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孤独可以永恒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只有孤独可以永恒
——浅谈里尔克作品欣赏与阅读
文:王瑢
一.诗歌,好刀在于 “刃”
诗歌与小说衡量尺度不同。若套用中国人一句俗语“好钢用在刀刃上”,诗歌便是刃上钢。小说的好在质地、分量、造型上,是一种整体感觉。
我自己也写诗,但必须承认,之前更喜欢洛尔卡。时过多年,重读里尔克,终有所悟——他的诗凝重苍凉,恰好与德文冷硬的特点相契合。或许,这样的诗之所以青年时读不太懂,是因为未曾经历过磨难,对人生从未真正进入吧。保尔•瓦雷里在《怀念与告别》中这样评价里尔克——“最柔弱、精神最为充溢的人。形形色色奇异的恐惧和精神的奥秘使他遭受了比谁都多的打击。”然而看遍他的作品,我们找不到一个疲惫、胆怯、不坚定的字眼。
出生于一个铁路职工家庭的里尔克,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他早期的诗歌,多隐晦悲观,基调神秘而低沉,讲究一种主观抒发的伤感意识,我们归纳为“忧伤的浪漫”。1897年后,里尔克听从灵魂的孤独召唤,满怀寂寞,遍游欧洲。见托尔斯泰,给雕塑家罗丹做秘书,期间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影响。 此时他的诗歌中,没有了自我抒情,开始以直觉深入人心的“咏物诗”思维形式进行创作。抗议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展开对人类平等互爱乌托邦式的自觉憧憬。诗中尽管仍满溢孤独,痛苦与悲观虚无思想随处可见,但艺术造诣已经很高(如《祈祷书》、《新诗集》等)。展示诗歌音乐美与雕塑美的同时,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在艺术表现领域的作用。对现代诗歌发展,影响巨大。里尔克的诗不传统。鲜少直抒白描,多曲折隐涩,却将抽象观念与具体形象结合的很好。诗中多哲思,并不枯燥,是“用知觉表现思想,将思想还原为知觉”的一种深刻。
诗人首先是人。活着,同时能清醒的保持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并不简单。文艺复兴以来,里尔克的个人及社会价值观有所动摇,但尚未被彻底粉碎。他常听音乐会,参观美术馆,甚至跟朋友彻夜狂欢。其中两个年轻女画家的出现,引其内心骚动——金发的波拉与黑发的克拉拉。里尔克在日记中写道“我推开窗,她俩成了奇迹,向窗外的月夜探出头去,一身银光……一半是有知有识的画家,一半是无知无识的少女……”两个女人影像交叠,构成他的少女神话——“少女们,诗人向你们学习/学习如何表达你们的孤独……”他在两个女人间纠结彷徨——两个都喜欢,但似乎更爱波拉。很遗憾,波拉最终与别人订婚。并于七年后的难产中死去。悲痛欲绝的里尔克创作出著名的《安魂曲》——“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其中诗句“古老的敌意”不久前,经著名诗人北岛之口,再次在中国诗歌圈引发蝴蝶效应。
里尔克对婚姻从无幻想。他这样总结与克拉拉的结合——“倘若两个人好象在一起了就是一种约束,一种使一方或双方失去充分自由和发展可能的同心同德……” 婚后的现实压力难以预料。靠写作养活一家人几近妄想。他到处投稿。只要赚钱什么都写。来者不拒,仍入不敷出。生活成了大问题,并牵连到他的创作。面前只剩一条路:中断貌似稳定的婚姻生活,重新上路。这是里尔克来巴黎的主要原因——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罗丹是他推崇的偶像。“工作”一词,再恰当不过地概括了罗丹对他的影响——与“灵感”这个流行词意义相左,“工作”意味着放弃无节制陶醉享受,最大限度浓缩题材,使其固定化明确化。他创作出著名的《秋日》。开始摆脱早期的滥情与伤感,抛弃所谓的韵律与抑扬格式。漫长的写作准备,与青春期情感动荡过后,跟罗丹在一起的时光,带给里尔克强大的心灵震撼。他开始留心观察客观事物。捕捉细微典型,并以具象表现无形的真实。诗歌不再只具有节奏性。同时具备雕塑性,且可以使流动的变为固定精髓,得到升华。如同《巴黎圣母院》里高悬的巨钟被猛然间敲响,里尔克有意识地将自我感觉外物化具象化。他更加注重思想的准确性与感受。不再琢磨上帝的生死爱情,转而深入具体事物、艺术品、动植物、人物,或是行走观感与城市印象。直接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就是“语言素描”——用文字刻画物体,再现其可感真实性。我们在欣赏《豹》时,那景象栩栩如生,恍如眼前。像一座永恒屹立的雕塑,供世人欣赏,同时带给我们思考。
《豹》
(在巴黎植物园)
他因望穿栅栏
而变得视而不见。
似有千条栅栏在前
世界不复存在。
他在健步溜达
兜着最小的圈子。
如中心那力的舞蹈,
伟大的意志昏厥。
眼睑偶尔悄然
张开——一个影像进入
贯穿四肢的张力——
到内心,停住。
(我个人更喜欢北岛这个译本)。
在最精悍的表述背后,屹立着一个人。一个坚定的“文学战士”。他将生命奉献给了文学,也用尽一生为自己保留尽可能的“最大自由”。正如里尔克在自传中有这样的句子“或许吧。鲜花因盛开而凋谢,果实因成熟而坠。动物有自知之明,彼此交往,心满意足。可我们人类,形貌模仿了上帝,却永远无法完结……”
二.小说,创作登顶峰
梁实秋说“我一向以为新文学运动的最大成因,便是外国文学的影响;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这话虽不免有些绝对,但不无道理。读者与作者,其实是影响源与被影响者之间一种对应的“比附”关系。平衡点找的好,无疑是欣慰的。诗歌作为一种资源,是文学形式内一种奇异的获得。那么小说呢。
里尔克说“我们该用一生,尽可能那么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写出十行好诗”。他觉得诗并非一般人所说“情感”创造——情感对于人,不但足够,甚至早已泛滥。他觉得诗是“经验”。诗人内心除去悲伤痛苦,世界如此广阔,不论美丑、巨大渺小、低贱高尚,有声或无声,只要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就应该有其生命,就能引领诗人走进艺术世界,获得永恒。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诗歌的意义。许多诗人常常喜欢,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在这块仅能属于自己的狭小天地里,自以为是,欢天喜地,并非专注于事物“存在”本身。而真正的诗人需要的,恰恰是排除自我,投身于大世界重重困境的体验过后,方可创作出伟大诗篇。眼下许多所谓作家,为了写作而写作,动机跟文学的初衷背道而驰。作品自然毫无生机,更无价值,谈何文学事业要带给社会什么推动,或是带给读者心灵震撼冲击力?
在里尔克看来,生命与生死是一对孪生。并不对立。生与死没有界限,领域不同而已。热爱生命,同时热爱死亡。这是人类本来固有的,也是唯一具有确定性的话题。他的孤独之旅,在对人文和审美价值的双重解构中,打破固有的习惯方式与文化心理积淀,努力从他人并未发现过的角度,去揭示自然事物,与人生之间的关联。诗中所涉及到的诸多哲理——感官体验只属于瞬间,而对一段生命,更应该探究的是“过程”,或穿透现象,整体把握某种经验。诗歌于他而言,被视作一段一段的具体历程。有生命,又意义迥然。自己之所以要写诗,正是要把这个过程在有限的生命中浓缩提炼,之后以一种主体意识形态,展现给世人。这是诗歌该有的精髓。
里尔克一生留下文字作品浩渺无边。题材涉及诗歌、小说、艺术随笔、书信、日记等,其中最重要的,有诗歌《图象集》、《祈祷书》、《新诗集》、《新诗续集》、《杜伊诺哀歌》、《敛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等。
去年,小说《马尔特手记》(译文出版社出版。翻译:曹元勇)出版。系译者多年精心翻译而成,也是国内唯一的全译本。这是里尔克创作生涯中,除诗歌外,作为小说家到达的一个顶峰。本书写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全篇以独白方式记述。我们可以断定,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一个德语少数民族家庭,没有兄弟姐妹,九岁双亲离异,随有点神经质的母亲生活。从小被当成女孩来养——长发、花衣、许多玩具。“马利亚”本身也是带有女性化的名字。不正常的童年,使里尔克成年后与多名女性交往,其实是寻找那种未曾充分享受过的母爱。做铁路职员的父亲曾是一名军官,一生郁郁,全部希望寄于儿子。是一种自我补偿?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使里尔克终生难忘。1891年,以健康原因从军事学校转到一个商业学校,次年由于不适应而退学;1895年在一位富有伯父资助下进布拉格大学读哲学,次年迁居慕尼黑,名义上继续求学,实际上正式步入文学创作。在《马尔特手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假使我的恐惧不那么巨大,我是可以用这样的事实来安慰自己的,换种方式看世间事物,而且活下去,这是不可能的……对这个在我看来似乎还不错的世界,我始终没有真正适应,我的心里充满恐惧……”小说由七十一个貌似毫无连续的情节组成。没有时间顺序。全部是笔记体的断片串联。但文字始终涉及一个共同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等。他说“到了另一个世界,我又能怎样呢……我希望至少允许我跟狗生活在一起……”表达出里尔克一生关注的话题——精神。他认为,人类谈论“永恒”很荒诞,认为只有“精神”可能永恒。而之所以要写作,是因为内心“孤独寂寞”,是透过文字表面,构成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他这样写道“我跪在桌前,我要将它们都写一遍,因为与读相比,写能使我更长时间拥有它,而且每个字词都能长久存在,绝不会消失……”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翻译家曹元勇在《马尔特手记》代序中说“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读解,一方面散射着诗意的光明,一方面又云遮雾绕,晦涩难解。但是于我,不宣而至的里尔克却从此如同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启示录、一片丰饶而持久的精神海洋,不断向我展开,不断向我馈赠。” 作为“匮乏时代的诗人”,里尔克毕生精神求索的意义,远远超出并大于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虽然他以诗歌成名。 我读此书深有同感。
死亡并非绝望,黑暗也绝非末日昭告。《马尔特手记》中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深刻问题,使得里尔克写完此书之后,曾一度陷入精神与创作双重枯竭危机。时隔多年,在《杜依诺哀歌》和《致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中对这些问题有了更高层次的深思。这两部被世人看来太多晦涩玄想的作品中,步入年迈的里尔克表达出“生与死”本质就是一体。超越传统基督教理念的思维模式。“真正的生命形态穿越生与死两个领域,最伟大的血液循环流动在两个领域。既无此岸也无彼岸,只有一个伟大的统一……”。《马尔特手记》是一部小说,但全篇文字诗歌气质尽显无遗。这是只能属于诗歌才具有的叙述方式。首先是关于诗人的“正在进行时”——年轻的马尔特在巴黎、哥本哈根、威尼斯等不同城市游走。停留时的见闻,种种遭遇与体验。以在巴黎漂泊为重点;接着写诗人的“过去进行时”——童年时期的小马尔特,贯穿少年记忆中的人与事,父母、祖父(老侍从官布里格一家)、外祖父(布莱伯爵一家)、邻居与亲戚。均于回忆中再现。
我对书中始终叫马尔特难忘的小姨妈、少女时期的阿贝伦娜很感兴趣——这应该是住在诗人心中,一个形象可以定格永恒的“洛丽塔”吧。整部小说最丰富的部分,又回到诗人一生探索追寻的“精神世界”——唯一可以得到永恒的东西。囊括作者对阅读书籍的认知与理解,对仰慕作家或伟大人物的思考,当然少不了谈谈女性——倾慕的、美丽性感的、念念难忘的女性。追思或怀想,全部由文字铺就。这其实也是里尔克诗作中始终流淌,时常贯穿的“精神统一”。里尔克在小说中并不回避世界的肮脏与丑陋。病人、底层穷人、荒诞怪人,均通过细微观察,娓娓道来。
我发现《马尔特手记》中谈到女人时,作者的双重标准会显现出来。他习惯用现实笔触精雕细刻那些并不很美好的女性,而对于阿贝伦娜那样的美妙女郎,则换作诗意且玄妙虚无的笔调口吻加以倾述。比如书中这样的句子“当时正值盛夏,我沿着一条小径,跑向一株金莲花树,阿贝伦娜就在那儿,美丽的阿贝伦娜啊……难道气温没有一点变化吗?难道花园里的那些玫瑰花不会开得更加长久,即使入冬也不凋谢吗……”她们与萨福一样,被描绘成“为爱而爱”的女性,因执著而散发着一种特有的宗教气息。可惜这样的爱从无实际着落——“温柔地关注他人,深情宽恕,如果爱的基础是了解,越了解就越爱”,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这样评价,爱情优美典雅,然而,所有友谊和爱情关系所要求的,那种舍弃自我的所谓“伟大的爱”,从无一席之地。诗人说,只要他还在呼吸,就不愿让别人接触自己的内心。甚至自己的肉体。他要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不断变化,持续不断的剥夺与更新的法则之外。他常常为“爱情”忧心忡忡,害怕会偏移飘离内心,宁愿远远站在某处,伫立凝听自己的法则发出什么样的警示声音——“阿贝伦娜,我绝不讲述任何关于你的事情,到不是因为我们欺骗了对方。即便那时你爱上一个人,可爱的人啊,你永远不会忘记他,我却爱所有的女人……”他对自己的软弱供认不讳——诗人一直生活在相悖的两极——向往人群,渴望交流,却喜欢独来独往。坚定不移的保持自身孤独状态。无奈辗转于巴黎廉价的小客栈,心底却又向往乡村别墅。爱每一个漂亮女人,却在她们刚刚要对他表述爱意时,快速逃走。悄无声息。他说“你们千万别爱我,我爱你们却可以”。阅读《马尔特手记》,我们可以更真实地感受里尔克。诗人的主观特质,时不时强烈地跃然纸上,把物化的真实世界,譬如一根笔、几张纸,均装上人类的脾气个性。
里尔克与卡夫卡属同一时代,还是同乡——都生长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里尔克比卡夫卡幸运的是,他学会了逃离——自20岁起离开布拉格,再没有回去长住过。里尔克不属于某个年代。他应该属于走过每个世纪的不同时代。他的精神早已超越时代范畴。他把灵魂装进亲手编织的文字牢狱之中。他因诗歌成名,但鲜少被人传唱的,或许更应该是他那喀索斯式自恋的抒情诗的终结。这是属于大师的方式。
我第一次发现里尔克作品,是某次旅行至某地,别人饕餮的时间,我溜进书店。是一本法文原版。书的封面是里尔克一双眼睛。那眼神瞬间击倒了我。惊恐、怜惜、胆怯,复杂而饱含深情。我感受到隐藏在眼眶深处,那似乎就要落下的泪滴。日后,也曾作为游客站在巴黎街头,可惜时间紧蹙,行程多变,巴黎留在我记忆中的,仅仅是天很高,街区曲折而多枝节,像展开的一面巨型扇子。我不懂法语,只能任由导游带着,走去哪里便是哪里,无法感知大师笔下口中那些街巷港口。留存在身体深处的那些遗憾,像一个瞎子无意之间触摸过了一头大象。幸好,我还有许多时间。我可以再去。再去。
作者联系方式:
作者:王瑢
联系邮箱:Email:softsoftlove@sina.com
——浅谈里尔克作品欣赏与阅读
文:王瑢
一.诗歌,好刀在于 “刃”
诗歌与小说衡量尺度不同。若套用中国人一句俗语“好钢用在刀刃上”,诗歌便是刃上钢。小说的好在质地、分量、造型上,是一种整体感觉。
我自己也写诗,但必须承认,之前更喜欢洛尔卡。时过多年,重读里尔克,终有所悟——他的诗凝重苍凉,恰好与德文冷硬的特点相契合。或许,这样的诗之所以青年时读不太懂,是因为未曾经历过磨难,对人生从未真正进入吧。保尔•瓦雷里在《怀念与告别》中这样评价里尔克——“最柔弱、精神最为充溢的人。形形色色奇异的恐惧和精神的奥秘使他遭受了比谁都多的打击。”然而看遍他的作品,我们找不到一个疲惫、胆怯、不坚定的字眼。
出生于一个铁路职工家庭的里尔克,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他早期的诗歌,多隐晦悲观,基调神秘而低沉,讲究一种主观抒发的伤感意识,我们归纳为“忧伤的浪漫”。1897年后,里尔克听从灵魂的孤独召唤,满怀寂寞,遍游欧洲。见托尔斯泰,给雕塑家罗丹做秘书,期间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影响。 此时他的诗歌中,没有了自我抒情,开始以直觉深入人心的“咏物诗”思维形式进行创作。抗议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展开对人类平等互爱乌托邦式的自觉憧憬。诗中尽管仍满溢孤独,痛苦与悲观虚无思想随处可见,但艺术造诣已经很高(如《祈祷书》、《新诗集》等)。展示诗歌音乐美与雕塑美的同时,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在艺术表现领域的作用。对现代诗歌发展,影响巨大。里尔克的诗不传统。鲜少直抒白描,多曲折隐涩,却将抽象观念与具体形象结合的很好。诗中多哲思,并不枯燥,是“用知觉表现思想,将思想还原为知觉”的一种深刻。
诗人首先是人。活着,同时能清醒的保持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并不简单。文艺复兴以来,里尔克的个人及社会价值观有所动摇,但尚未被彻底粉碎。他常听音乐会,参观美术馆,甚至跟朋友彻夜狂欢。其中两个年轻女画家的出现,引其内心骚动——金发的波拉与黑发的克拉拉。里尔克在日记中写道“我推开窗,她俩成了奇迹,向窗外的月夜探出头去,一身银光……一半是有知有识的画家,一半是无知无识的少女……”两个女人影像交叠,构成他的少女神话——“少女们,诗人向你们学习/学习如何表达你们的孤独……”他在两个女人间纠结彷徨——两个都喜欢,但似乎更爱波拉。很遗憾,波拉最终与别人订婚。并于七年后的难产中死去。悲痛欲绝的里尔克创作出著名的《安魂曲》——“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其中诗句“古老的敌意”不久前,经著名诗人北岛之口,再次在中国诗歌圈引发蝴蝶效应。
里尔克对婚姻从无幻想。他这样总结与克拉拉的结合——“倘若两个人好象在一起了就是一种约束,一种使一方或双方失去充分自由和发展可能的同心同德……” 婚后的现实压力难以预料。靠写作养活一家人几近妄想。他到处投稿。只要赚钱什么都写。来者不拒,仍入不敷出。生活成了大问题,并牵连到他的创作。面前只剩一条路:中断貌似稳定的婚姻生活,重新上路。这是里尔克来巴黎的主要原因——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罗丹是他推崇的偶像。“工作”一词,再恰当不过地概括了罗丹对他的影响——与“灵感”这个流行词意义相左,“工作”意味着放弃无节制陶醉享受,最大限度浓缩题材,使其固定化明确化。他创作出著名的《秋日》。开始摆脱早期的滥情与伤感,抛弃所谓的韵律与抑扬格式。漫长的写作准备,与青春期情感动荡过后,跟罗丹在一起的时光,带给里尔克强大的心灵震撼。他开始留心观察客观事物。捕捉细微典型,并以具象表现无形的真实。诗歌不再只具有节奏性。同时具备雕塑性,且可以使流动的变为固定精髓,得到升华。如同《巴黎圣母院》里高悬的巨钟被猛然间敲响,里尔克有意识地将自我感觉外物化具象化。他更加注重思想的准确性与感受。不再琢磨上帝的生死爱情,转而深入具体事物、艺术品、动植物、人物,或是行走观感与城市印象。直接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就是“语言素描”——用文字刻画物体,再现其可感真实性。我们在欣赏《豹》时,那景象栩栩如生,恍如眼前。像一座永恒屹立的雕塑,供世人欣赏,同时带给我们思考。
《豹》
(在巴黎植物园)
他因望穿栅栏
而变得视而不见。
似有千条栅栏在前
世界不复存在。
他在健步溜达
兜着最小的圈子。
如中心那力的舞蹈,
伟大的意志昏厥。
眼睑偶尔悄然
张开——一个影像进入
贯穿四肢的张力——
到内心,停住。
(我个人更喜欢北岛这个译本)。
在最精悍的表述背后,屹立着一个人。一个坚定的“文学战士”。他将生命奉献给了文学,也用尽一生为自己保留尽可能的“最大自由”。正如里尔克在自传中有这样的句子“或许吧。鲜花因盛开而凋谢,果实因成熟而坠。动物有自知之明,彼此交往,心满意足。可我们人类,形貌模仿了上帝,却永远无法完结……”
二.小说,创作登顶峰
梁实秋说“我一向以为新文学运动的最大成因,便是外国文学的影响;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这话虽不免有些绝对,但不无道理。读者与作者,其实是影响源与被影响者之间一种对应的“比附”关系。平衡点找的好,无疑是欣慰的。诗歌作为一种资源,是文学形式内一种奇异的获得。那么小说呢。
里尔克说“我们该用一生,尽可能那么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写出十行好诗”。他觉得诗并非一般人所说“情感”创造——情感对于人,不但足够,甚至早已泛滥。他觉得诗是“经验”。诗人内心除去悲伤痛苦,世界如此广阔,不论美丑、巨大渺小、低贱高尚,有声或无声,只要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就应该有其生命,就能引领诗人走进艺术世界,获得永恒。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诗歌的意义。许多诗人常常喜欢,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在这块仅能属于自己的狭小天地里,自以为是,欢天喜地,并非专注于事物“存在”本身。而真正的诗人需要的,恰恰是排除自我,投身于大世界重重困境的体验过后,方可创作出伟大诗篇。眼下许多所谓作家,为了写作而写作,动机跟文学的初衷背道而驰。作品自然毫无生机,更无价值,谈何文学事业要带给社会什么推动,或是带给读者心灵震撼冲击力?
在里尔克看来,生命与生死是一对孪生。并不对立。生与死没有界限,领域不同而已。热爱生命,同时热爱死亡。这是人类本来固有的,也是唯一具有确定性的话题。他的孤独之旅,在对人文和审美价值的双重解构中,打破固有的习惯方式与文化心理积淀,努力从他人并未发现过的角度,去揭示自然事物,与人生之间的关联。诗中所涉及到的诸多哲理——感官体验只属于瞬间,而对一段生命,更应该探究的是“过程”,或穿透现象,整体把握某种经验。诗歌于他而言,被视作一段一段的具体历程。有生命,又意义迥然。自己之所以要写诗,正是要把这个过程在有限的生命中浓缩提炼,之后以一种主体意识形态,展现给世人。这是诗歌该有的精髓。
里尔克一生留下文字作品浩渺无边。题材涉及诗歌、小说、艺术随笔、书信、日记等,其中最重要的,有诗歌《图象集》、《祈祷书》、《新诗集》、《新诗续集》、《杜伊诺哀歌》、《敛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等。
去年,小说《马尔特手记》(译文出版社出版。翻译:曹元勇)出版。系译者多年精心翻译而成,也是国内唯一的全译本。这是里尔克创作生涯中,除诗歌外,作为小说家到达的一个顶峰。本书写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全篇以独白方式记述。我们可以断定,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一个德语少数民族家庭,没有兄弟姐妹,九岁双亲离异,随有点神经质的母亲生活。从小被当成女孩来养——长发、花衣、许多玩具。“马利亚”本身也是带有女性化的名字。不正常的童年,使里尔克成年后与多名女性交往,其实是寻找那种未曾充分享受过的母爱。做铁路职员的父亲曾是一名军官,一生郁郁,全部希望寄于儿子。是一种自我补偿?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使里尔克终生难忘。1891年,以健康原因从军事学校转到一个商业学校,次年由于不适应而退学;1895年在一位富有伯父资助下进布拉格大学读哲学,次年迁居慕尼黑,名义上继续求学,实际上正式步入文学创作。在《马尔特手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假使我的恐惧不那么巨大,我是可以用这样的事实来安慰自己的,换种方式看世间事物,而且活下去,这是不可能的……对这个在我看来似乎还不错的世界,我始终没有真正适应,我的心里充满恐惧……”小说由七十一个貌似毫无连续的情节组成。没有时间顺序。全部是笔记体的断片串联。但文字始终涉及一个共同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等。他说“到了另一个世界,我又能怎样呢……我希望至少允许我跟狗生活在一起……”表达出里尔克一生关注的话题——精神。他认为,人类谈论“永恒”很荒诞,认为只有“精神”可能永恒。而之所以要写作,是因为内心“孤独寂寞”,是透过文字表面,构成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他这样写道“我跪在桌前,我要将它们都写一遍,因为与读相比,写能使我更长时间拥有它,而且每个字词都能长久存在,绝不会消失……”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翻译家曹元勇在《马尔特手记》代序中说“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读解,一方面散射着诗意的光明,一方面又云遮雾绕,晦涩难解。但是于我,不宣而至的里尔克却从此如同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启示录、一片丰饶而持久的精神海洋,不断向我展开,不断向我馈赠。” 作为“匮乏时代的诗人”,里尔克毕生精神求索的意义,远远超出并大于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虽然他以诗歌成名。 我读此书深有同感。
死亡并非绝望,黑暗也绝非末日昭告。《马尔特手记》中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深刻问题,使得里尔克写完此书之后,曾一度陷入精神与创作双重枯竭危机。时隔多年,在《杜依诺哀歌》和《致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中对这些问题有了更高层次的深思。这两部被世人看来太多晦涩玄想的作品中,步入年迈的里尔克表达出“生与死”本质就是一体。超越传统基督教理念的思维模式。“真正的生命形态穿越生与死两个领域,最伟大的血液循环流动在两个领域。既无此岸也无彼岸,只有一个伟大的统一……”。《马尔特手记》是一部小说,但全篇文字诗歌气质尽显无遗。这是只能属于诗歌才具有的叙述方式。首先是关于诗人的“正在进行时”——年轻的马尔特在巴黎、哥本哈根、威尼斯等不同城市游走。停留时的见闻,种种遭遇与体验。以在巴黎漂泊为重点;接着写诗人的“过去进行时”——童年时期的小马尔特,贯穿少年记忆中的人与事,父母、祖父(老侍从官布里格一家)、外祖父(布莱伯爵一家)、邻居与亲戚。均于回忆中再现。
我对书中始终叫马尔特难忘的小姨妈、少女时期的阿贝伦娜很感兴趣——这应该是住在诗人心中,一个形象可以定格永恒的“洛丽塔”吧。整部小说最丰富的部分,又回到诗人一生探索追寻的“精神世界”——唯一可以得到永恒的东西。囊括作者对阅读书籍的认知与理解,对仰慕作家或伟大人物的思考,当然少不了谈谈女性——倾慕的、美丽性感的、念念难忘的女性。追思或怀想,全部由文字铺就。这其实也是里尔克诗作中始终流淌,时常贯穿的“精神统一”。里尔克在小说中并不回避世界的肮脏与丑陋。病人、底层穷人、荒诞怪人,均通过细微观察,娓娓道来。
我发现《马尔特手记》中谈到女人时,作者的双重标准会显现出来。他习惯用现实笔触精雕细刻那些并不很美好的女性,而对于阿贝伦娜那样的美妙女郎,则换作诗意且玄妙虚无的笔调口吻加以倾述。比如书中这样的句子“当时正值盛夏,我沿着一条小径,跑向一株金莲花树,阿贝伦娜就在那儿,美丽的阿贝伦娜啊……难道气温没有一点变化吗?难道花园里的那些玫瑰花不会开得更加长久,即使入冬也不凋谢吗……”她们与萨福一样,被描绘成“为爱而爱”的女性,因执著而散发着一种特有的宗教气息。可惜这样的爱从无实际着落——“温柔地关注他人,深情宽恕,如果爱的基础是了解,越了解就越爱”,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这样评价,爱情优美典雅,然而,所有友谊和爱情关系所要求的,那种舍弃自我的所谓“伟大的爱”,从无一席之地。诗人说,只要他还在呼吸,就不愿让别人接触自己的内心。甚至自己的肉体。他要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不断变化,持续不断的剥夺与更新的法则之外。他常常为“爱情”忧心忡忡,害怕会偏移飘离内心,宁愿远远站在某处,伫立凝听自己的法则发出什么样的警示声音——“阿贝伦娜,我绝不讲述任何关于你的事情,到不是因为我们欺骗了对方。即便那时你爱上一个人,可爱的人啊,你永远不会忘记他,我却爱所有的女人……”他对自己的软弱供认不讳——诗人一直生活在相悖的两极——向往人群,渴望交流,却喜欢独来独往。坚定不移的保持自身孤独状态。无奈辗转于巴黎廉价的小客栈,心底却又向往乡村别墅。爱每一个漂亮女人,却在她们刚刚要对他表述爱意时,快速逃走。悄无声息。他说“你们千万别爱我,我爱你们却可以”。阅读《马尔特手记》,我们可以更真实地感受里尔克。诗人的主观特质,时不时强烈地跃然纸上,把物化的真实世界,譬如一根笔、几张纸,均装上人类的脾气个性。
里尔克与卡夫卡属同一时代,还是同乡——都生长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里尔克比卡夫卡幸运的是,他学会了逃离——自20岁起离开布拉格,再没有回去长住过。里尔克不属于某个年代。他应该属于走过每个世纪的不同时代。他的精神早已超越时代范畴。他把灵魂装进亲手编织的文字牢狱之中。他因诗歌成名,但鲜少被人传唱的,或许更应该是他那喀索斯式自恋的抒情诗的终结。这是属于大师的方式。
我第一次发现里尔克作品,是某次旅行至某地,别人饕餮的时间,我溜进书店。是一本法文原版。书的封面是里尔克一双眼睛。那眼神瞬间击倒了我。惊恐、怜惜、胆怯,复杂而饱含深情。我感受到隐藏在眼眶深处,那似乎就要落下的泪滴。日后,也曾作为游客站在巴黎街头,可惜时间紧蹙,行程多变,巴黎留在我记忆中的,仅仅是天很高,街区曲折而多枝节,像展开的一面巨型扇子。我不懂法语,只能任由导游带着,走去哪里便是哪里,无法感知大师笔下口中那些街巷港口。留存在身体深处的那些遗憾,像一个瞎子无意之间触摸过了一头大象。幸好,我还有许多时间。我可以再去。再去。
作者联系方式:
作者:王瑢
联系邮箱:Email:softsoftlove@sina.com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王瑢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