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和孝道的冲突其实是东西方文化差异

之前在村上哪本书看过说日本人的拿来主义,其实也就是模仿照搬西方的东西,西化,但“直至目前为止,我们只是把浮在欧美文化上边的一层清汤巧妙地撇过来为己所用。” (河合隼雄语)
这层表面的清汤,具体下来,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等。“对韩国和中国来说,从今以后人和人之间的不干预关系将会是个大问题。在韩国和中国,家人、一个家族间的羁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不干预关系将会是个需要付出极端努力的事情。”
因为西化,都变得很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过于严重,不会考虑整体的事情,光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而中韩相对个人主义,更是家族个人主义,因为有着家族同一性,即“迈出了家族个人主义圈子一步之外,立刻变成真正的利己主义。” 以亲缘、血缘甚至地缘为基准,出了这个圈子就是真正的利己主义。
村上曾在大约90年代来过中国大连及蒙古为《奇鸟形状录》作考察,那时有钱人不过是带着金链骑着摩托在街头拿着砖头大的大哥大,村上的小资情调还没有受众。现在个人意识的觉醒和崛起,村上的“个人主义”就大受欢迎。
也许我们的反父母讨厌亲戚,批评人与人没界限,希望拥有个人自由,大概就是个人意识的初醒。更多人反对“跟所有人黏乎乎地混在一起就是出色的人,想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人就会被排斥成异类”的观点(虽然很多时候外界观点还是这样的,活泼人缘好被人称颂,内向孤僻就被人鄙薄)。 甚至有人曾认为:“在当下社会,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在孝顺的同时还保有独立人格。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必须要做一个不孝子。” (远子《还乡的艰难》)
但是过了模仿拿来的初级阶段,到了再深一点的层次,文化的差异还是会在根本的问题上引发冲突。书中说日本人相对逻辑性来说,还是偏情绪化。相对西方文化什么都搞得清清楚楚,表面上貌似很科学很系统,形诸于语言或数据,进行语言分析,东方文化的模糊性有时反而更有效。而西方文化表面上看似“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生活方式,却孕育出了最深刻地伤害了个人的倾向” ,也不见得一味西化都是对的适合的,西方文化也自有其缺点。
具体一个例子比如说,在临床心理的语言分析方面,“如果一个人的问题还停留在通常意识这一层面的话,语言分析就比较容易。但是对那些在意识很深层的地方出问题的人,语言分析就有可能只是加深创伤,反而治不好。 ”
个人怀抱的病其实很多时候是“文化的疾病”、“时代的疾病”。文化的冲突具体落实到每个个体身上,也许都是一笔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抗争辩也找不到解决途径的血泪史,只好同这种“不治愈的人生”妥协共处,毕竟“社会或是文化这种东西还是变化得很缓慢的”。这么想,也许就多少释怀一些吧。
所以我们今后该走向何处?
想看那本《利穿心脏》啊,村上几次提到。
很喜欢那句“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就是一个人的作品”。
婚姻不是要互补。“能够弥补自己欠缺的人其实惟有自己,他人是无能为力的。而且,想要弥补自己的欠缺,对欠缺的地方、欠缺的大小要有清醒的认识。”
通过杀人或自杀来治愈,更是刷新了观点啊。人类灵魂的无底深渊里,还有多少未知黑暗区域有待探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