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憩园》中的昭华的人物形象

《憩园》这部中篇小说是巴金先生后期的代表作,也是先生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成文于1944年作者与爱妻萧珊在“花园小憩”蜜月之时。也并由“花园小憩”四字中取出二字,“憩园”来作为小说的题目。
《憩园》可以说是《激流三部曲》的续篇,也可已算是独立成篇。在1940年完结《秋》后又经过四年,作者的创作技巧日趋成熟,思想内涵也更加深邃、全面。《憩园》一改《激流》中非此即彼的风格,它更深刻的表现出人性的复杂,用剧中人物的既可恨又可悲来批判吃人的传统制度,,更真实,感情也更加强烈。
《憩园》的结构是很巧妙的,采用复调的手法,以现在憩园主人的儿子小虎的生活状态来解释憩园原主人杨梦痴的悲惨下场,又反之于是小虎将来命运。深刻的剖析了旧中国那种“福荫后人、长宜子孙”的大家庭思想模式弊端。应该说也不是作者刻意安排,因为这种现象在当时实在比比皆是。
巴老总说:“我不是艺术家”,这句话我们既不能理解为是他的自谦之词也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而是表现出了巴老的意识风格的基本要素。他只是不会去极力的修饰词语玩弄技巧,刻意的追求文学技巧在他看来是没有必要的。
读《憩园》时绝对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女人,一直穿浅色旗袍配绒线衫,脸上一直带着笑很好亲近的相当漂亮的女人。文中的“我”会这样说:“她每一笑,房里便显得明亮多了,同时我心上那个‘莫名的重压’也似乎轻了……是一副使人眼睛明亮的图画罢……”
她是憩园新主人的第二任妻子万昭华。文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善良,当听人叙述杨梦痴的堕落过程和对憩园的珍爱后,发自内心的说想要把憩园还回去,虽然她跟本做不了主。她善待下人,尽心尽力的想要教好丈夫前妻的儿子,极力想和丈夫前妻的娘家交好,及时换来的总是冷漠与鄙夷。她不常说话,但多一出口便很经典。
“写小说的人都怀得有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不然一个人的肚子里怎么能容得下许多人的不幸,一个人的笔下怎能宣泄许多人的悲哀?”
“我相信你们小说家看事情比平常人深得多。平常人只会看表面,你们还要发掘人心。我想你们的生活也很苦,看得太深了恐怕还是痛苦多,欢乐少。”
“人世间的事情纵然苦多乐少,不见得事事如意。可是你们写小说的人却可以给人间多一点温暖,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
这些话个人推测是萧珊对巴金先生讲的话的加工版,正因为这样的一些话加上巴金先生的一些思考,《激流》中的觉新便免遭死亡厄运。一如巴金先生在书中设置的作家“我”将笔下的那个善良的瞎女人和车夫的原设悲惨结局改成充满光明希望的结局。
“我奇怪人对人为什么要这样残酷……为什么人对人不能够更好一点,一定要互相仇恨呢?”
“宽恕第一,何况是对待自家人。”
“你们是医治人类心灵的医生。至少我服过你们的药。我觉得你们把人们的心拉拢了,让人们互相了解。你们就像在寒天送碳,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
“要活得痛快点,活有意义点……帮助人,把自己的东西那给人家,让哭得发笑,饿的饱足,冷的温暖。那些笑声和喜色不就是最好的酬劳!”
昭华太善良,所以说得出这样的话。可是她也太软弱缺少气魄,她的视野太小缺乏反抗精神,她的太多想法也难以付诸行动,她走不出自己不知不觉为自己设定的命运。不会做一个即使前途一片迷茫但仍带着热切理想出发的娜拉。
《憩园》中另外也出现了几位女性,比如杨梦痴的软弱没主见的妻子,还有他很有人情味儿漂亮但贪图享乐富贵的情人老五,小虎仗势欺人飞扬跋扈的外婆,作者所用笔墨极少,却将人物形象勾勒的极致。
与《激流》中的女性形象相比,昭华不像琴和淑英那么果敢,满载着激情与梦想。没有鸣凤破釜沉舟,宁为玉碎的勇气。她同可人的瑞珏一样,善良、贤惠、宽厚待人、忍气吞声。被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尔虞我诈的伪善们摧残着。这些并不能抹杀她们的可爱之处,不要对作品中的人物太过苛刻,在昭华身上我们要寻找的是她的人性的光辉,和间接体现出的那位世纪老人的人性光辉。
参考文献: 《巴金小说艺术论》 袁振声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年11月版
《还魂草》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巴金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 1988年1月版
《憩园》可以说是《激流三部曲》的续篇,也可已算是独立成篇。在1940年完结《秋》后又经过四年,作者的创作技巧日趋成熟,思想内涵也更加深邃、全面。《憩园》一改《激流》中非此即彼的风格,它更深刻的表现出人性的复杂,用剧中人物的既可恨又可悲来批判吃人的传统制度,,更真实,感情也更加强烈。
《憩园》的结构是很巧妙的,采用复调的手法,以现在憩园主人的儿子小虎的生活状态来解释憩园原主人杨梦痴的悲惨下场,又反之于是小虎将来命运。深刻的剖析了旧中国那种“福荫后人、长宜子孙”的大家庭思想模式弊端。应该说也不是作者刻意安排,因为这种现象在当时实在比比皆是。
巴老总说:“我不是艺术家”,这句话我们既不能理解为是他的自谦之词也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而是表现出了巴老的意识风格的基本要素。他只是不会去极力的修饰词语玩弄技巧,刻意的追求文学技巧在他看来是没有必要的。
读《憩园》时绝对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女人,一直穿浅色旗袍配绒线衫,脸上一直带着笑很好亲近的相当漂亮的女人。文中的“我”会这样说:“她每一笑,房里便显得明亮多了,同时我心上那个‘莫名的重压’也似乎轻了……是一副使人眼睛明亮的图画罢……”
她是憩园新主人的第二任妻子万昭华。文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善良,当听人叙述杨梦痴的堕落过程和对憩园的珍爱后,发自内心的说想要把憩园还回去,虽然她跟本做不了主。她善待下人,尽心尽力的想要教好丈夫前妻的儿子,极力想和丈夫前妻的娘家交好,及时换来的总是冷漠与鄙夷。她不常说话,但多一出口便很经典。
“写小说的人都怀得有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不然一个人的肚子里怎么能容得下许多人的不幸,一个人的笔下怎能宣泄许多人的悲哀?”
“我相信你们小说家看事情比平常人深得多。平常人只会看表面,你们还要发掘人心。我想你们的生活也很苦,看得太深了恐怕还是痛苦多,欢乐少。”
“人世间的事情纵然苦多乐少,不见得事事如意。可是你们写小说的人却可以给人间多一点温暖,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
这些话个人推测是萧珊对巴金先生讲的话的加工版,正因为这样的一些话加上巴金先生的一些思考,《激流》中的觉新便免遭死亡厄运。一如巴金先生在书中设置的作家“我”将笔下的那个善良的瞎女人和车夫的原设悲惨结局改成充满光明希望的结局。
“我奇怪人对人为什么要这样残酷……为什么人对人不能够更好一点,一定要互相仇恨呢?”
“宽恕第一,何况是对待自家人。”
“你们是医治人类心灵的医生。至少我服过你们的药。我觉得你们把人们的心拉拢了,让人们互相了解。你们就像在寒天送碳,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
“要活得痛快点,活有意义点……帮助人,把自己的东西那给人家,让哭得发笑,饿的饱足,冷的温暖。那些笑声和喜色不就是最好的酬劳!”
昭华太善良,所以说得出这样的话。可是她也太软弱缺少气魄,她的视野太小缺乏反抗精神,她的太多想法也难以付诸行动,她走不出自己不知不觉为自己设定的命运。不会做一个即使前途一片迷茫但仍带着热切理想出发的娜拉。
《憩园》中另外也出现了几位女性,比如杨梦痴的软弱没主见的妻子,还有他很有人情味儿漂亮但贪图享乐富贵的情人老五,小虎仗势欺人飞扬跋扈的外婆,作者所用笔墨极少,却将人物形象勾勒的极致。
与《激流》中的女性形象相比,昭华不像琴和淑英那么果敢,满载着激情与梦想。没有鸣凤破釜沉舟,宁为玉碎的勇气。她同可人的瑞珏一样,善良、贤惠、宽厚待人、忍气吞声。被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尔虞我诈的伪善们摧残着。这些并不能抹杀她们的可爱之处,不要对作品中的人物太过苛刻,在昭华身上我们要寻找的是她的人性的光辉,和间接体现出的那位世纪老人的人性光辉。
参考文献: 《巴金小说艺术论》 袁振声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年11月版
《还魂草》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巴金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 1988年1月版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