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斯地的悲哀——评《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

耶路撒冷。这里是人类最早走出非洲的地方。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人来说,如果把欧、亚、非大陆比作“三叶草”的话,耶路撒冷就是整个已知世界的中心。

公元1000年前后,整个文明世界依然动荡不安。
在东方的大陆上,北宋和北方的辽国经过一系列战争,缔结了檀渊之盟,享受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当一百年后烽烟再起时,金国崛起;一百年后又有蒙古人,他们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洲。
在伊斯兰世界,中亚、西亚和南亚都臣服在突厥人铁蹄的统治之下,突厥人傀儡了巴格达的哈里发,阿巴斯王国陷入了瘫痪,各地的军阀头子混战不休。随着阿巴斯王朝的衰落,埃及、利比亚等地实际上接近独立。在西班牙,伊斯兰的扩张到达了尽头,与法兰克王国签订合约——也许在不久之后这些合约就将被打破。
在欧洲,维京海盗的时代刚刚过去不久,盎格鲁撒克逊人被定居在诺曼的贵族(维京海盗后代)所征服,英国开启了诺曼王朝时代;法国情况稍好,虽然受到维京海盗的冲击,并且国内的领主互相征伐不休,至少维持了王国的统一中欧的邦国结成了松散的神圣罗马帝国,后人评价这个联盟“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南欧,主要是意大利半岛,虽然同样邦国林立,但是继承罗马帝国的文明最多,经济贸易繁荣,控制地中海的贸易。东欧的北部是波兰和基辅罗斯,仍然要忍受维京海盗的劫掠;东欧南部是逐渐衰弱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到了这个时候逐渐失去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对小亚细亚半岛的控制亦在伊斯兰世界的侵略下岌岌可危。
到了公元11世纪,整个文明世界仍然延续此前的混乱——也许只投胎到东方大宋的治下,老百姓的生活才会有一丝安逸。这时伊斯兰世界逐渐蚕食掉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城市,兵锋直逼君士坦丁堡。如果不是耶稣圣墓被毁,君士坦丁堡也许早几百年就被伊斯兰世界攻破。
圣墓被毁,给了西方世界第一次团结的机会——在罗马教皇的鼓动下,西方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在1096-1291年长达200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在小亚细亚-约旦-叙利亚的地中海沿岸建立了一个个小邦国,甚至差点染指埃及。在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背后,是人类愚蠢、残忍、黑暗一面的集中体现:屠城,劫掠,背弃盟约……
“圣战”并不神圣,和平才是可贵的。在几次短暂的和平时期,商旅逐渐恢复,经济开始繁荣;无论圣城耶路撒冷的统治者是谁,只要缴够了过路费,异教徒也可以进城朝圣。花开了,城里又能听到小孩子的笑声。但是达成合约的统治者,因为对异教徒的妥协而受到国内的指责——难道你忘记了XX城的大屠杀了吗?难道你忘记了仇恨吗?难道你忘记对主的誓言了吗?即使是萨拉丁、鲍德温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对这样的言论无可奈何,重燃战火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站在阿拉伯人的视角,因为所在地域为“三叶草世界”的中心,处在亚非欧大陆上的十字路口,任何一个文明的崛起势必会占领这里。最早是对抗拜占庭;后来是突厥人;然后是十字军;接下来是蒙古人;然后是来自埃及的马穆鲁克。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总结,阿拉伯人的衰落体现在两点:一是始终为外族人统治,即使突厥人已经皈依伊斯兰教,仍是异族;二是没有再次形成一个统一有力的政权。这样即使驱赶走入侵的十字军,依然无法形成合力,带来的影响直至1000年后的今天。
这本书应该算是通俗读物,没有历史学专著那种很古板严肃的文风,就像是成人故事书一样,文字流畅,可读性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