的《氍毹留痕》一起看。按辈分齐如山高过朱家溍,两位谈戏多过谈人。相比之下,章诒和的《伶人往事》就显得怨气颇重了。本职工作中涉及故宫藏的各种品类的宝贝。碑帖书画、古籍善本、漆器珐琅器、竹木牙角,除了瓷器无所不包。谈往忆故和怼文打脸最有意思。尤其是他和王世襄、张伯驹的那几篇文字。老爷子和王世襄属于总角之交,一个是清朝一品大员之后,老爸牛津,民国财政部盐务署署长。另一个老爹曾任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总理内阁秘书长。两人都是公子哥儿,一胖一瘦,一个辅仁、一个燕京,相识几十年,乐乐呵呵的一张在乐寿堂的照片至今留在我手机里。所以,畅安兄为季黄小弟写序,季黄也为王世襄的诸多著作作序站台。文字中能感受出“这是我哥们儿”的好感情。明式家具研究里提及朱母对王世襄那股憨劲儿的喜爱联想起老头儿还是年轻小子时候搬家具拍照的实在样儿。王世襄撂跤玩儿鹰训狗捉獾,所以年轻时可称得左牵黄右擎苍,虎背熊腰。还有《读<说葫芦>说葫芦》里朱夫人提及的那翡翠葫芦小簪,真是开眼。反观写张伯驹的那篇文章,道兄二字还是能看出关系亲疏的些许不同。“当时我觉得伯驹说话声音很低,好像也不爱说话,所以我也不和他说话。”充满了傲骄。后来张伯驹听了朱家溍的戏之后的夸赞,也是性情中人。《记溥西园先生》里挪树的故事、蔡襄自书诗卷出售时买家卖家不相见全靠古玩行的撮合。读旧人书,看旧人风雅。还是小孩儿时的朱家溍和朱益藩聊天时被问到词穷突然蹦出的那句(您写的信远斋的匾)“就像信远斋的糖那么好。”也真是童言无忌。《一个参观者对故宫博物院的印象》有这么一段“这些史料能够让中学生感兴趣的原因,我后来分析,可能因为当时我国在世界上居于弱国的地位,而这两部分史料所记录的都是我国强盛时期的口气和语言。尤其是康熙到漠北狼居胥山,看到明代永乐皇帝立的碑,康熙表示了对前朝皇帝的敬仰。对这一节史实,印象极深。中学生的文化程度当然谈不上研究历史,但对历史上我国曾经立碑的地区已经不再属于我国版图这一点,我是很敏感的。所以发行这种期刊,不仅可供史学家研究之用,而且对于一般读者确实起到了增强爱国思想的作用。”《我家的藏书》里对于书香、对于书房的描写,让我心驰神往。更不必提少年时他父亲每周给他讲故宫鉴定会上的物件真伪优劣有多让人羡慕。
至于怼文打脸,对于出身宦门的朱家溍,清宫历史及前朝礼仪可谓是生活的一部分。吃过见过,怼起人来就事论事,丝毫不留情面。说陶然亭的叠石,“……当然这绝不能怪工作人员,而是说这一种艺术作品的水平目前还很低落;这种低落又不是一天两天的偶然现象,而是由来已久了。”可惜这低落的情形时至今日也未见改善。
书里还提及了他自小在北京住过的宅子。作为一个住过僧王府的人,暮年住在好友启功先生题写的“蜗居”里。转眼看如今,有能力的都在倒腾房子。有多少身边人从而立到不惑这宝贵的十年几乎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帝都婚房到学区房的折腾中。又如何呢,不过是庸碌中虚度了光阴。朱家溍高祖朱凤标在清史稿里,再看朱家溍的简历,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再能立德立言立行,不过几百字。归到头不过以有涯之人生,体察世间万物百态。欣赏过美好的事物,品尝过美好的饮食,珍惜过美好的人,让自己生命有些宽度罢了。
以题目的诗做结尾,深吸口气,静下心来读几遍,尽管在这蒸腾的桑拿天的北京,闭上眼睛仍是萧索什刹海的样子。天各一方的老友,也只得来一句:离愁望善遣,雾冷自披襟。
第一次读朱家溍是出国前的初夏,中华书局典雅文存的第一册《故宫藏美》。当时只觉得此书装帧好美,文章上来就说碑帖,难懂。现在看,读过《故宫退食录》就不需要看《故宫藏美》了。想起读这两本的情景应该是在积水潭桥南的护国寺小吃,那晚等着在小西天看《下一站,天国》,手机翻到了这两本。说紫禁城出版社的没了图,那就在孔夫子买了北京出版社的。
HansSachs《宝书无题》的书评写的很好。多说说我的感受。简介说此书按性质分为十二组,我觉得四组足够。本职工作、谈往忆故、怼文打脸以及戏曲。
如果依可读性,该按照谈往忆故、怼文打脸、本职工作和戏曲这个顺序。戏曲太专业,如有兴趣,建议和齐如山先生的《氍毹留痕》一起看。按辈分齐如山高过朱家溍,两位谈戏多过谈人。相比之下,章诒和的《伶人往事》就显得怨气颇重了。本职工作中涉及故宫藏的各种品类的宝贝。碑帖书画、古籍善本、漆器珐琅器、竹木牙角,除了瓷器无所不包。谈往忆故和怼文打脸最有意思。尤其是他和王世襄、张伯驹的那几篇文字。老爷子和王世襄属于总角之交,一个是清朝一品大员之后,老爸牛津,民国财政部盐务署署长。另一个老爹曾任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总理内阁秘书长。两人都是公子哥儿,一胖一瘦,一个辅仁、一个燕京,相识几十年,乐乐呵呵的一张在乐寿堂的照片至今留在我手机里。所以,畅安兄为季黄小弟写序,季黄也为王世襄的诸多著作作序站台。文字中能感受出“这是我哥们儿”的好感情。明式家具研究里提及朱母对王世襄那股憨劲儿的喜爱联想起老头儿还是年轻小子时候搬家具拍照的实在样儿。王世襄撂跤玩儿鹰训狗捉獾,所以年轻时可称得左牵黄右擎苍,虎背熊腰。还有《读<说葫芦>说葫芦》里朱夫人提及的那翡翠葫芦小簪,真是开眼。反观写张伯驹的那篇文章,道兄二字还是能看出关系亲疏的些许不同。“当时我觉得伯驹说话声音很低,好像也不爱说话,所以我也不和他说话。”充满了傲骄。后来张伯驹听了朱家溍的戏之后的夸赞,也是性情中人。《记溥西园先生》里挪树的故事、蔡襄自书诗卷出售时买家卖家不相见全靠古玩行的撮合。读旧人书,看旧人风雅。还是小孩儿时的朱家溍和朱益藩聊天时被问到词穷突然蹦出的那句(您写的信远斋的匾)“就像信远斋的糖那么好。”也真是童言无忌。《一个参观者对故宫博物院的印象》有这么一段“这些史料能够让中学生感兴趣的原因,我后来分析,可能因为当时我国在世界上居于弱国的地位,而这两部分史料所记录的都是我国强盛时期的口气和语言。尤其是康熙到漠北狼居胥山,看到明代永乐皇帝立的碑,康熙表示了对前朝皇帝的敬仰。对这一节史实,印象极深。中学生的文化程度当然谈不上研究历史,但对历史上我国曾经立碑的地区已经不再属于我国版图这一点,我是很敏感的。所以发行这种期刊,不仅可供史学家研究之用,而且对于一般读者确实起到了增强爱国思想的作用。”《我家的藏书》里对于书香、对于书房的描写,让我心驰神往。更不必提少年时他父亲每周给他讲故宫鉴定会上的物件真伪优劣有多让人羡慕。
至于怼文打脸,对于出身宦门的朱家溍,清宫历史及前朝礼仪可谓是生活的一部分。吃过见过,怼起人来就事论事,丝毫不留情面。说陶然亭的叠石,“……当然这绝不能怪工作人员,而是说这一种艺术作品的水平目前还很低落;这种低落又不是一天两天的偶然现象,而是由来已久了。”可惜这低落的情形时至今日也未见改善。
书里还提及了他自小在北京住过的宅子。作为一个住过僧王府的人,暮年住在好友启功先生题写的“蜗居”里。转眼看如今,有能力的都在倒腾房子。有多少身边人从而立到不惑这宝贵的十年几乎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帝都婚房到学区房的折腾中。又如何呢,不过是庸碌中虚度了光阴。朱家溍高祖朱凤标在清史稿里,再看朱家溍的简历,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再能立德立言立行,不过几百字。归到头不过以有涯之人生,体察世间万物百态。欣赏过美好的事物,品尝过美好的饮食,珍惜过美好的人,让自己生命有些宽度罢了。
以题目的诗做结尾,深吸口气,静下心来读几遍,尽管在这蒸腾的桑拿天的北京,闭上眼睛仍是萧索什刹海的样子。天各一方的老友,也只得来一句:离愁望善遣,雾冷自披襟。
© 本文版权归作者 the Aege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