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观之

《美丽灵魂》(埃亚勒·普雷斯):
利用采访、用心理学角度研究群体中那寥寥无几的反抗者做出该行为的原因。
常常会对群体对待某一事件体现的极偏激态度而感到失望,好奇有多少人能够挣脱舆论来看清事件,又有多少人能够发现自己拥有道德绝对主义倾向。
在微博,想不花钱就凑够足够的粉丝数其实很简单。只要在足够短的时间内,面对一条具有矛盾点的新闻,发表一条站在大多数人道德倾向并且超过这个趋势、奔跑至最极端的角落的言论,就足够获得非常高的点赞量并成为网红。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看似充满仁义道德实则最浅显偏激并血腥的言论,会获得大多数人支持。因为微博限流和用户群体,这早已经成为各企业和私人营销号涨粉的一大免费又高效的技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群众更愿意支持处于自己道德允许范围的通俗偏激言论;处于中立的评论往往会获得群体道德讨伐;理性评论所占比例很少,并且多数淹没在评论海底并只能获得寥寥无几的支持;几乎所有偏激倾向的人拒绝走出自己的思想舒适区。
根据书中所说的,可以反过来推测多数人之所以对某些热评表现热衷,原因在于:他们与事发当事人保持着陌生的距离,当事人身上所受的苦痛,在被屏幕隔离的人群能感受的微乎其微;其次,是人类渴望群体认同,渴望得到归属感,认同大多数人都同意的观点会让他们得到满足感;利益驱使以及对事态短浅的目光,各微博营销号对待这样能够获利的行为,也保持着沉默。我自己觉得在国内这样的情况发生,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发表低俗评论的代价太低了。
就最近群众对有颜色的教派、孕妇跳楼等事件支持的热评都触目惊心,有种人人杀人、轻而易举的错觉。
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个转发量足够强大的the resort of voice。选择反抗的,常是普通人,是某些对信念深信的人,希望美丽灵魂能够再多一些。
“一旦足够多的人深信一致的想法、假定和恐惧,无需明确的指令或权威人物的出现就可以激发这样的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