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值得文学和写作爱好者去品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是我至今看过的唯一一本文学理论方面的著作。虽然说是写文学理论的书,但亦然可以看做是一本简述西方文学史的书籍,甚至是一本教学写作的书。但这本书又不同于我曾看过的其他写文学史的书籍,譬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因为这本书的的理论性极强,以致在该书每一章中基本都会出现崭新的文学理论概念,所以,对于别的读者,我想给的建议是,尽可能的选取整块的时间来阅读,并做以相关的标记或笔记。除此之外,该书中被作者用来举例作证的作家均来自于西方国家,所以,对于西方文学少有涉及的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上会较有吃力。 该书共有二十六章,整体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导论部分,最开始我试图跨过导论直入正文,但现实告诉我,我错了。这部分将我们带入了阐释学概念的世界,或许你无法找到阐释学的定义,但它却是这本书的方法论吧。它同样教给了我们要善于“怀疑”,而且文学本身,也是一种善于“自我怀疑”的表现。 什么是文学?文学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作者?什么是读者? 而这一切又绝非毫无价值。福柯就认为,相信作者存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笔者会将之视为权威。类似于这样的论点,我是一次所闻,且可以说是醍醐灌顶,这位这不仅仅是对文学概念的讨论,也是对写作的重新思考。 第二、三部分可以说是对文学构架上、主题上和体裁上的辩证思考和理论研究。众所周知,我们在评价某位作者的文学作品时,往往是缺乏绝对的客观心理的。因为每一位作者的作品中总是会带着自己的特有的“色彩”和“味道”。以中国的文人的文章做例,苏轼的总是豁达与宽广,李白的总是怀才不遇,鲁迅的总是针砭时弊,徐志摩的总是对爱与自由的追求。所以说,我们再去看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戴有“有色眼镜”去品读的。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历史甚至是追求和志向。 此外,针对于文学,作者还认为可以从多角度的观点去入手区别。比如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或者从文章内涵的阐述手法去分析,亦是一种新颖的思路。无论任何的符号与语言,在整体其体系中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于是我们则可以将某个作品位于该语言或者符号体统下的特定阶段下的的价值予以评价。而对于文学文章内涵的阐述手法和目的也是各不相同的,甚至还有一定的地域性,当然亦可以说是历史性的产物。 其中作者就单独将俄国形式主义但为一章作述。作者看来,俄国形式主义不同于他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作者更偏向于文学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社会甚至是与自己的交流媒介,而俄国形式主义却并非如此,虽然它也并没有完全的摒弃了交流的价值。俄国形式主义更多的关注点则放在了各种文本之间的组合方式,他们自己认为其实科学的,而在旁人看来更像是一种“叙事文体”。 第三部分则是文学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了,这是不难理解的,尤其是熟悉佛洛依德的读者更会如此。幸运的是,我就曾经读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书籍,所以对于弗洛伊德的观点可以说是意料之内的。而深受他的理论的两位学者——Peter Brooks和Jacques Lacan则是该部分的主角。因此,“无意识”一定将是这部分的关键词,犹如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的地位一般。书中告诉我们,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阅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文章中并没有提及一词的东西,这个东西是隐秘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可以感受的到,这就是“无意识的”重要特征。 例如小说中会利用某些手法,带领我们“重温”一遍某些不愉快的经历,虽然你与作者不曾一同经历,但你却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痛苦,这则是源自于作者与你的“无意识”所达成“一直意见”的结果。 该部分最后提及的后现代精神或许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心里话”吧。文学与政治或许正是通过“无意识”建立起了一架无形的桥梁。 下一部分,阐述的则是社会语境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对此我的更通俗的理解,就是社会历史性。这部分是我认为《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一书所有理论产生均具有的一般性属性。每一位作者都是过去世界的读者,而每一位读者也是当下世界的作者,作者,读者,亦此亦彼。 在后面几章中作者又提及了一些涉及政治观点和地域性或性别性等上的因素对文学的影响,对此作者以文学批评方法待之。在历史的长河中,学术思想亦是文学的政治敏感性不断增长,文学不再单单是一种“交流”,而变成了一种“宣言”。而种族、性别、身份地位、权力、资本都有可能成为“宣言”的主题。 最后,《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在结尾也阐述了作者对于文学理论现状的担忧——新实用主义的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理论是否会被摒弃。而在二者之间之所以产生的分期后续就是来自于书中所说的言语和语言的区别。对此,书中的说明是十分接地气的,如人们说,火的目的就是为了做饭,山洞的目的就是居住。同理,书中的观点认为,,语言不是为了交流而存在,言语才是。 《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一书,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对于文学和写作有兴趣的朋友,但是在阅读的层次上有三点困难。一如最开始所说,理论性极强的阐述对于读者是一份考验;二是本书是从西方文学的角度入手,从西方的文学理论、哲学甚至政治的层面去剖析文学理念所以对于西方文学不了解的读者会亦然是个不小的挑战;三是个人觉得本书的翻译的部分语句并不是十分的符合我的语言成分逻辑,这一点个人因素极大,所以仅供参考。 但整体而言,该书不仅向我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多角度观点,更是向我展现了理论对于某个主题的重要意义,理论的剖析往往是打破了常规的思路,单刀直入,将本质从繁杂的学说中整理出来,作为文学理论而言,对于读书和写作,均可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