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的弗洛伊德,不过期的伟大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精神分析可以说可以全面放弃了。不过由于大脑研究貌似才刚刚起步,所以虽然说当初盲人摸象的各大心理学派逐渐淡出视线,可是心理咨询行业中,各种治疗术还在大行其道。特别是,因为涉及利益,而人类在涉及利益的问题上往往难以自持,因此这些治疗术甚至还有各种精深、邪化的趋势。没有理论,那么,实践就是可疑的。但是就和当初的巫术一样,早期的人类学家问的一个共同话题就是,这么错误的巫术,为何历千年不倒?比如男巫师拿个娃娃塞裤裆里模仿女人生孩子,以为能帮助女人顺利生产。所以他们推断,我们的祖先和那些部落土著一样,是一些蠢蛋。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误解。首先,假如古代人和部落土著是蠢蛋,那么现代人依然是蠢蛋。卡尔·萨根写了本书叫《魔鬼出没的世界》,就是说现代人还是一样的迷信,只不过改成了高级迷信,比如信UFO、外星人(其实还有大量低级迷信,如卧佛寺的例子)。其次,这些巫术,其实只是出于实用,而不是出于真理的研究。巫术有没有用?就和这些没有理论根基的心理咨询疗法一样,有用。它们的作用不是那种用箭射靶的方式,而是一些间接的作用,比如心理暗示。比如说,那些相信自己有了魔法保护的勇士,会勇敢冲向敌阵。当然,也可以想象,他们也死得最快。那么没死的那些下次还信不信呢?当然要信。因为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信了以后还可能胆大艺更高。正是出于这样一种作用,像精神分析,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错误百出,但是其精神分析咨询方式却屹立不倒。值得一提的是,我经常这么批评精神分析,我的还在跨洋进修精神分析的前同事已经把我拉黑了。
我记得弗洛伊德自己说过,心理学早晚会以生物学为基础。也就是说,弗洛伊德如果现在从棺材里出来,肯定也改为脑神经科学的拥护和倡导者。然而靠他的性力理论来赚钱的徒子徒孙们可不这么认为,甚至他们难免要干翻自己的祖师爷。
弗洛伊德的很多见解都值得称赞,虽然错误,但足可以看到他的才思。比如他提出人的自我本能和性力量,显然这就是进化的两大驱力,自我保存和繁殖。只不过,他把这两个生物学的术语引入到心理方面来了。他又说,很多精神病症结在于性方面的紊乱,比如性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阻碍fixation。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对应在人怀胎时或出生之后,在大脑依靠后天经验形成精细链接(David Linden在the Accidental Mind中有详细介绍)时,由于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至少对当事人来说重大,那么就可能引发某些异常,从而导致当事人本身行为出现某种异常。所谓性得不到满足,走上substitutive gratification替代满足的道路,如果单说快感,其实是出现了其他引发快感的途径,包括恋物、娈童。Linden和Helen Fisher都提到,热恋、性高潮时大脑中的快感,和吸毒引发的快感类似。所以,这些替代满足都是出于获得快感的动机。
弗洛伊德认为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出于一种自恋。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其实这是出于无知所知(所致/感谢Saintdump指出)。到今天,还有谁觉得自己国家是天朝,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们为此而伤自尊、伤感情了吗?只有很少人(蠢货)吧。弗洛伊德还认为,人类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动物是禽兽,是出于一种自恋。我认为弗洛伊德依然是错的。谁“认为自己有不朽的灵魂”?谁“否认动物有理性”?谁“宣称自己有着高贵的血统”?是中世纪的农民吗?非也,只有中世纪的贵族。中世纪的贵族看得起自己的农民同类吗?一样看不上。Frazer这些人不一再提及the uninitiated是一些slow-witted吗?这些复杂的问题,弗洛伊德并没有搞明白。
弗洛伊德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显然相对肤浅。他认为艺术家作品中的意图深深打动了观赏者,因此他认为欣赏作品需要阐释艺术家的意图。这样他的看法就贴近了Hirsch,认为“meaning is to be found neither in a moment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nor in the words of a text considered simply as words, but in reference to the mind of its author”(Fry)。但是Wimsatt和Beardsley提出基本上不可能知道作者的创作当时的心思。所以这个问题就涉及text本身的表达问题,又涉及到hermeneutics的问题。但是不同的人psyche不一样,对于同一个作品,所获得的欣赏体验也不同,又涉及reader response的问题。这样问题就变得相当复杂,显然不是弗洛伊德能搞明白的。
我猜想像绘画、雕塑、音乐这类艺术,随(虽/Saintdump)因最多神秘、无言辞以形容而被人们尊崇,但却是最为简单的艺术。弗洛伊德谈及人们众说纷纭的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切尔西怎么能干得过曼城,摩西vs耶稣),我认为就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这些不过是人的视觉加工产生的一些“神奇”效果。在我们大脑中有许多对别人表情或动作的识别模块,这些模块对应人的嬉笑怒骂。但是绘画、雕塑可以作出一些改动,这些敏锐的艺术家能够把一些跨模块表情、模块之间灰色地带表情创作在同一张脸上,就使得人们的识别系统产生模糊、跳跃,从而产生神奇的印象。我认为这正是弗洛伊德提及的这尊摩西像引发丰富阐释的原因。就如伦勃朗在他的一幅画中采用违反自然的背景和前景双向照明,引发一种迷人的效果一样。音乐也是触发大脑中神经丛的pattern识别引发mental image以及情感上造成愉悦感。反而最难确定的是文学,因为对一段时空的描写,内容过于丰富。
弗洛伊德以为,作家的创作跟儿童的游戏幻想一样,也是一种幻想出来的“白日梦“。我觉得这是十分错误的。出现白日梦的情况只在Coleridge创作Kubla Khan时明显地出现过,而很多其他的艺术家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并没有说先是想象出了一个虚构的形象或事件,然后把这个形象描绘或事件记录下来。很多人都是文思泉涌,是自动冒出来的。所以诗人更强调灵感。儿童玩游戏是一种辅助大脑发育的手段。弗洛伊德以为,小孩子长大了不玩游戏,而是用幻想替代了游戏。儿童的游戏对成年人来说是很幼稚的,当然不玩。但是,成年人同样也玩成年游戏,比如现在的电脑游戏。很多人不玩,是因为没有条件,而不是不想玩。假如真如弗洛伊德所说,创作来自成年人的幻想,那么按照他的说法,“幸福的人从不幻想”,那么势必可以说,搞艺术创作的人,都是内心不幸福甚至痛苦的人。或者,当那些人贫穷痛苦时创作作品,发了财之后就再也写不出作品了。恐怕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弗洛伊德以为,主角光环的不死能力,正说明这是白日梦中的主人公“自我”。弗洛伊德说,主人公得到财产,得到爱情,而且还是好人,对手都是坏人,这些都是人们发白日梦想好事的特点。然而这只表明弗洛伊德的艺术知识很差。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俄狄浦斯是谁的白日梦?拉奥孔是谁的白日梦?
弗洛伊德写道:“梦对于对偶和矛盾这一范畴的态度特别引人注目,而人们却常常简单地忽视了这一范畴。“不”这个字在梦中似乎是不存在的。梦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倾向,将两个对立的东西调合成一个统一体,或者,将两者表现为一个东西,梦甚至随意用对立(相反)的愿望来表示任何基本因素。因此,由于考虑到任何基本因素都可能有其对立面,我们最初总是不能断定这个因素在梦的思想(dream—thonghts)中是表示肯定意思还是否定意思”。弗洛伊德此处可以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从一些数据中寻找pattern的做法,并从中选择一些例子,支持这个说法。弗洛伊德以为梦倾向于随意对立、调和矛盾。然而他哪里想得到,David Linden不仅区分了弗洛伊德和荣格所谓“有意义的梦”是第三种梦,即发生在REM阶段的叙事性的梦,而且解释了为什么梦是离奇的:前额叶皮层,尤其是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是处于不活动的状态。这一区域是负责判断、逻辑、计划等功能的,因此导致了梦中的无规则、无因果、不合逻辑的各种现象。
弗洛伊德把梦中的事件对应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这种做法更像是一种文学批评甚至文学创作,而不是任何科学的研究。类似于他引用阿贝尔的所谓语言分析,弗洛伊德不过是通过语言和思维建构的主要方式,likeness and analogy,来进行扩展和联想。就像铅相比金和银,对应质朴,哑对应死亡,三个女人代表三种女性形象:母亲、妻子和女儿,或者对应三女神。
我记得弗洛伊德自己说过,心理学早晚会以生物学为基础。也就是说,弗洛伊德如果现在从棺材里出来,肯定也改为脑神经科学的拥护和倡导者。然而靠他的性力理论来赚钱的徒子徒孙们可不这么认为,甚至他们难免要干翻自己的祖师爷。
弗洛伊德的很多见解都值得称赞,虽然错误,但足可以看到他的才思。比如他提出人的自我本能和性力量,显然这就是进化的两大驱力,自我保存和繁殖。只不过,他把这两个生物学的术语引入到心理方面来了。他又说,很多精神病症结在于性方面的紊乱,比如性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阻碍fixation。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对应在人怀胎时或出生之后,在大脑依靠后天经验形成精细链接(David Linden在the Accidental Mind中有详细介绍)时,由于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至少对当事人来说重大,那么就可能引发某些异常,从而导致当事人本身行为出现某种异常。所谓性得不到满足,走上substitutive gratification替代满足的道路,如果单说快感,其实是出现了其他引发快感的途径,包括恋物、娈童。Linden和Helen Fisher都提到,热恋、性高潮时大脑中的快感,和吸毒引发的快感类似。所以,这些替代满足都是出于获得快感的动机。
弗洛伊德认为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出于一种自恋。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其实这是出于无知所知(所致/感谢Saintdump指出)。到今天,还有谁觉得自己国家是天朝,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们为此而伤自尊、伤感情了吗?只有很少人(蠢货)吧。弗洛伊德还认为,人类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动物是禽兽,是出于一种自恋。我认为弗洛伊德依然是错的。谁“认为自己有不朽的灵魂”?谁“否认动物有理性”?谁“宣称自己有着高贵的血统”?是中世纪的农民吗?非也,只有中世纪的贵族。中世纪的贵族看得起自己的农民同类吗?一样看不上。Frazer这些人不一再提及the uninitiated是一些slow-witted吗?这些复杂的问题,弗洛伊德并没有搞明白。
弗洛伊德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显然相对肤浅。他认为艺术家作品中的意图深深打动了观赏者,因此他认为欣赏作品需要阐释艺术家的意图。这样他的看法就贴近了Hirsch,认为“meaning is to be found neither in a moment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nor in the words of a text considered simply as words, but in reference to the mind of its author”(Fry)。但是Wimsatt和Beardsley提出基本上不可能知道作者的创作当时的心思。所以这个问题就涉及text本身的表达问题,又涉及到hermeneutics的问题。但是不同的人psyche不一样,对于同一个作品,所获得的欣赏体验也不同,又涉及reader response的问题。这样问题就变得相当复杂,显然不是弗洛伊德能搞明白的。
我猜想像绘画、雕塑、音乐这类艺术,随(虽/Saintdump)因最多神秘、无言辞以形容而被人们尊崇,但却是最为简单的艺术。弗洛伊德谈及人们众说纷纭的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切尔西怎么能干得过曼城,摩西vs耶稣),我认为就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这些不过是人的视觉加工产生的一些“神奇”效果。在我们大脑中有许多对别人表情或动作的识别模块,这些模块对应人的嬉笑怒骂。但是绘画、雕塑可以作出一些改动,这些敏锐的艺术家能够把一些跨模块表情、模块之间灰色地带表情创作在同一张脸上,就使得人们的识别系统产生模糊、跳跃,从而产生神奇的印象。我认为这正是弗洛伊德提及的这尊摩西像引发丰富阐释的原因。就如伦勃朗在他的一幅画中采用违反自然的背景和前景双向照明,引发一种迷人的效果一样。音乐也是触发大脑中神经丛的pattern识别引发mental image以及情感上造成愉悦感。反而最难确定的是文学,因为对一段时空的描写,内容过于丰富。
弗洛伊德以为,作家的创作跟儿童的游戏幻想一样,也是一种幻想出来的“白日梦“。我觉得这是十分错误的。出现白日梦的情况只在Coleridge创作Kubla Khan时明显地出现过,而很多其他的艺术家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并没有说先是想象出了一个虚构的形象或事件,然后把这个形象描绘或事件记录下来。很多人都是文思泉涌,是自动冒出来的。所以诗人更强调灵感。儿童玩游戏是一种辅助大脑发育的手段。弗洛伊德以为,小孩子长大了不玩游戏,而是用幻想替代了游戏。儿童的游戏对成年人来说是很幼稚的,当然不玩。但是,成年人同样也玩成年游戏,比如现在的电脑游戏。很多人不玩,是因为没有条件,而不是不想玩。假如真如弗洛伊德所说,创作来自成年人的幻想,那么按照他的说法,“幸福的人从不幻想”,那么势必可以说,搞艺术创作的人,都是内心不幸福甚至痛苦的人。或者,当那些人贫穷痛苦时创作作品,发了财之后就再也写不出作品了。恐怕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弗洛伊德以为,主角光环的不死能力,正说明这是白日梦中的主人公“自我”。弗洛伊德说,主人公得到财产,得到爱情,而且还是好人,对手都是坏人,这些都是人们发白日梦想好事的特点。然而这只表明弗洛伊德的艺术知识很差。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俄狄浦斯是谁的白日梦?拉奥孔是谁的白日梦?
弗洛伊德写道:“梦对于对偶和矛盾这一范畴的态度特别引人注目,而人们却常常简单地忽视了这一范畴。“不”这个字在梦中似乎是不存在的。梦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倾向,将两个对立的东西调合成一个统一体,或者,将两者表现为一个东西,梦甚至随意用对立(相反)的愿望来表示任何基本因素。因此,由于考虑到任何基本因素都可能有其对立面,我们最初总是不能断定这个因素在梦的思想(dream—thonghts)中是表示肯定意思还是否定意思”。弗洛伊德此处可以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从一些数据中寻找pattern的做法,并从中选择一些例子,支持这个说法。弗洛伊德以为梦倾向于随意对立、调和矛盾。然而他哪里想得到,David Linden不仅区分了弗洛伊德和荣格所谓“有意义的梦”是第三种梦,即发生在REM阶段的叙事性的梦,而且解释了为什么梦是离奇的:前额叶皮层,尤其是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是处于不活动的状态。这一区域是负责判断、逻辑、计划等功能的,因此导致了梦中的无规则、无因果、不合逻辑的各种现象。
弗洛伊德把梦中的事件对应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这种做法更像是一种文学批评甚至文学创作,而不是任何科学的研究。类似于他引用阿贝尔的所谓语言分析,弗洛伊德不过是通过语言和思维建构的主要方式,likeness and analogy,来进行扩展和联想。就像铅相比金和银,对应质朴,哑对应死亡,三个女人代表三种女性形象:母亲、妻子和女儿,或者对应三女神。
© 本文版权归作者 J.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