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套路就是有思路
大学时有个同学阿波,长相不错很白净,而且喜欢健身,所以满身的疙瘩肉,这样的男生按理来说应该挺受女孩子的欢迎,可惜这哥们一和女孩子接触就熊了,每次都说要追哪个班花院花的,鼓起勇气打算送花,到了花店面对卖花姑娘都张不开嘴买,更别提送了。因此经常被我们嘲笑很久。直到有一天他拿着一本书对我们说:
我已经有绝招了!
我们抢过去一看,叫什么PUA,后来才知道就是著名的泡学。阿波从此以后开启了嘴上情圣模式,每次都在宿舍谈论怎么撩妹最有效,并且指导我们腼腆的女孩怎么追,喜欢宠物的女孩用什么可以征服她的心。遇到有同学和女朋友吵架或者赌气,更是阿波灌输如何哄女孩子高兴的18种技巧的好时机啦!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惜,一直到照完毕业照,也没有见到阿波成功的对某个女孩表白牵手……毕竟,阿波是一个严重依赖套路的人,严重到什么程度?告诉你吧,书上写道:
你可以假装提醒女孩子地上掉了东西从而给她搭讪。
他就一定要拦住女孩子,然后弯腰捡起半块板砖问:
同学,这是你掉的砖头吗?
现在想起来,尽管阿波心里面始终在呐喊:
自古真情留不住,只有套路留人心
他却根本不懂什么是套路,以及套路背后意味着什么。德国教育心理学家卡尔·诺顿出版的新书《隐性逻辑》,不仅讲解了日常工作生活中各种“套路”以及应对方法,更深入分析了内在的各种思考原理和运作规律,以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更好的判断和决定。
大脑的逻辑
在《隐性逻辑》的一开始,作者就做出了一个惊天的论断:
推理是人类智慧的核心构成。
纳尼?我们承认金田一、柯南和福尔摩斯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但我们不认为只有他们是智慧的啊?所谓推理是人类智慧的构成,是在讲人类的所有智慧结晶,大多源于一个古老而简单的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通过“大前提”、“小前提”,得出“具体结论”。比如:
大前提:杀人犯法。小前提:张三杀了人。结论:张三犯了法。
这是最简明的形式逻辑。可是往往人类因为直觉缘故,把一些正确的推理当做谬误,而把一些错误的推理当做圭臬。尤其是有人有意无意的把大小前提颠倒一下,很多不善于推理的人就会被这种看似符合直觉的东西所误导。比如PUA里面有这样的“套路”:
约女孩去攀岩或过过山车,这样她就会心跳加速,然后以为爱上你……
正确的推理应该是这样的:
大前提:女生爱上男生通常会心跳加速。小前提:这个Agirl爱上的Bboy。结论:Agirl会心跳加速。
而PUA的套路是故意把前提和结论混淆:
大前提:女生爱上男生通常会心跳加速。小前提:Agirl和Bboy在一起的时候心跳加速了。结论:Agirl爱上了Bboy。
《隐性逻辑》讲这种“套路”解释为:
普通人具备好几种推理机制,这些保存在长期记忆中的推理机制我们叫他们“心理逻辑”,当心理逻辑用错了规则;或者错误的使用正确规则的时候,就会导致思考陷阱。
比如泡学高手迷住的辣妹,比如被传销/电话直销迷住的消费者。因为日常用语和逻辑用语看起来很相似,却是错误推理的根源,导致大脑沿着错误的逻辑进行论断。
我对你错
心理学上有一种“孕妇效应”,说的是:
当你怀孕了以后,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
这是我们的关注点集中在某个因素以后,产生一种这是普遍现象的错觉。这是我们心理逻辑的一个习惯性错觉。在思考问题和解读客观事物的时候,其实也存在一种“孕妇效应”,那就是:当你内心先入为主的存在某个固有观点的时候,你会只关注符合你观点的部分内容,而忽略其他反对意见。《隐性逻辑》这本书中把这种心理逻辑称之为“验证偏见”。作者讲了斯坦福大学一场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参加试验的人有的支持死刑,有的反对死刑,请他们同时读两篇文章,一篇支持死刑,强调死刑的作用;另一篇则反对死刑,并列举事例证明。试验结果表明:所有的人只记住了符合自己观点的内容,对反对自己观点的事实和论据视而不见。
这也就是很多话题根本没有争论对错价值的地方,因为看起来是热火朝天的争论,其实只是两方各说各话,人们都坚持自己是正确的,试图找到别人的错误。如果说美国最不能谈论、一谈就吵架的两个话题是:堕胎、死刑的话,那么在中国也有两个话题,不管是酒桌上还是网络上,一谈就有人怼,一说就会大批围观群众去站队,这两个话题就是中医和转基因。其实不管这样的争吵有多激烈,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双方几乎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太可能被对方的雄辩所改变。用作者的话说就是:
你能只用七分之一秒将信息发送给全世界,但如果想要稍微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也许需要几年的时间。
怎样破除这种验证偏见的心理逻辑呢?除了给自己决策和判断留下足够的时间,并且对自己的意识保持批判的眼光之外,还要注意把收集的信息用结构化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就不容易忽略所有和你相左的观点以及论据。信息结构化的方法,是PQ4Q方法,最早由发展心理学家艾伦·托马斯和阿兰·罗宾逊首次提出,整个过程包括六个步骤:
- 预览:浏览信息。
- 提问: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回答问题。
- 阅读:只读能回答问题的那段文字,不需要读整本书或全部资料。
- 思考:思考、举例。
- 复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 检查:检查不确定的部分。
这种信息结构化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快速理解(对你来说)全新的内容,并对记忆也有着很好的效用。至少,它可以避免一个心理定式:
我说的总是对的。或者,你总是错的。
紧张效应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段非洲人抓狒狒的视频:
先挖一个狒狒手腕粗细的洞,里面扩大放上狒狒爱吃的瓜子。然后走开在一旁等着。狒狒会进去抓上满满一把瓜子,但狒狒舍不得松开拳头,手拔不出来,人就可以轻松把它捉住……
不仅仅是狒狒,其实人所谓灵长类动物,也会在很多时候遇到这个情况,只能正向思考,却不能倒推回去,想着手能伸进去就一定能拔出来——只要你不要抓满瓜子。《隐性逻辑》解释道:
对大脑来说,解决方法不是目标,目标才是目标。如果不能达到目标,紧张就会耗尽资源,既没有回去的路,也没有足够的能量重新开始。
就像我在视频里看到的那只拼命想要从洞里拔出手臂,却不知道松手的狒狒。幸好,人之所谓是人,对这种认知紧张有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克服,那就是隐性思维里面的逻辑树工具。它可以让情况变得明朗,以一种完全特殊的形式视觉化解决步骤,形成有秩序的树干和树枝。可以从根本上化解大脑自带的“倒退组织系统”。逻辑树,可以让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关注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 一是把核心问题清晰的勾勒出来。
- 二是把核心问题与次要问题区分。
- 三是找到多种解决途径,随时可以返回“上一级菜单”
我们可以用持续“问为什么”的方式去抓问题的根源,让解决方法视觉化成为可能,也可以用“问怎么做”的方式,穷举所有可能的答案,找到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提出假设,确定并收集信息,最后在逻辑树的帮助下彻底分析并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思考中有很多盲区,书中介绍了21个大多数人比较常见的心理盲区,很多人利用这种大多数人思维上的盲区,打造了很多“套路”,让自己越来越有“销路”,想要不这样“被套路”,就学习一下思维本身,真正掌握隐性逻辑,让你面对套路的时候有自己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