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错,就是文言文啃的有点累

《明史讲义》,是明史大家孟森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被其学生商鸿逵教授保存,后整理出来。
商鸿逵教授之子商传为本书写了导读,其中评述本书“这部讲义的另一特点是以正史而述史。但是孟森先生作此讲义时,却未引用《明实录》的记述。孟森先生对明清两朝实录多有所批评,以为其篡改太甚,有不足为据之感。但其此做法实在是太显偏颇。不过就此讲义而言,孟森先生主要是以《明史》考证明朝史事,对于《明史》中隐没的清朝开过等史事,则再以诸史补证。其考证与叙述历史的公里,不能不令人敬佩”。以上这段评述,我以为是导读的关键。
引不引用《明实录》且不论,本书作者在明史上花的功夫和具备的见地自然是深的,作者专业和用心程度毋庸置疑,很细致考证了明史,这书不可谓不牛逼。但这分数基本给的就是大师的面子分吧。大师我知道您渊博,我知道您见证了清朝的灭亡,算是古代人。但是和您同一时代的学者们,并不都使用如此高端的文言文写作吧……
啃得极其痛苦的一本书。如果不是《明朝那些事儿》打底,啃完都费力。把本来就不好懂的东西写得更难懂,这除了证明作者文字功底非凡之外,对于读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这一点实在难以予以高度赞扬。
书中引起我注意的是,孟森先生对朱元璋所持的态度和所站的角度比较特别。在其他书里面,提到朱元璋,总是对其聪明才智大加赞赏,但对其性格及对中国的影响,均是负面评价居多。而孟森先生站在对待农民的角度,认为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开明,爱护农民的好皇帝,所举的例证,是我在其他书里面没有看到的。这一点让我觉得,历史人物有很多个面,再好的历史学家,也只能从自己所拥有的立场和视角去看待和解读其中一部分,想要更中正的去看待,只能多读多了解,兼听则明。
以下是部分摘录: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无无预窥神器之意。”
“太祖思避兵,卜于神,谋所向,去留皆不吉;卜从乱,乃大吉。此非真听命于神也,元之可取,明者知之,但匹夫能否取而代之,此非人谋能料,从乱军以救死,毫无凭借,将依倡乱之人为凭借,其人又非素有倚信之人,欲往从之,只可以济否托诸命运,故以卜决疑。读史者不当信其卜之有神,但窥其当疑而疑,便非奸人走险举动。”
“洪武十五年五月丙子,广平府吏王允道言:‘磁州产铁,元时置官,岁收百余万斤,请如旧。’帝曰:‘朕闻王者使天下无遗贤,不闻无遗利。今军器不乏,而民业已定,无益于国,且重扰民。’杖之流岭南。明祖时时以言利为非帝王之体,至杖言利者。”
“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有诏:‘无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各书皆言成祖遇败,则恃帝有诏不相害,往往独身为殿以免,盖非虚也。惠帝既崇叔父于交战之时,何不先善全于削藩之始,以王师而卒败于叛藩,其失机固非一端也。”
商鸿逵教授之子商传为本书写了导读,其中评述本书“这部讲义的另一特点是以正史而述史。但是孟森先生作此讲义时,却未引用《明实录》的记述。孟森先生对明清两朝实录多有所批评,以为其篡改太甚,有不足为据之感。但其此做法实在是太显偏颇。不过就此讲义而言,孟森先生主要是以《明史》考证明朝史事,对于《明史》中隐没的清朝开过等史事,则再以诸史补证。其考证与叙述历史的公里,不能不令人敬佩”。以上这段评述,我以为是导读的关键。
引不引用《明实录》且不论,本书作者在明史上花的功夫和具备的见地自然是深的,作者专业和用心程度毋庸置疑,很细致考证了明史,这书不可谓不牛逼。但这分数基本给的就是大师的面子分吧。大师我知道您渊博,我知道您见证了清朝的灭亡,算是古代人。但是和您同一时代的学者们,并不都使用如此高端的文言文写作吧……
啃得极其痛苦的一本书。如果不是《明朝那些事儿》打底,啃完都费力。把本来就不好懂的东西写得更难懂,这除了证明作者文字功底非凡之外,对于读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这一点实在难以予以高度赞扬。
书中引起我注意的是,孟森先生对朱元璋所持的态度和所站的角度比较特别。在其他书里面,提到朱元璋,总是对其聪明才智大加赞赏,但对其性格及对中国的影响,均是负面评价居多。而孟森先生站在对待农民的角度,认为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开明,爱护农民的好皇帝,所举的例证,是我在其他书里面没有看到的。这一点让我觉得,历史人物有很多个面,再好的历史学家,也只能从自己所拥有的立场和视角去看待和解读其中一部分,想要更中正的去看待,只能多读多了解,兼听则明。
以下是部分摘录: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无无预窥神器之意。”
“太祖思避兵,卜于神,谋所向,去留皆不吉;卜从乱,乃大吉。此非真听命于神也,元之可取,明者知之,但匹夫能否取而代之,此非人谋能料,从乱军以救死,毫无凭借,将依倡乱之人为凭借,其人又非素有倚信之人,欲往从之,只可以济否托诸命运,故以卜决疑。读史者不当信其卜之有神,但窥其当疑而疑,便非奸人走险举动。”
“洪武十五年五月丙子,广平府吏王允道言:‘磁州产铁,元时置官,岁收百余万斤,请如旧。’帝曰:‘朕闻王者使天下无遗贤,不闻无遗利。今军器不乏,而民业已定,无益于国,且重扰民。’杖之流岭南。明祖时时以言利为非帝王之体,至杖言利者。”
“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有诏:‘无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各书皆言成祖遇败,则恃帝有诏不相害,往往独身为殿以免,盖非虚也。惠帝既崇叔父于交战之时,何不先善全于削藩之始,以王师而卒败于叛藩,其失机固非一端也。”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小鸟读书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