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后记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是陈志华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意大利做访问学者时的作品。陈先生后来说,那时改革开放不久,访问学者的经费有限,拍照片是奢侈的事情。所以,一九九六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杨永生先生把这本书收入“建筑文库”时,只是一本黑白印刷的三十二开小册子,发行量数量四千一百册。进入新世纪后的二〇〇三年,我在陈志华先生的指导下,编辑这本书的修订版,同年九月交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修订版是图文混排、四色彩印的十六开本,发行后颇受读者好评;版权还曾输出到海外,不知道,这算不算“文化走出去”。
二〇〇〇年前后,在国内出版界,彩色图文混排书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在此之前,类似的图书绝大多数都是彩印铜版纸,不仅纸张、印刷成本较高,而且书籍笨重,不易携带阅读。后来,随着电脑排版技术的发展、国外新型纸张(轻型纯制纸,有人也称作“蒙肯纸”)的引进、模仿消化,成本降下来了,书籍也变轻了,彩色图文混排书一下子就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读图时代”开始了。当年开风气之先的,是三联书店的“乡土中国”系列和“二十讲”系列。凑巧的是,这两个系列的第一本书,也都是陈志华先生的著作,一本是《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另一本是《西方古建筑二十讲》。《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修订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编辑的。
编辑修订版时,我做的工作,除了“增加大量图片,给读者一些感性认识”,还有就是强调“时空感”。时间这一块,就是附在书后的建筑物年表,特别做了一栏中国古建筑简要年表,以示对照。空间这一块,就是重视地图,我们绘制了书中每一个城市的地图,然后把书中提及的意大利古建筑悉数标注在上面。虽然不过就是十三年前,但是那个时候,出境旅行没有像现在这么容易、普遍,更没有当下这么多的旅行网站、图片分享网站。所以,配图片只能去找国外画册来扫描,这本书的图片主要来自意大利驻华使馆的图书室,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很难完成这本图文书的编辑。其实最难做的还不是配图,而是给建筑物定位。今天看似非常简单,网络搜索不需要一秒钟的事情;搁在当时,没有什么谷歌、百度的地图搜索功能,只能用传统的办法,需要查阅不同资料,相互比对印证;有时甚至一二天才能确定一个位置点。
这次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请,再次编辑此书,文字部分除了订正个别错讹之处,其余均未做改动。觉得需要调整的,就是图文的编排形式。上回编辑修订版时,在意大利使馆图书室看到大量的精美图片,喜不自禁,难以抑制增加图片的冲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图片切割了文字,影响了文字的连贯性,降低了阅读的愉悦感受。现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使文字与图片适当“分离”。如果说修订版的风格是“巴洛克”的话,那么,这一版则是争取回归到“古典主义”。当然,究竟效果如何,还要看读者的阅读体验。
修订版出版后,我有机会去过几次意大利。当自己站在那些曾经于纸面上反复打量、琢磨、编辑过的建筑前面,就像是见到了久别的“故人”;既熟悉又陌生,那种激动与欣喜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每次回来,陈先生都会问我,那座教堂怎么样了?那栋府邸保存得还好吧?我告诉他,书里写到的那些建筑,还都是二十多年前他见过的样子。虽然目前意大利的经济不是那么景气,意大利人也被认为是欧洲最懂得变通、脑袋灵活、很实际的民族,但是在保护文物建筑这方面,意大利人认死理、轴得很,他们没有为了一时的所谓发展,去牺牲、去破坏、去拆除文物建筑。意大利人认真地对待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这是具有“意大利特色的”发展模式。罗马,还是罗马。
陈志华先生在书里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一个大文物。”是的,三千多年的西方文明,大多数都可以在意大利找到与不同历史阶段对应的建筑实例,而且其中很多都是第一流的作品。文艺复兴之后,尤其是十八世纪开始的“大旅行”,不知道有多少人通过在意大利的旅行,熏陶了自己,获得了灵感。伟大的建筑师柯布西埃在游历过意大利之后,感叹道:“……蹩脚画匠的作品已经不能入眼了,可以说,两个月的意大利之旅让人变得眼光挑剔而不再轻许赞叹了。”如果你还没有去过意大利,或者你已经去过、但是还来得及认真地凝视那些璀璨的瑰宝,那么,就请带上这本书,去意大利吧。相信你的眼睛也会变得不一样,因为,那是被美礼赞过的眼睛。
这一版的编辑,得到了意大利驻华使馆法律参赞费德里科(Prof. Fedrico Roberto Antonelli)先生、国际法专家白涛女士、我国驻意使馆前外交官张俊芳女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文铮先生、旅意华人李子傲先生的帮助与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有关领导、责任编辑陈旻先生、美术编辑陶雷先生、特约编辑程忆南女士。作为编者,我最要感谢的是陈志华先生,能够编辑这本书,是我的荣幸,更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
王瑞智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于敦煌莫高山庄
二〇〇〇年前后,在国内出版界,彩色图文混排书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在此之前,类似的图书绝大多数都是彩印铜版纸,不仅纸张、印刷成本较高,而且书籍笨重,不易携带阅读。后来,随着电脑排版技术的发展、国外新型纸张(轻型纯制纸,有人也称作“蒙肯纸”)的引进、模仿消化,成本降下来了,书籍也变轻了,彩色图文混排书一下子就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读图时代”开始了。当年开风气之先的,是三联书店的“乡土中国”系列和“二十讲”系列。凑巧的是,这两个系列的第一本书,也都是陈志华先生的著作,一本是《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另一本是《西方古建筑二十讲》。《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修订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编辑的。
编辑修订版时,我做的工作,除了“增加大量图片,给读者一些感性认识”,还有就是强调“时空感”。时间这一块,就是附在书后的建筑物年表,特别做了一栏中国古建筑简要年表,以示对照。空间这一块,就是重视地图,我们绘制了书中每一个城市的地图,然后把书中提及的意大利古建筑悉数标注在上面。虽然不过就是十三年前,但是那个时候,出境旅行没有像现在这么容易、普遍,更没有当下这么多的旅行网站、图片分享网站。所以,配图片只能去找国外画册来扫描,这本书的图片主要来自意大利驻华使馆的图书室,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很难完成这本图文书的编辑。其实最难做的还不是配图,而是给建筑物定位。今天看似非常简单,网络搜索不需要一秒钟的事情;搁在当时,没有什么谷歌、百度的地图搜索功能,只能用传统的办法,需要查阅不同资料,相互比对印证;有时甚至一二天才能确定一个位置点。
这次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请,再次编辑此书,文字部分除了订正个别错讹之处,其余均未做改动。觉得需要调整的,就是图文的编排形式。上回编辑修订版时,在意大利使馆图书室看到大量的精美图片,喜不自禁,难以抑制增加图片的冲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图片切割了文字,影响了文字的连贯性,降低了阅读的愉悦感受。现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使文字与图片适当“分离”。如果说修订版的风格是“巴洛克”的话,那么,这一版则是争取回归到“古典主义”。当然,究竟效果如何,还要看读者的阅读体验。
修订版出版后,我有机会去过几次意大利。当自己站在那些曾经于纸面上反复打量、琢磨、编辑过的建筑前面,就像是见到了久别的“故人”;既熟悉又陌生,那种激动与欣喜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每次回来,陈先生都会问我,那座教堂怎么样了?那栋府邸保存得还好吧?我告诉他,书里写到的那些建筑,还都是二十多年前他见过的样子。虽然目前意大利的经济不是那么景气,意大利人也被认为是欧洲最懂得变通、脑袋灵活、很实际的民族,但是在保护文物建筑这方面,意大利人认死理、轴得很,他们没有为了一时的所谓发展,去牺牲、去破坏、去拆除文物建筑。意大利人认真地对待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这是具有“意大利特色的”发展模式。罗马,还是罗马。
陈志华先生在书里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一个大文物。”是的,三千多年的西方文明,大多数都可以在意大利找到与不同历史阶段对应的建筑实例,而且其中很多都是第一流的作品。文艺复兴之后,尤其是十八世纪开始的“大旅行”,不知道有多少人通过在意大利的旅行,熏陶了自己,获得了灵感。伟大的建筑师柯布西埃在游历过意大利之后,感叹道:“……蹩脚画匠的作品已经不能入眼了,可以说,两个月的意大利之旅让人变得眼光挑剔而不再轻许赞叹了。”如果你还没有去过意大利,或者你已经去过、但是还来得及认真地凝视那些璀璨的瑰宝,那么,就请带上这本书,去意大利吧。相信你的眼睛也会变得不一样,因为,那是被美礼赞过的眼睛。
这一版的编辑,得到了意大利驻华使馆法律参赞费德里科(Prof. Fedrico Roberto Antonelli)先生、国际法专家白涛女士、我国驻意使馆前外交官张俊芳女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文铮先生、旅意华人李子傲先生的帮助与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有关领导、责任编辑陈旻先生、美术编辑陶雷先生、特约编辑程忆南女士。作为编者,我最要感谢的是陈志华先生,能够编辑这本书,是我的荣幸,更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
王瑞智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于敦煌莫高山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