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时候,变成一只苍鹰
带着一只苍鹰行走,在哪里都不多见。毕竟,苍鹰是动物界最桀骜难驯的动物之一。当海伦·麦克唐纳的苍鹰不再因见到生人而紧张,海伦转而以苍鹰的眼睛看到了人的心态:“一个陌生人手上架着一只鹰可以促使他们坦诚相见,促使他们交心,让他们说出诸如'希望'、'家园'和'内心'之类的词语。”尽管,纵使心向往之,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旧是脆弱的。
《海伦的苍鹰》讲述因丧父深陷悲痛的海伦驯养一只苍鹰的故事。苍鹰是海伦从小的迷恋,跟父亲一起仰望天空时,父亲寻找飞机,海伦欣赏飞鸟。常年浸淫在和苍鹰有关的书籍中,及至真正养苍鹰,海伦仿佛一个天性使然的母亲,流露出对孩子本能的爱。她想要稀释对父亲的思念,却因这种类似亲子的感情愈加迷惑;她想摆脱死亡的不安,却随猛禽的捕猎、杀生经历死亡;她想让历史和时间消失,却发现绵绵不绝的共性。
苍鹰走入海伦的生命,将海伦也变成了一只苍鹰。就像人类学家莱恩﹒维勒斯莱弗在一群古代遗族中看到的那样,装扮成麋鹿的猎人恍然生出麋鹿的意识,真正堪称“获得了对方的身体”。海伦则是耐心揣摩苍鹰细微变化的潜台词,渐渐像苍鹰一样思考,甚至先于苍鹰预知她下一步的行动。她不像那些围观苍鹰的路人那样对自然充满理想化的憧憬。苍鹰要面对活生生的现实,残酷而冷漠:“饥饿、欲望、好奇、发现、飞行和猎杀需求”。全身每个部位都为生存而造,生活才可以不受干扰地推进,弱化情绪的影响。如同母亲学着分辨婴儿哭声的不同含义,婴儿最终要变成一个社会人,海伦也总结:“我把鹰带入人类的生活,同时把人类的生活引入鹰的生活。”世事相辅相成,一切事与愿违变成理所当然,表面上的矛盾都有了解释。
比如海伦最想忘记的死亡,她发现,见证苍鹰杀生反而激起她对自己、对这个世界、对世间一切事物的责任感;她悟出,想要最大限度感受自己的人性,必须首先知道不是人的感觉;她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疏离了苍鹰的枪械捕猎并不能掩盖自然的历史;还有她不能苟同又难以释怀、贯穿全书的怀特的《苍鹰》,怀特想借驯养苍鹰印证的“自由”论调以失败告终,海伦也终于学会不把悲伤假于苍鹰。
变成苍鹰的海伦有许多哲思,转换角色,同时改变了看待问题的视角,对人的生命、对苍鹰的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也有了切身体会。凭直觉观察,包容和认同,不把人类以为的爱和救赎强加给动物,不以礼赞动物为名标榜自我(如富人们津津乐道他们高贵的隼),不满足于粗浅空泛的认识,就像感叹“希望”、“家园”的旁观者们。
故事的最后,海伦暂别她的苍鹰。在驯养之初,苍鹰就拒绝戴上海伦为她定制的精致头套——人们发现蒙上苍鹰的眼睛就能令她们不再张皇易惊——她似乎在表态,要认识世界,不要闭目塞听。海伦也在兜兜转转后意识到不能放任自己隐藏在苍鹰的皮囊下。她的悲伤将随时间冲淡,在此过程中,应当继续前行、砥砺成长。苍鹰会是她不定时的观照,虽非海伦的归宿,但好比远行的子女和放手的父母,各自安好、各自珍重,割不断的血脉相通,化牵挂为动力,同样是种幸运。
——丁酉年读海伦﹒麦克唐纳《海伦的苍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