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两大宗教和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事件

十字军东征是历史上发生在东西方之间,基督教与伊斯兰(包括犹太教和东正教等)之间,以及法兰克人与阿拉伯人、突厥人、犹太人、希腊人、波斯人甚至蒙古人之间的一件大事。
故事从1096年法兰克人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侵入地中海东南沿岸地区,攻占尼西亚讲起,法兰克人一路攻城略地,夺取耶路撒冷圣地,创建四个基督教国家。后伊斯兰展开反击,法兰西人逐点退缩,直至1291年最终被彻底赶走为止。
法兰克人一开始之所以能够势如破竹,快速进入伊斯兰势力控制的地中海东南沿岸的西亚地区,连续攻克埃德萨、安条克、耶路撒冷和的黎波里等四个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建立四个基督教国家,主要原因是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软弱,各地的总督或领主之间内斗不断,缺乏强有力的领袖人物把各派势力联合到一起,一致对付法兰克人。即使面临大敌当前,仍相互算计,无法形成合力。直至后期出现赞吉、奴阿丁和萨拉丁等实力人物时,此消彼长,整个局面为之一变,法兰克人开始走下坡路了,四个王国相继消亡。
介绍这一历史事件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是以西方人或基督徒的角度介绍的。正如书名所示,本书是以阿拉伯人的角度,利用阿拉伯历史学家和编年史家的史料,参考西方人的相关史料讲述的十字军东征故事。
角度不同,故事的主线就会不同,内容的侧重和着墨也不相同。结合双方的观点和描述。我们就可以得出相对完整的概念。
虽然十字军东征是一场人间悲剧,而且其造成的宗教冲突影响至今,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在持续约200年的十字军东征期间,法兰克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习语言,学习阿拉伯文化及其保留的希腊文化遗产,汲取了包括医药、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建筑、造纸、制革、纺织等新知识,然后加以传播、模仿,革新直至超越。
而上述的文化交流是单向的,作为被侵略的一方,受自卑或自尊心理的影响,阿拉伯人不愿意学习西方的文化。这也是正是西方日渐赶超东方,阿拉伯文化日趋停滞的原因之一。
正如作者在“结语”一章所述,“在西欧,十字军的东征,掀起了经济和文化上的革新,但在东方,战争却导致数世纪的衰败和文化上的封闭。”实际上,“结语”一章给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深刻分析,这里只是节录了一点。
本书的翻译总体上还算可以,但在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上,问题较多。一是大多数译名没有选用常用的译名,且有些名字很奇怪;二是译名后未附英文名(尽管本书译自法文版,但人名采用英文发音,最好能附上英文名。而且有些地方反倒给出了阿拉伯文);三是有些译名很难接受。例如,波黑曼(博希蒙德)和特里波里(的黎波里)等。虽然译者说明了为什么译成特里波里,但其理由仍无法接受。下面是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写下来供参考。
序幕3页,“他带给这些巴勒斯坦来难民抚慰和建议”,应改为“他带给这些巴勒斯坦来的难民以抚慰和建议”。
4页,“但后面还跟着了一群……”,应去掉“了”字。
22页,“……向雨一样抛进安提阿城内”,其中的“向”应改为“雨”字。
35页,“缺粮的法拉克人当然会不放过这座城堡”,“会不”应改为“不会”。
37页,“等到听到法兰克人……”,把“等到听到”改为“等听到”更顺畅。
52页,“给那些来自东方的侵略者一点颜色看看”,这里的侵略者意指法兰克人,因此“东方”应改为“西方”。
67页,“援军久侯不至”,其中的“侯”应改为“候”。
69页,“……被杀的被杀,放逐的放逐”,应去掉第二个“被”字。
88页,“虽然哈桑·伊本·沙巴……”,其中的“沙巴”应改为“萨巴”,保持译名一致。
98页,“就如他们同当初刚来到……”,其中的“就如他们同”应改为“就如同他们”。
103页,“正也是乌纳这个人”,应改为“也正是乌纳这个人”。
117页,“誓言明早一定严惩这小子由于担心自己性命不保”,应在“由于”之前加一个逗号。
135页,“但奇貌不扬”,应改为“其貌不扬”。
136页,“阿马瑞克”,应去掉“克”字,保持译名一致。
145页,“这样一来他自己不就成了奴哈丁在埃及的代表而已。”,语法语气不对,可改为“这样一来他自己不就成了奴哈丁在埃及的代表了吗?”,改成“这样一来他自己就成了奴哈丁在埃及的代表而已。”也可以。
145页,“那有的是时间去发现真像”,“真像”应改为“真相”。
146页,“从创始人哈桑·伊本·阿萨巴以来”,应去掉“阿”字。
146页,“振聩起聋”,应改为“振聩发聋”。
156页,“萨拉丁对法兰克人内部的不合持续关注”,“不合”应改为“不和”。
157页,“刚好西班牙安大鲁西亚……”,应改为“安达卢西亚”。
162页,“法兰克军队,军队损失不小”,应去掉“,军队”。
179页,“这法兰克国王……”,实为“英王”,也可能是阿拉伯人搞不清英法,认为都是法兰克人。
198页,“阿穆萨”,应改为“阿穆赞”,保持译名一致。
198页,“可以有效地作为埃及及亚洲之间的阻隔”,第二个“及”应改为“与”字。
198页,“……在叙利亚和埃及间之建什么缓冲地带”,“间之”应改为“之间”。
205页,“……向赶牛群一样”,“向”应改为“像”字。
244页,“拜伯尔斯”,应改为“拜巴尔斯”,保持译名一致。
故事从1096年法兰克人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侵入地中海东南沿岸地区,攻占尼西亚讲起,法兰克人一路攻城略地,夺取耶路撒冷圣地,创建四个基督教国家。后伊斯兰展开反击,法兰西人逐点退缩,直至1291年最终被彻底赶走为止。
法兰克人一开始之所以能够势如破竹,快速进入伊斯兰势力控制的地中海东南沿岸的西亚地区,连续攻克埃德萨、安条克、耶路撒冷和的黎波里等四个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建立四个基督教国家,主要原因是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软弱,各地的总督或领主之间内斗不断,缺乏强有力的领袖人物把各派势力联合到一起,一致对付法兰克人。即使面临大敌当前,仍相互算计,无法形成合力。直至后期出现赞吉、奴阿丁和萨拉丁等实力人物时,此消彼长,整个局面为之一变,法兰克人开始走下坡路了,四个王国相继消亡。
介绍这一历史事件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是以西方人或基督徒的角度介绍的。正如书名所示,本书是以阿拉伯人的角度,利用阿拉伯历史学家和编年史家的史料,参考西方人的相关史料讲述的十字军东征故事。
角度不同,故事的主线就会不同,内容的侧重和着墨也不相同。结合双方的观点和描述。我们就可以得出相对完整的概念。
虽然十字军东征是一场人间悲剧,而且其造成的宗教冲突影响至今,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在持续约200年的十字军东征期间,法兰克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习语言,学习阿拉伯文化及其保留的希腊文化遗产,汲取了包括医药、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建筑、造纸、制革、纺织等新知识,然后加以传播、模仿,革新直至超越。
而上述的文化交流是单向的,作为被侵略的一方,受自卑或自尊心理的影响,阿拉伯人不愿意学习西方的文化。这也是正是西方日渐赶超东方,阿拉伯文化日趋停滞的原因之一。
正如作者在“结语”一章所述,“在西欧,十字军的东征,掀起了经济和文化上的革新,但在东方,战争却导致数世纪的衰败和文化上的封闭。”实际上,“结语”一章给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深刻分析,这里只是节录了一点。
本书的翻译总体上还算可以,但在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上,问题较多。一是大多数译名没有选用常用的译名,且有些名字很奇怪;二是译名后未附英文名(尽管本书译自法文版,但人名采用英文发音,最好能附上英文名。而且有些地方反倒给出了阿拉伯文);三是有些译名很难接受。例如,波黑曼(博希蒙德)和特里波里(的黎波里)等。虽然译者说明了为什么译成特里波里,但其理由仍无法接受。下面是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写下来供参考。
序幕3页,“他带给这些巴勒斯坦来难民抚慰和建议”,应改为“他带给这些巴勒斯坦来的难民以抚慰和建议”。
4页,“但后面还跟着了一群……”,应去掉“了”字。
22页,“……向雨一样抛进安提阿城内”,其中的“向”应改为“雨”字。
35页,“缺粮的法拉克人当然会不放过这座城堡”,“会不”应改为“不会”。
37页,“等到听到法兰克人……”,把“等到听到”改为“等听到”更顺畅。
52页,“给那些来自东方的侵略者一点颜色看看”,这里的侵略者意指法兰克人,因此“东方”应改为“西方”。
67页,“援军久侯不至”,其中的“侯”应改为“候”。
69页,“……被杀的被杀,放逐的放逐”,应去掉第二个“被”字。
88页,“虽然哈桑·伊本·沙巴……”,其中的“沙巴”应改为“萨巴”,保持译名一致。
98页,“就如他们同当初刚来到……”,其中的“就如他们同”应改为“就如同他们”。
103页,“正也是乌纳这个人”,应改为“也正是乌纳这个人”。
117页,“誓言明早一定严惩这小子由于担心自己性命不保”,应在“由于”之前加一个逗号。
135页,“但奇貌不扬”,应改为“其貌不扬”。
136页,“阿马瑞克”,应去掉“克”字,保持译名一致。
145页,“这样一来他自己不就成了奴哈丁在埃及的代表而已。”,语法语气不对,可改为“这样一来他自己不就成了奴哈丁在埃及的代表了吗?”,改成“这样一来他自己就成了奴哈丁在埃及的代表而已。”也可以。
145页,“那有的是时间去发现真像”,“真像”应改为“真相”。
146页,“从创始人哈桑·伊本·阿萨巴以来”,应去掉“阿”字。
146页,“振聩起聋”,应改为“振聩发聋”。
156页,“萨拉丁对法兰克人内部的不合持续关注”,“不合”应改为“不和”。
157页,“刚好西班牙安大鲁西亚……”,应改为“安达卢西亚”。
162页,“法兰克军队,军队损失不小”,应去掉“,军队”。
179页,“这法兰克国王……”,实为“英王”,也可能是阿拉伯人搞不清英法,认为都是法兰克人。
198页,“阿穆萨”,应改为“阿穆赞”,保持译名一致。
198页,“可以有效地作为埃及及亚洲之间的阻隔”,第二个“及”应改为“与”字。
198页,“……在叙利亚和埃及间之建什么缓冲地带”,“间之”应改为“之间”。
205页,“……向赶牛群一样”,“向”应改为“像”字。
244页,“拜伯尔斯”,应改为“拜巴尔斯”,保持译名一致。
© 本文版权归作者 gqx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