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愿与孤独为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她们早已习惯了那些未曾言明的、未经深思的压迫。她们没有选择地自动适应了自己的生活。
《醒来的女性》我看了很久,在阅读过程中,无数女性形象闯进我的脑海,书里的、影视剧里的、现实里的,甚至我自己……作者在书里描述的情形、提出的质疑,让同为女性的我感同身受、难以平静,哪怕它们发生在几十年前的美国。
今天,除非闭上眼睛不看不想,否则我们无法说服自己相信女性已经拥有定义自我,自主选择人生道路,不被社会规则、文化观念绑架的自由;或她们已经拥有讨论和探索欲望,处置身体,享受性爱,被暴力伤害后不被孤立也不受谴责的权利;或她们已经拥有不穿内衣地昂首阔步而不被侧目也不被嘲弄的自由。
想起近来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女主角被老公抛弃后,被迫重入职场奋斗,实现人生反转。可她重塑自我的方式是通过另一个男人。无论女性如何优秀,仍需将自己托付给某个男人,男人才是她的拯救者,婚姻才是她的终极幸福所在。一味责怪编导价值观陈腐或想象力匮乏并不公平,这种创作思路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迎合、反映了现实。
前些天,有个好友为要不要生娃而苦恼,她觉得自己的人生足够精彩,不需要再创造一个生命,但老公想要。我给不出好的建议,只是希望,无论生娃还是其他事,女性在作任何选择时都是出于本心,而不是为了满足他人或外部世界的期待。在生儿育女这件事上,女性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不生孩子就不是完整的女人,无法对父母老公交代”等陈规陋见至今还捆绑着很多女人。孩子出生后,劳心劳力的主要是妈妈,这不仅由生理因素决定,也经年累月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大多数男性都很难自觉地与女性共同承担养育责任。拿家喻户晓的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和《妈妈是超人》来说,能周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跟孩子亲密交流的爸爸凤毛麟角。而那些明星妈妈无论在公众面前多么光彩照人,在育儿过程中都难免顾此失彼,身心俱疲。她们还属于没什么生存压力的人群,那么普通的女性呢?恐怕与小说里那些日夜操劳、丧失自我,苦苦挣扎却得不到理解、认可的家庭主妇们毫无二致。拜科技发展所赐,如今避孕方式安全多样,女性不用再无休无止地生育,但加诸当代女性身上的压力并未减轻多少,因为她们得兼顾家庭和事业,哪一方面稍有懈怠,责怪便不绝于耳。
《醒来的女性》里,如果不是丈夫提出离婚,恐怕主人公米拉会一直自我安慰,假装沉睡在幸福的美国梦里——整洁宽敞的房屋、事业有成的丈夫、聪明乖巧的孩子——只在夜深人静时坐在窗前喝杯酒,抽支烟,瞥一眼失落的内心,再若无其事地把它藏好。或者像聪明世故的布利斯一样,熟谙男权社会的游戏规则,纵身一跃,沆瀣一气,把良心情谊这类东西统统抛弃。
我所认识的许多女性,包括我自己,在很长时间里,都天经地义地安住于女性身份里,不曾怀疑过它的合理性。我们像接受“太阳从东边出来一样”理所当然地接受社会文化对女性的种种规训和塑造。在男权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一代代人,无论男女,都携带着顽固的基因。哪怕是女权主义者自己,也未必能彻底摆脱男权思想的桎梏,在平日看不见的精神角落里,仍布满了男权的灰尘。
从蒙昧中苏醒绝非易事。即便如米拉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才艰难地剥除了头脑里的种种桎梏。好友瓦尔去世后,米拉本能地想从爱情中寻求慰藉。在突如其来的厄运面前,渺小的个人微不足道,难免会像溺水者一般不由自主地抓住手边的东西,不管它能否承载你的重量。家庭、婚姻、爱情、友情……都曾是她试图依赖的对象、安全感的来源。但除了自己,谁都是靠不住的,这是人到中年的米拉一次次被现实教训后弄明白的道理。比起懵懂的自我和虚假的满足,她更爱觉醒的自我和清醒的痛苦,情愿选择与孤独为伴。虽然她很少主动为之,似乎总在被命运推着前进,但她每一次都承担下来,尝试冒险,突破思维的限制,不断地打开自我,正视内心的真实,最终也品尝到了自由的真味。你无法不为这样的勇气赞叹与祝福。
除了米拉,书中也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家庭主妇以及她们苦涩的命运。那么,同样深陷困境,米拉为何能摆脱既定的命运,她跟其他女人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想来想去,或许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她自小爱读书、爱琢磨,是个爱较真的文艺女青年。再看看身边那些能熬过人生困顿的女性,无一不是读过点儿书,拥有点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些东西看似无用,吃不饱肚子,遮不住风寒,平白无故让人徒增烦恼,但也许它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引领你走出谷底。在法国电影《将来的事》里,哲学老师娜塔丽人到中年,各色变故纷至沓来:事业不顺,至亲离开,失去婚姻。结果,安身立命的哲学救了她,让她从头重脚轻过渡到从容不迫,渐渐学会享受孤独和自由。软弱有时,迷惘有时,可生活不会崩塌,总有值得做的事、需要惦念的人,以及美好丰足的精神园地,而后者才是支撑她屹立不倒的根基。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书中一位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米拉的好友以及思想上的启蒙者瓦尔。在女性普遍被压抑的时代里,她却早早实现了独立自主,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智慧与勇气,仿佛划破灰暗天空的一道闪电,瞬间就足以照亮周围的事物。她透彻地认识到男权社会的顽疾,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鼓励身边的女性友人探索自我,发掘各种可能性。她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各种民权运动(她关心的不仅是女性的权利,也是每个弱小个体的人权),用实际行动改变社会,并自愿为此付出哪怕生命的代价。她自负、强势,随时随地、不容分说地发表意见,宣扬观点。有时你会像米拉那样被戳中痛处,深感不适,但你无法再继续装睡,会意识到种种习以为常背后的荒诞与不公,会在某时某刻睁开双眼,看到真相。因为有瓦尔这样的先行者存在,那些如米拉一样战战兢兢地走在觉醒途中的女性才有勇气迈出一步又一步,直到发现自己的路,今天的我们也才有了更大的空间与更多的可能。
蔡宜文在评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时说:“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 女性想要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自由,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同样需要整个社会的友好支持。否则,小说里描写的状况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婚姻还将继续成为多数女性的最佳归宿,相夫教子也将继续成为她们最重要的事业,女性的幸福只能仰赖不甚可靠的运气——男性的责任感与道德标准。像米拉、瓦尔那样醒来的女性注定将是少数,她们只能默默独行,以一己之力抵抗来自外部世界的偏见与敌意。
本书写得极为坦诚,没有结局,没有结论,作者只是在漫长的叙述中不断追问,不断思考,并邀请读者参与其中。读者犹如跟随米拉一起踏上找寻自我的旅程,期间会遭遇艰难险阻、悲伤绝望,也会看见曼妙风景,相逢柳暗花明的惊喜。那一次次内心深处的冲击与涤荡,或早或晚会让你收获一颗属于自己的果实。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女性写给女性的书。唯有女性才会如此耐心细致地打量、倾听彼此,理解彼此心灵深处的痛楚,给予彼此最深切的关怀与陪伴。作为女性,你无法错过,也不该拒绝这样一个审视与思索自身处境的机会。
身为编辑,这是我最想做的那种书。谢谢引进和出版本书的编辑,不仅慧眼识珠,也把书做得恰如其分。书写与传播,本身就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