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兴中产阶级的历史横切面:M町的生活组画

傅高义是我热爱的当代历史学家,他是费正清的接替者,跟史景迁、孔飞力一样,都是受到公认的东亚研究的著名学者。前几年非常火热的《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就是傅高义,是一部得到广泛认同的杰出作品。
这本叫做《日本新中产阶级》的书其实是傅高义在五六十年代关于日本的一个社会学调研作品,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所谓的“新中产阶级”,是指当时的五六十年代相对于二战之前和二战时期而言,而非现在的日本。
为了深入的了解当时的日本,傅高义与他的妻子在日本东京一个叫做“M町”的城乡接合处居住了一大段时间,与当地的一些典型的家庭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度接触,甚至直到现在,他们还与这些家庭的子女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所以,傅高义描述日本新中产阶级的角度,更多的是基于家庭与家庭成员的观察,而不是基于民族、国家、社会机构、团体、流派的观察。事实上,整部作品几乎通篇都是从家庭、家庭成员、家庭与家庭之间,以及家庭成员涉及的教育、工作、社交等诸多方面进行的社会学调研。可能这一点恰恰是傅高义之于本书的最高明所在,也是脱胎于传统的旧式社会学或历史学研究的不同之处,所以在本书中充满了大量的与个体生活很贴近的描写,学术性和可读性都特别充沛。尤其从结构和切入角度来看,傅高义的这部《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当时日本社会快速转变时期的一个“横切面”,区别于历史学家们惯用的“纵切面”,在牺牲了纵向的历史对比的同时,前者来得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丰满化。
傅高义把新中产阶级与老中产阶级区分开来,并且把这种主要供职于大型公司机构的新兴中产阶级视为日本战后社会转变的重要代表,而老中产阶级则更像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传统个体户。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对日本新中产阶级的论述分别涉及到了以下几大方面:
1. 教育:
早就听闻日本的教育升学压力其实比中国来得还要大,也是跟阶级流动挂钩的,只是不太相同的是,日本甚至从幼儿园时代就开始有了这样的阶级鸿沟,上什么样的幼儿园意味着可以读到什么样的小学,然后意味着什么样的中学,什么样的大学,以致于毕业后进入什么样的机构,由此在什么样的阶级。
2. 婚姻:
与中国不太一样的是,日本在当时(至少)女性基本是不工作的,如果先前有工作,结婚之后绝大多数也将会马上辞职;而男性的社交圈子,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工作相关的人脉资源。所以,这样的话,家庭成员中的女性则很大程度上是游离于社交圈子之外的,女性之于社会的参与程度反而不如农村耕作或者老中产阶级的女性来得丰富。另外就是,家庭女性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等方面,几乎直到孩子考入大学为止。
3. 工作:
日本战后新兴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几乎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中产阶级的出现与壮大则得益于可观的新经济发展,这些主要来自于实力不俗的公司机构的工薪阶层成为阶级构成的最主要团体。日本与其他地区不太一样的是,即便是在职业圈子,也很讲究忠诚性,雇主特别喜欢招聘应届生,然后长时间培养、晋升、委以重任,同时雇员也往往会长时间待在同一家机构。在日本,频繁性的跳槽往往比其他地区来得更让人觉得是减分项。
而相比其他同等发达地区,日本的公司机构内部的金字塔关系来得也更加典型。即便如此,相对于老中产阶级所在的环境,新中产阶级在此方面已经消弱了很多,傅高义在文中的核心论点和论据都很明确,那就是:新型的科层机构已经不再像传统的旧式作坊那样,对雇员的每一个生活方面都要照顾到。
4. 礼仪:
谈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过度礼仪,傅高义所引用的观点是:任何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都会导致责任,但只是在亏欠之感强于彼此情感深度之时,人们才会特别在意感恩之心。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男子去偏僻的地方钓鱼,口渴,停下来向农夫要了一杯水;作为感谢农夫的好意,他给农夫的孩子一枚硬币,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钱,但这件事很有意义;再后来,这位男子在附近公交站等车的时候,孩子和他的母亲给他带来了很多米糕。很难说这是因为日本人和人之间特别热情(事实上,恰恰相反),硬币和米糕也都不是必须要去履行的义务,而在这对陌生人之间(而不是情感很深的朋友亲人之间)体现的正是独特的彼此疏离但又表面礼仪周到的现象。
5. 价值观:
战前日本的主要价值观来自于儒家和神道,但是现在很显然他们对两者的信仰几乎是完全崩塌了,甚至将之放于和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类比的地步而羞于提及。虽然如此,M町的居民依然还是无法完全认同“个人主义”,这难免让人联想到自私和缺乏责任感。共产主义的那一套东西,他们也无法认可。总之,就是M町居民作为一个代表群体,体现了社会在变革中缺乏核心价值的现象,这与后来的中国是何等的相似。除了这些形而上的方面,或许形而下的现实因素对于他们来得更加重要:譬如忠诚(尽管已经不如战前来得那么重要)、更加被看重的能力(当然了,这在任何社会都很重要)。
M町所代表的日本普通居民与我国不太一样的是,他们更加注重审美,优雅别致又独具文化内涵的事物在他们眼中格外的重要,M町居民也很愿意花费金钱和时间精力追求这些,即便是受限于各自的条件。在M町,人们往往会比较钦佩那些审美水平很高的人,不太看得上不修边幅的人,即便这些素质对于群体生活来说,并不像忠诚和能力那么重要。
6. 家庭:
以M町为代表的日本家庭,与中国传统的家庭理念极为相似,如果有不同的话,那只能是日本来得更加传统,更加儒家化。而在战后新兴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对这种生活方式造成了一些影响。其实,按照现在的家庭标准来看,这个影响很有限,也就是“皇太子也开始示范帮助妻子洗碗”的程度吧。
傅高义的“社会学调研”来得很细致,这会让人感觉特别的真实和贴切,以及不由得让人想到现在的中国家庭面貌。譬如有一个部分专门提到家庭中的婆媳关系:M町的家庭大多数都并非婆媳同住,如若婆媳同住,则定然会终日争吵,婆媳关系甚至在一些媒体里被视为现代家庭最严峻的问题。
而关于相亲、约会、恋爱、结婚等家庭关键事物上,似乎与我们现在的状态特别相似。另外还有,在一个家庭中,母亲、父亲、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似乎也有相似之处。
后记:
全书的主体调研和访谈都是在五六十年代完成,当时的日本也恰恰在转变的早期。三十年过后,傅高义又增补了后记。原先位于东京城乡结合处的M町现在早就不再是“市郊”,深入访谈的六个家庭也都还在。日本的经济也相比五十年代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在很多领域与当时的美国颠倒了角色。
傅高义在五六十年代所观察与深度调研的新兴中产阶级,三十年之后很显然得到了更加长足的发展,日益成为日本社会的最核心的中坚力量。这个过程中,无论从男女地位、教育、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都来得更加“中产阶级化”、“现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