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的力量:欲望、人性、回忆与虚构

陈卫的力量:欲望、人性、回忆与虚构
文 / 生铁
这不是我第一次给陈卫的书写书评。一个人拿到一本书,通常他会问:这个作家他写了什么?尽力抛开陈卫已有的艺术名声的潜在影响,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审视他的作品,这么多年来,我觉得他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独特”。他的作品在我的小说阅读名单中找不到雷同者。
当然什么话都不能说得太绝对。像他早期的作品《伤心夏季》《世界》《中国》中含有海明威、纪德等前人的营养,《如果外婆今年不死》等短篇小说,也是很典范的现实题材小说。但看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要看他的一批作品,一批作品里整体呈现出的是什么。陈卫的作品呈现出的特点就是独特,独有,这本小说集里可以体会到这一特点。
“独特”无非体现出作者“极力摆脱社会和历史的语境”的努力,这其实追踪到根本也是一个艺术家的本分。但小说仅仅独特是不够的,小说在构建一个独特的世界的同时,也需要像一个巨大的海绵,每次吸吮都能让读者反复获取养分。
小说《白云》,是一个几千字的短篇小说,它描写的是一个时代背景模糊、不知姓名、隐居深山的画者高人,从清晨被鸟叫声叫醒,即开始研墨作画,用笔墨与宣纸作战,最后在一幅水墨山水画即将完成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天色将晚的故事。
在小说结尾之后,作者写上了“献给埃德加·德加”这几个字。
一个艺术家向另一个艺术家献礼,这从来都是严肃和真诚的。这篇小说是本书中理解陈卫属性的一把钥匙。在西方艺术从古典主义向现代派转变的过程里,美术界的转变是先于小说和音乐的。可以说近百年来的文学师承中,每个文学家都可以从相对应的印象派画家中寻求到符合自身气质的宗师。德加并不是陈卫唯一喜欢的美术家(我甚至鲜少听他提起过他),但是德加对写实主义的热衷,尤其是对写实主义的实践里对“细节质感”的精确追求,显然对陈卫的艺术追求构成过影响。“献礼”作品有时也是一个艺术家向自己精神老师的一个“交代”或曰“呼应”。但这种呼应的方式甚至整个形式都是另外的,需要转译的。
而回头再看小说的名字《白云》,它又是典型的一语双关或多关式的,“白云”既是小说主人公作画所用毛笔的一种,又可以理解为艺术创作的真谛如同白云飘荡转瞬而变形难以捕捉的真谛,还可以理解为创作者的工具,就是创作者的灵魂。一个献给自己喜欢的画家的小说,还有什么能比一枝画笔作为小说的名字更为恰当的呢?
在小说的结尾,他写到,这名画师“并没露出困惑,他只呆滞。泥塑一般,一直呆坐在那里,仿佛在等坐得更久之后,视线能够更加适应,以便可以看到什么白亮之物。可是现在连手上的小白云也蘸满浓墨,一片漆黑。”
它描写的内容在质地上是“东方”的,是李白“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中国艺术不可言说境界。但在小说的构造上又是西方的,是《大双心河》式的,只不过前者描写的是画家和他的作品的搏斗,后者描写的是一个内心残破者和世界的搏斗。
而在《长鞭》和《女儿》中,你会看到另一个陈卫。《长鞭》讲述一个迷恋马戏团性感女演员(比他大15岁)的男孩跟随女演员私奔的故事。故事后面一下跳到20年后——听起来这也是个很好的色情小说的题材是吧——长大成人的男孩遭遇了和马戏团性感女演员的婚姻危机。而回溯这段危机故事的载体,是他面对的一个妓女。独特性出现了。而在他和妓女谈到他郁闷的婚姻危机时,却提及了一个钓鱼的老头——本来这男孩想和这老头倾诉的,但老头一直没有开口引起这段谈话。
《女儿》和《长鞭》有着类似的邪恶光泽,就像《长鞭》没有正面谈及长鞭性虐和熟女的诱惑一样,这篇小说没有提及恋父情结,但是却在一个短短的独幕剧里上演了极具诱惑的情节。小说前半部分是一个男人在酒吧里回忆自己幼年时对于母亲的支离破碎的印象,然后他和一个邻座的女孩发生了一小段奇异的对话,独特性再次出现。女孩的回应出人意料。
此外这里必须提及,虽然陈卫小说中的男性往往充满攻击性,对女性充满了占有欲,但他小说中的女性又都不是弱者,不仅没有物化女性的嫌疑,甚至于其笔下的女性都可谓“侠肝义胆”,无论是“小姐”还是一个幼小的女生。虽然他的小说主人公从来都是男性,但他笔下的女性却是很强的亮点。
而在另一些小说中,虚构染指到现实中的知名人物身上。如果说《群魔》只是借用了卡夫卡、茨威格甚至内德维德这样的名字来描写童年,那么《异乡》中的卡夫卡及其亦真亦假的早年经历则令人疑惑。
这本小说集中最好的作品之一《深松》,在这个小说里陈卫虚构了鲁迅笔下藤野先生后人的诸多境况,并且这些境况和现实世界交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精确描写下的艺术催眠效应。即使在这个小说即将到达高潮的加速时刻,陈卫仍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倒使我觉得他喜欢埃德加·德加也是同类相惜)。
这本短篇集的同名小说《两只空气同时落球》更将这种虚构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虚构了17世纪法国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的朋友森格兰1657年4月的一篇日记。在这篇虚构的日记里,波罗雅尔修道院的神父森格兰以帕斯卡精神指导者的身份讲述了他和帕斯卡彻夜长谈的一些情景。小说探讨的依然是人生的终极话题。甚至在这篇虚构作品的篇首序言中,虚构了一个叫王晔的翻译者——“感谢在巴黎高等国家音乐舞蹈学院修学的王晔小姐此前将这些日记译成中文,她特有的机敏和深藏不露的严谨使我对她的艺术充满信任。”特有的机敏和深藏不露的严谨使我对她的艺术充满信任,这段话听起来就像是在形容陈卫自己。
这个小说哪怕是从无创作经验的人也能想象到它创作的难度。
我知道“催眠”这个词并不是严格的艺术词汇。在小说中,这些虚构似乎暗有所指,但你却在全书中找不到有关它确实是一种暗示的蛛丝马迹。与此所相关联的是,你受到了一种震动,但是却找不到这种震撼的实实在在的由头。你对他用力的描写存有怀疑,可这种描写却让小说里充斥着一种原始的力量,这力量我只能比喻成催眠。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我觉得是陈卫对于艺术的雄心。更重要的是,这些小说好看,值得重读。在这本丰满的、内容充满多样性的短篇小说集中,《黄墙》《明强》《我将适时地离开你》《对伟大偶然而要命的限制》和《两只空气同时落球》属于较早的作品(大概在2010年之前),其他的作品都集中在2015、2016到2017年这三年当中。
之所以要提及这一点,是因为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是陈卫“一年磨一剑”式的短篇小说,反复推敲,酝酿极久。而近两年来的作品,却是高产、高速和一经完稿就不再着重于修改的方式写就的。这在客观上是受黑蓝微信公号的文章发布节奏的催促,但主观上也是作者追求“对自我尽可能的反对和否定”的更大乐趣。
而两年来的小说名字,都是两个字的——因为中文中的非外来词汇大都是单音词,两个字、两个音就可组成多层甚至无限的意思,所以这些小说从名字上就显得很中国、很“诗经”。我在本文的开始也详细分析了《白云》这个小说名字的一语多关。这种字少但是情感映射丰富的表达,是中文写作的长项。从更早作品的名字如《对伟大偶然而要命的限制》《两只空气同时落球》到近来的《白云》《深松》《黄山》《甘露》……这不免让我联想到作家在他的艺术成长生涯中所留下的诸多印记。我对分析作品时动辄将作品联系到作者的早期生涯的做法并不很喜欢,但这次却不能回避这个话题。陈卫是从学习美术绘画开始自己的艺术道路的。这些小说里我总是能感受到中国古典绘画和西方绘画的那种意蕴。向德加致敬仅仅是一个证据,《深松》结尾谈及其重要的主角——叙述者的弟弟刘孝文,仅仅谈及了这么一句“我和他空闲的时间不凑巧,就没有见面。但是从偶尔的聊天能够感到,他在那里并不愉快,一些他最初带去的困惑,应该仍旧没有解决。”他为什么不愉快?他的困惑缘何仍旧没有解决?小说不再赘述,仅仅是在这个深刻、宏大、如云雷音的小说主题之下,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背影。这已然让我想到绘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山水、山水中点缀的建筑——草庐或者城堡。人物背影都会以景物和自然的点缀而呈现。陈卫也是,他在小说中不厌其烦把窥探到的人性中的欲望、需求、情欲这些东西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刻画出来。作为人性的深刻解剖者和观察者,始终在作品背后用上帝之眼盯着作品里的人物的一举一动乃至他们的命运。
“独特”仅仅是为了描述一个严肃艺术家的外在标签,欲望、人性、回忆、虚构和深刻的洞悉等等也都是载体,进入作品后,最终打动人的仍然是艺术的力量。
(本文发表于2017年9月9日燕赵都市报)
文 / 生铁
这不是我第一次给陈卫的书写书评。一个人拿到一本书,通常他会问:这个作家他写了什么?尽力抛开陈卫已有的艺术名声的潜在影响,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审视他的作品,这么多年来,我觉得他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独特”。他的作品在我的小说阅读名单中找不到雷同者。
当然什么话都不能说得太绝对。像他早期的作品《伤心夏季》《世界》《中国》中含有海明威、纪德等前人的营养,《如果外婆今年不死》等短篇小说,也是很典范的现实题材小说。但看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要看他的一批作品,一批作品里整体呈现出的是什么。陈卫的作品呈现出的特点就是独特,独有,这本小说集里可以体会到这一特点。
“独特”无非体现出作者“极力摆脱社会和历史的语境”的努力,这其实追踪到根本也是一个艺术家的本分。但小说仅仅独特是不够的,小说在构建一个独特的世界的同时,也需要像一个巨大的海绵,每次吸吮都能让读者反复获取养分。
小说《白云》,是一个几千字的短篇小说,它描写的是一个时代背景模糊、不知姓名、隐居深山的画者高人,从清晨被鸟叫声叫醒,即开始研墨作画,用笔墨与宣纸作战,最后在一幅水墨山水画即将完成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天色将晚的故事。
在小说结尾之后,作者写上了“献给埃德加·德加”这几个字。
一个艺术家向另一个艺术家献礼,这从来都是严肃和真诚的。这篇小说是本书中理解陈卫属性的一把钥匙。在西方艺术从古典主义向现代派转变的过程里,美术界的转变是先于小说和音乐的。可以说近百年来的文学师承中,每个文学家都可以从相对应的印象派画家中寻求到符合自身气质的宗师。德加并不是陈卫唯一喜欢的美术家(我甚至鲜少听他提起过他),但是德加对写实主义的热衷,尤其是对写实主义的实践里对“细节质感”的精确追求,显然对陈卫的艺术追求构成过影响。“献礼”作品有时也是一个艺术家向自己精神老师的一个“交代”或曰“呼应”。但这种呼应的方式甚至整个形式都是另外的,需要转译的。
而回头再看小说的名字《白云》,它又是典型的一语双关或多关式的,“白云”既是小说主人公作画所用毛笔的一种,又可以理解为艺术创作的真谛如同白云飘荡转瞬而变形难以捕捉的真谛,还可以理解为创作者的工具,就是创作者的灵魂。一个献给自己喜欢的画家的小说,还有什么能比一枝画笔作为小说的名字更为恰当的呢?
在小说的结尾,他写到,这名画师“并没露出困惑,他只呆滞。泥塑一般,一直呆坐在那里,仿佛在等坐得更久之后,视线能够更加适应,以便可以看到什么白亮之物。可是现在连手上的小白云也蘸满浓墨,一片漆黑。”
它描写的内容在质地上是“东方”的,是李白“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中国艺术不可言说境界。但在小说的构造上又是西方的,是《大双心河》式的,只不过前者描写的是画家和他的作品的搏斗,后者描写的是一个内心残破者和世界的搏斗。
而在《长鞭》和《女儿》中,你会看到另一个陈卫。《长鞭》讲述一个迷恋马戏团性感女演员(比他大15岁)的男孩跟随女演员私奔的故事。故事后面一下跳到20年后——听起来这也是个很好的色情小说的题材是吧——长大成人的男孩遭遇了和马戏团性感女演员的婚姻危机。而回溯这段危机故事的载体,是他面对的一个妓女。独特性出现了。而在他和妓女谈到他郁闷的婚姻危机时,却提及了一个钓鱼的老头——本来这男孩想和这老头倾诉的,但老头一直没有开口引起这段谈话。
《女儿》和《长鞭》有着类似的邪恶光泽,就像《长鞭》没有正面谈及长鞭性虐和熟女的诱惑一样,这篇小说没有提及恋父情结,但是却在一个短短的独幕剧里上演了极具诱惑的情节。小说前半部分是一个男人在酒吧里回忆自己幼年时对于母亲的支离破碎的印象,然后他和一个邻座的女孩发生了一小段奇异的对话,独特性再次出现。女孩的回应出人意料。
此外这里必须提及,虽然陈卫小说中的男性往往充满攻击性,对女性充满了占有欲,但他小说中的女性又都不是弱者,不仅没有物化女性的嫌疑,甚至于其笔下的女性都可谓“侠肝义胆”,无论是“小姐”还是一个幼小的女生。虽然他的小说主人公从来都是男性,但他笔下的女性却是很强的亮点。
而在另一些小说中,虚构染指到现实中的知名人物身上。如果说《群魔》只是借用了卡夫卡、茨威格甚至内德维德这样的名字来描写童年,那么《异乡》中的卡夫卡及其亦真亦假的早年经历则令人疑惑。
这本小说集中最好的作品之一《深松》,在这个小说里陈卫虚构了鲁迅笔下藤野先生后人的诸多境况,并且这些境况和现实世界交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精确描写下的艺术催眠效应。即使在这个小说即将到达高潮的加速时刻,陈卫仍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倒使我觉得他喜欢埃德加·德加也是同类相惜)。
这本短篇集的同名小说《两只空气同时落球》更将这种虚构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虚构了17世纪法国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的朋友森格兰1657年4月的一篇日记。在这篇虚构的日记里,波罗雅尔修道院的神父森格兰以帕斯卡精神指导者的身份讲述了他和帕斯卡彻夜长谈的一些情景。小说探讨的依然是人生的终极话题。甚至在这篇虚构作品的篇首序言中,虚构了一个叫王晔的翻译者——“感谢在巴黎高等国家音乐舞蹈学院修学的王晔小姐此前将这些日记译成中文,她特有的机敏和深藏不露的严谨使我对她的艺术充满信任。”特有的机敏和深藏不露的严谨使我对她的艺术充满信任,这段话听起来就像是在形容陈卫自己。
这个小说哪怕是从无创作经验的人也能想象到它创作的难度。
我知道“催眠”这个词并不是严格的艺术词汇。在小说中,这些虚构似乎暗有所指,但你却在全书中找不到有关它确实是一种暗示的蛛丝马迹。与此所相关联的是,你受到了一种震动,但是却找不到这种震撼的实实在在的由头。你对他用力的描写存有怀疑,可这种描写却让小说里充斥着一种原始的力量,这力量我只能比喻成催眠。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我觉得是陈卫对于艺术的雄心。更重要的是,这些小说好看,值得重读。在这本丰满的、内容充满多样性的短篇小说集中,《黄墙》《明强》《我将适时地离开你》《对伟大偶然而要命的限制》和《两只空气同时落球》属于较早的作品(大概在2010年之前),其他的作品都集中在2015、2016到2017年这三年当中。
之所以要提及这一点,是因为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是陈卫“一年磨一剑”式的短篇小说,反复推敲,酝酿极久。而近两年来的作品,却是高产、高速和一经完稿就不再着重于修改的方式写就的。这在客观上是受黑蓝微信公号的文章发布节奏的催促,但主观上也是作者追求“对自我尽可能的反对和否定”的更大乐趣。
而两年来的小说名字,都是两个字的——因为中文中的非外来词汇大都是单音词,两个字、两个音就可组成多层甚至无限的意思,所以这些小说从名字上就显得很中国、很“诗经”。我在本文的开始也详细分析了《白云》这个小说名字的一语多关。这种字少但是情感映射丰富的表达,是中文写作的长项。从更早作品的名字如《对伟大偶然而要命的限制》《两只空气同时落球》到近来的《白云》《深松》《黄山》《甘露》……这不免让我联想到作家在他的艺术成长生涯中所留下的诸多印记。我对分析作品时动辄将作品联系到作者的早期生涯的做法并不很喜欢,但这次却不能回避这个话题。陈卫是从学习美术绘画开始自己的艺术道路的。这些小说里我总是能感受到中国古典绘画和西方绘画的那种意蕴。向德加致敬仅仅是一个证据,《深松》结尾谈及其重要的主角——叙述者的弟弟刘孝文,仅仅谈及了这么一句“我和他空闲的时间不凑巧,就没有见面。但是从偶尔的聊天能够感到,他在那里并不愉快,一些他最初带去的困惑,应该仍旧没有解决。”他为什么不愉快?他的困惑缘何仍旧没有解决?小说不再赘述,仅仅是在这个深刻、宏大、如云雷音的小说主题之下,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背影。这已然让我想到绘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山水、山水中点缀的建筑——草庐或者城堡。人物背影都会以景物和自然的点缀而呈现。陈卫也是,他在小说中不厌其烦把窥探到的人性中的欲望、需求、情欲这些东西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刻画出来。作为人性的深刻解剖者和观察者,始终在作品背后用上帝之眼盯着作品里的人物的一举一动乃至他们的命运。
“独特”仅仅是为了描述一个严肃艺术家的外在标签,欲望、人性、回忆、虚构和深刻的洞悉等等也都是载体,进入作品后,最终打动人的仍然是艺术的力量。
(本文发表于2017年9月9日燕赵都市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