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上週休假,去了聞名已久、卻從未光顧的北角森記書局。書店不大,有點擠,因為背著個大包(包裡已有2本書),不好挪動,在書店買不到甚麼,只挑了本小書。在出門前,赫然在書櫃上看到這一本,覺得有緣,就買下來了。與店中的小伙子聊了一下,說我在外邊沒見過這書,他也說一般他們也只拿一兩本。但這書是好賣的,所以出了三年他們還有進貨。
﹣想起,我應該是在媒體上見過這書的,當時還想過這種書我大概會喜歡看吧。不過書出的是2014年,當年香港風起雲湧,這種那麼‘中國’、又那麼‘閑’的書,不大配合自己當時的心情,時間過了又忘了。幸好在森記,又碰上了。
﹣這本書的設計十分精彩。牛津出版社的書,一般都弄得不錯。這本的書皮是幅照片的掃描,輕淡的很,但拿走書皮其硬皮卻是黑色的,上邊有一張木傢俱的照片,輕重、白黑相配,相對有感覺。說句‘白痴話’,開首以為硬皮上的是張木椅,很來讀了才知道是王先生、田先生共同設計的一張大案。
﹣書裡邊也有不少配圖,也是很精美。唯一的‘遺憾’,是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很多印章、書法都讀不懂,慚愧。
﹣說實話,王世襄先生、田家青先生我在讀這書前,真是沒有接觸過,夠丟人的。書中主要談田先生與王先生相交卅年的故事,從中有一些關於木傢俱、文物的小知識,但更多是關於做人之道,別於說做學問讓當如何,在社會大潮中的自處等,都很有收穫。
﹣由於對木傢俱及背後的傳統文化了解太少,田老師在書中的介紹已讓我覺得‘驚為天人’。日後有機會,希望再了解多一點。但書中提到江湖上很多‘騙人’的人與方法,也要想想如何入手更好。王世襄先生的珍藏都在上海博物館,或許我應該趁機去上海一趟?
﹣八十年代的北京,真是讓人‘神往’。書中談到古玩界、文化圈的事,包括一些市井生活,如家常菜,搬運的‘板爺’等,都很有意思。田先生土生土長於北京,寫文章‘京味’很重,那種味道我是沒法很有‘認同’,只是看時會想起北京的一些伙伴。
﹣跟上一本漢學家林西莉一樣,書中也是讚的人物才出名,批評的都隱姓埋名。又,王老師夫人是學古琴的,師從的老師中就有林西莉書中提到、古琴研究會中的管平湖,兩本書又有了那麼一點聯繫,傳統文化的連繫。
﹣田老師在裡邊也分享了自己努力學習的經驗,包括死啃英語,動手做傢俱等,也是很有啟發的。
﹣這書北京三聯與香港牛津都有出版,很感興趣兩者有沒有甚麼不一樣的處理。內容估計不會有不一樣,要看的可能是設計排版了。
﹣想起,我應該是在媒體上見過這書的,當時還想過這種書我大概會喜歡看吧。不過書出的是2014年,當年香港風起雲湧,這種那麼‘中國’、又那麼‘閑’的書,不大配合自己當時的心情,時間過了又忘了。幸好在森記,又碰上了。
﹣這本書的設計十分精彩。牛津出版社的書,一般都弄得不錯。這本的書皮是幅照片的掃描,輕淡的很,但拿走書皮其硬皮卻是黑色的,上邊有一張木傢俱的照片,輕重、白黑相配,相對有感覺。說句‘白痴話’,開首以為硬皮上的是張木椅,很來讀了才知道是王先生、田先生共同設計的一張大案。
﹣書裡邊也有不少配圖,也是很精美。唯一的‘遺憾’,是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很多印章、書法都讀不懂,慚愧。
﹣說實話,王世襄先生、田家青先生我在讀這書前,真是沒有接觸過,夠丟人的。書中主要談田先生與王先生相交卅年的故事,從中有一些關於木傢俱、文物的小知識,但更多是關於做人之道,別於說做學問讓當如何,在社會大潮中的自處等,都很有收穫。
﹣由於對木傢俱及背後的傳統文化了解太少,田老師在書中的介紹已讓我覺得‘驚為天人’。日後有機會,希望再了解多一點。但書中提到江湖上很多‘騙人’的人與方法,也要想想如何入手更好。王世襄先生的珍藏都在上海博物館,或許我應該趁機去上海一趟?
﹣八十年代的北京,真是讓人‘神往’。書中談到古玩界、文化圈的事,包括一些市井生活,如家常菜,搬運的‘板爺’等,都很有意思。田先生土生土長於北京,寫文章‘京味’很重,那種味道我是沒法很有‘認同’,只是看時會想起北京的一些伙伴。
﹣跟上一本漢學家林西莉一樣,書中也是讚的人物才出名,批評的都隱姓埋名。又,王老師夫人是學古琴的,師從的老師中就有林西莉書中提到、古琴研究會中的管平湖,兩本書又有了那麼一點聯繫,傳統文化的連繫。
﹣田老師在裡邊也分享了自己努力學習的經驗,包括死啃英語,動手做傢俱等,也是很有啟發的。
﹣這書北京三聯與香港牛津都有出版,很感興趣兩者有沒有甚麼不一樣的處理。內容估計不會有不一樣,要看的可能是設計排版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