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纳博科夫
文/夏丽柠
艾米·亨格福德是耶鲁大学的文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20和21世纪的美国文学,重点研究1945年以后的美国作家作品,并创办了”45年后”这个学术团体。在耶鲁大学公开课里,她有两节课专门讲述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和他的《洛丽塔》。
显然,1941年才抵达美国的纳博科夫凭借《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庶出的标志》和自传《说吧,记忆》迅速占据了美国文学界的视野。直到《洛丽塔》出版大获成功,他终于屹立于自己的文学之巅。
《致薇拉》是一部书信集,收录了由1923年起至1976年止,,绝大部分纳博科夫写给妻子薇拉的长信短笺。纳博科夫于1977年在瑞士洛桑因病去世,可以说这本收录夫妻五十年来的往来通信之书,足以弥补读者对如日中天之前的纳博科夫知之甚少的缺憾。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书仅是纳博科夫单频发声,薇拉拒绝将她的回信公之于众。正如纳博科夫研究专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布莱恩·博伊德所说,薇拉既是个属于旧世界的人,也是位低调行事的女子,她不愿因私生活公之于众而惹事生非。幸好有他们唯一的儿子德米特里的新世界开放心态, 愿意公开父母的书信以配合各方面的研究。可惜,他已于2012年去世。或许将来,我们有幸阅读完整的这对夫妻通信。
书中首封书信写于1923年7月, 彼时俩人刚刚认识两个月。而纳博科夫尚处于失恋之中。他被美少女斯维特兰娜·西维尔特的家人终止了婚约。因为他们觉得纳博科夫不可能照顾好他们的女儿。这对于由俄国逃往希腊,再往伦敦,终于在柏林与家人团聚的疲惫不堪的纳博科夫来说,实在太令人沮丧了。他甚至在给薇拉的信中写道:“我的福星,你知道,明天就是我与未婚妻解除婚约一周年。”可见,纳博科夫在感情上是一派天真的。尽管他为了表达遇见薇拉三生有幸,才说出此言。可是在他心里,被人毁婚也是不可逾越的“人生污点”。 纳博科夫从来就是骄傲的。
在情感面前,纳博科夫始终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坦承、新奇、勇于表达。在信中,我们不仅读到了他对薇拉的各种甜言蜜语、撒娇纵情,还读到了他的睿智和精灵。虽然在这世间,会写情书的作家很多,像朱生豪、徐志摩、沈从文、钱钟书,还有爱尔兰的萧伯纳,可像纳博科夫这样能在日常起居生活里裹着火热情感的,还真是不多。
不信,你读读这段:“我很幸福,你不在身边,我的世界会萎缩,但我仍然知道你存在,因而我还是很幸福,久久地吻你!”瞧,朴素里见深情,真是大作家的风范!又读到“因为铅笔很淡,你用铅笔写的一小页纸看上去就像灰蛾的翅膀,落满灰尘。”如此童真的语句,别说是薇拉,就连我们读者的心也都为之震颤。怪不得厄普代克评价纳博科夫的信都是童趣之笔,每封都是好散文!
纳博科夫与薇拉于1925年结婚。后来,薇拉因病被送往德国黑森林地区的一家疗养院休养了一段时间。纳博科夫时断时续在地在布拉格旅行,去巴黎和伦敦搞文学创作交流,夫妻聚少离多。起初信件里,纳博科夫不厌其烦地写衣食住行,也数不清信里到底出现了多少回“冷切肉”。
可写到1932年,描述生活的语言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关于作品的论述和在俄裔作家圈子里的文学交流状况。显而易见,恋情如火之后,夫妻关系走向相濡以沫,精神相伴更会长久。薇拉不仅是生活的妻子,也逐渐成为了丈夫文学事业上的良伴。在1934年,儿子德米特里出生后,纳博科夫更是舐犊情深地在信里说了好多情话给儿子。纳博科夫情感之充沛与细腻,令人叹服。
不过,这对贤伉俪的婚姻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1937年,纳博科夫在巴黎发生了婚外恋。他在信里曾提过一句:“昨天,给伊琳娜·瓜达尼尼(十五岁)上英语课,还会上几次课,但一般来说,我在家的时间更长。”在婚外恋的六个月里,纳博科夫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仍然给妻子写信,但明显言不由衷。而通信中,夫妻间也显然发生了冲突。纳博科夫在信里写道:“争吵不明智的。现在,我担心的是你的健康。”
看来,薇拉不愿意将自己的信件公开也是有道理的。或许,这也是对她与纳博科夫婚姻的一种保护。我相信,薇拉是明智的。这是人之常情,他们并未想向外界隐瞒而刻意打造婚姻楷模的形象。只不过,知识分子的矜持让他们选择沉默。
在薇拉的要求下, 15岁的伊琳娜与38岁的纳博科夫分手了。18年后,《洛丽塔》 在巴黎出版。纳博科夫夫妇对于这段婚外恋讳莫如深,若不是一位朋友刻意公开此事,惹得这对夫妇大为不满,也许这段情便如史沉钩了。到底是伊琳娜还是薇拉成就了《洛丽塔》? 各位读者自有论断。
尽管书名是《致薇拉》,可我们读到的却是一个爱家人、爱朋友、爱文学、爱蝴蝶、爱象棋、爱自然万物、爱生活里的一切的纳博科夫。仿佛他这一生都在恋爱,他的激情与美好,不仅成就了生活,也成就了读者。所以说,他是恋爱楷模。
转载请豆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