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的《我们的老院》 ——丢失的文革年代旧居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人物和老院共生的漫长岁月的沧桑变化与动静对比中,重想杜诗:“自古有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意味深长,不觉无言。 这是肖复兴先生的新书,讲述的却是他童年时代至青年时代的老故事。“老院”是北京的一座旧会馆,而今曾住在里面的人大多不知去向。会馆没有了“完全是这些年在我们的手上毁掉的”,肖先生在《我们的老院小考》里写道。“文革”是一场浩劫,即使书里揭露的有邪恶冷漠的人心,但主要还是讲了不缺乏温情而有力度的故事。《我们的老院》虽是一本散文集,但这些故事是可以拉成一个时间轴、编织成一张关系网的。作者在邻居的故事里是旁观者、参与者,但目睹这些或悲或喜的故事发生也使他成长起来。

“让人能够走到一起,并能够患难与共的,心比血缘更可靠,更重要。”
但内心自私冷漠的人破坏了老院的这份温馨美好。“文革”时期,和家人撇清关系的、告发亲戚密友的、趁机抢占房子的人抓着一些没什么大错误的人不放,甚至逼至遣返老家或自杀死亡,这样的人和事多得去了。似乎真实的血缘和友情都烟消云散了。印象最深的是《六指兄弟》里小雨的父母双双自杀,大雨收留无依无靠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小雨,“文革”结束,他们的父亲恢复名誉,知恩图报小雨坚持把大雨和他妈妈带回家中,相互照应。即便是同父异母,他们原本也只是一辈子都不会遇见的陌生人罢了,两颗善良热忱的心有缘便会相遇。这样的心,也是“人们能够走出那个荒唐的时代而让生命和情感延续下去的地方”。 他学作曲,是想为丁老师作一支曲子。这么多年,只要一想起丁老师,心里就像有音乐在涌动。 这本书里值得关注的还有那些孩子们的故事。他们在“文革”影响下,又会怎样地成长呢?他们的成长不只有打打闹闹的小事,也有对自己前途的迷茫、对这个杂乱的年代的敏感和思考。出身贫困的玉石,曾在那个流泪的夜晚,收下了丁老师硬塞给他的几块钱;他靠丁老师为他申请的奖学金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却也曾陷入母亲反对早恋的烦恼……可这一切都成为老故事的时候,他已从穷学生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的地质学者了,于是他对青春最大的感触写成了他的《毕业歌》——“毕业了那么多年,你还站在我的面前;那个懵懂的少年,那个流泪的夜晚。” 差了一步,人生有些事情,失之毫厘,往往会谬以千里,和农艺稼穑一样,错过了季节,不是不可以补种,但补种也需要恰到好处的时间差。 除了《花布与苹果》、《煎饼果子》等关于生死相依或白头偕老的爱情故事,尤爱一篇带有一些遗憾初恋故事《迟桂花》。原以为杨家老四和“龙眼鱼”的爱情会随着一起考上大学走向圆满结局,可是面对异地学习、各自前程的差异,“龙眼鱼”还是放弃了这份爱情,选择了嫁给华侨。多年之后,她离婚后再去见杨家老四或许有再续前缘的意思,但杨家老四身边也早有良人作伴。当年他们一起种下的桂花,果然早早开放了,可如今却萎了。后来他的院前种了迟桂花,开花晚,所以耐久。 肖先生写道自己能写几本小书了,“大都写的是像我母亲一样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真实而质感十分。老院的故事发生在那个“荒唐时代”,今日的年轻人大都无从知晓了。这是丢失的故事,也是不经意间一代人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