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梁启超家书》书评之人格修养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家书抵万金——
《梁启超家书》书评之人格修养篇
《家书》中的信息量很大,可抒可叹的事情实在太多,恨不得把他的金句全部搬下来。比如“修养功夫未够,也许便因挫折而堕落。”“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得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他说到做到,高度自律,一刻都不敢放松。“我自己做人不敢说有所成就,不过直到现在我觉得还是天天想向上,在人格上的磨练及扩充,吾自少到现在,一点不敢放松。”读起来让人特别带劲,瞬间使读者浑身充满力量,概况起来其人格修养主要专注于三个方面。
一是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梁公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其政治多变也为时人和后人争论不休,但他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的底色始终是不变的。他说:“人生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他把有无责任心看做事做人最起码的标准。所以他说“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
他告诫子女们“至于你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社会的一分子,你也尽一分子的力,我也尽一分子的力,力就大了,将来无论在政治上,或教育上,或文化上,或社会事业上……乃至其他一切方面,你都可以建设你预期的新事业,造成你理想的新风气。”“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梁公深耕儒家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事先从自己做起,“不怕难,不偷巧,最先从自己做起,立个标准,扩充下去,渐次声应气求,扩充到一般朋友,久而久之便造成一种风气。”
二是“得做且做”的做事态度。常人但凡生活工作有不如意,就有些意兴阑珊、得过且过、破罐破摔,而大师则是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得做且做。“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梁公一生各种著述达1400万字,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这样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就是他日拱一卒、得做且做、功不唐捐的最好体现。
即使在生命末期饱受肾结核折磨之时也不改其乐。“随便环境怎么样,都有我的事情做,都可以助长足我的兴会和努力的。”“我现在讲学正讲得起劲哩,每星期有五天讲演,其余办的事,也幸会淋漓,我总是抱着‘有一天做一天’的主义(不是‘得过且过’却是‘得做且做’),所以一样的活泼、愉快,谅来你们知道我的性格,不会替我担忧。”
黄遵宪对梁启超的文章赞赏有加,亲切地称梁是“罗浮山洞中一猴”,东游(指东渡日本)之后,修炼成了孙悟空,有72变,越变越奇。而自谦“吾辈猪八戒”,对梁启超只能合掌膜拜而已,同样表达了后辈们的心声啊。
三是信奉“趣味主义”的生活态度。梁启超信奉的是趣味主义,人生观“拿趣味做跟柢”。他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他曾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这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变成沙漠,要来何用?”“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他告诫子女:“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他的儿女也继承了他的这种思想,看定自己喜欢的,就一头扎到底。在他的影响下,梁家人多性格开朗,风趣幽默。“我说你‘别要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梁启超给每个孩子都起了小名,梁思顺是“大宝贝”,梁思庄是“小宝贝”,梁思懿被叫作“司马懿”,小儿子梁思礼是“老baby”,被梁翻译成老白鼻”。梁启超生前曾许了个愿,60岁后不再从事社会活动,要专心致志地教育孩子,可惜他56岁便撒手人寰。梁启超去世时,最小的儿子“老白鼻”才5岁,对于父亲,儿女们有很多珍贵的回忆。
家信中他的顽皮随处可见:“忠忠劝我卫生的那封六张纸的长信,半月前收到了。好啰嗦的孩子,管爷管娘的,比先生管学生还严,讨厌讨厌。”“老白鼻(梁思礼)天天说要到美国去,你们谁领他,我便贴四分邮票寄去。”
400多封家信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我今日精神焕发,什么事都做得有趣。”“总要常常保持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梁思成性格偏内向,岳父过世时他担心思成夫妇太过忧伤,告诫他们“忧伤憔悴是容易消磨人志气的(最怕是慢慢地磨)。”
任公的学生范静生自殁,他总结就是因为“凡事想不开,不会自寻娱乐,究竟算没有养到。”所以他要子女们自寻娱乐,他要求所有的子女们“专门科学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他担心“思成所学太专向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现在我们读来仍觉醒聩,对于子女们来说更是莫大的鼓励,都潜移默化到子女的性格中了。后来子女们在文革中遭受了各种苦痛,历尽坎坷但依然坚持做学问,社会担当不减一丝一毫,令人尊敬。
任公自我总结:“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功夫,自中年来很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强健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何况家庭环境,件件都令我十二分愉快。”
按说以任公的乐观天性、趣味主旨能让他颐养天年,如查理·芒格,德鲁克一样动不动就能90+,可惜命运弄人。大师身患肾结核,在协和动手术时,主刀大夫搞错了左右肾,将好肾切除,留下坏肾,其后两年梁公最终因便血大伤元气而亡。其后协和在教科书上还特意表明左右肾以免医生再搞错。这起在今天看来属于重大医疗事故的事件直到20世纪70年代其子梁思成住院时院方才公开这个秘密,令人唏嘘不已,如果不是这次事故,梁公还将给我们留下多少宝贵的文化遗产啊。不过他56年的人生财富已经够我们后辈顶礼膜拜、潜心学习一辈子了。
《梁启超家书》书评之人格修养篇
《家书》中的信息量很大,可抒可叹的事情实在太多,恨不得把他的金句全部搬下来。比如“修养功夫未够,也许便因挫折而堕落。”“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得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他说到做到,高度自律,一刻都不敢放松。“我自己做人不敢说有所成就,不过直到现在我觉得还是天天想向上,在人格上的磨练及扩充,吾自少到现在,一点不敢放松。”读起来让人特别带劲,瞬间使读者浑身充满力量,概况起来其人格修养主要专注于三个方面。
一是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梁公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其政治多变也为时人和后人争论不休,但他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的底色始终是不变的。他说:“人生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他把有无责任心看做事做人最起码的标准。所以他说“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
他告诫子女们“至于你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社会的一分子,你也尽一分子的力,我也尽一分子的力,力就大了,将来无论在政治上,或教育上,或文化上,或社会事业上……乃至其他一切方面,你都可以建设你预期的新事业,造成你理想的新风气。”“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梁公深耕儒家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事先从自己做起,“不怕难,不偷巧,最先从自己做起,立个标准,扩充下去,渐次声应气求,扩充到一般朋友,久而久之便造成一种风气。”
二是“得做且做”的做事态度。常人但凡生活工作有不如意,就有些意兴阑珊、得过且过、破罐破摔,而大师则是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得做且做。“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梁公一生各种著述达1400万字,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这样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就是他日拱一卒、得做且做、功不唐捐的最好体现。
即使在生命末期饱受肾结核折磨之时也不改其乐。“随便环境怎么样,都有我的事情做,都可以助长足我的兴会和努力的。”“我现在讲学正讲得起劲哩,每星期有五天讲演,其余办的事,也幸会淋漓,我总是抱着‘有一天做一天’的主义(不是‘得过且过’却是‘得做且做’),所以一样的活泼、愉快,谅来你们知道我的性格,不会替我担忧。”
黄遵宪对梁启超的文章赞赏有加,亲切地称梁是“罗浮山洞中一猴”,东游(指东渡日本)之后,修炼成了孙悟空,有72变,越变越奇。而自谦“吾辈猪八戒”,对梁启超只能合掌膜拜而已,同样表达了后辈们的心声啊。
三是信奉“趣味主义”的生活态度。梁启超信奉的是趣味主义,人生观“拿趣味做跟柢”。他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他曾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这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变成沙漠,要来何用?”“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他告诫子女:“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他的儿女也继承了他的这种思想,看定自己喜欢的,就一头扎到底。在他的影响下,梁家人多性格开朗,风趣幽默。“我说你‘别要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梁启超给每个孩子都起了小名,梁思顺是“大宝贝”,梁思庄是“小宝贝”,梁思懿被叫作“司马懿”,小儿子梁思礼是“老baby”,被梁翻译成老白鼻”。梁启超生前曾许了个愿,60岁后不再从事社会活动,要专心致志地教育孩子,可惜他56岁便撒手人寰。梁启超去世时,最小的儿子“老白鼻”才5岁,对于父亲,儿女们有很多珍贵的回忆。
家信中他的顽皮随处可见:“忠忠劝我卫生的那封六张纸的长信,半月前收到了。好啰嗦的孩子,管爷管娘的,比先生管学生还严,讨厌讨厌。”“老白鼻(梁思礼)天天说要到美国去,你们谁领他,我便贴四分邮票寄去。”
400多封家信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我今日精神焕发,什么事都做得有趣。”“总要常常保持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梁思成性格偏内向,岳父过世时他担心思成夫妇太过忧伤,告诫他们“忧伤憔悴是容易消磨人志气的(最怕是慢慢地磨)。”
任公的学生范静生自殁,他总结就是因为“凡事想不开,不会自寻娱乐,究竟算没有养到。”所以他要子女们自寻娱乐,他要求所有的子女们“专门科学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他担心“思成所学太专向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现在我们读来仍觉醒聩,对于子女们来说更是莫大的鼓励,都潜移默化到子女的性格中了。后来子女们在文革中遭受了各种苦痛,历尽坎坷但依然坚持做学问,社会担当不减一丝一毫,令人尊敬。
任公自我总结:“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功夫,自中年来很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强健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何况家庭环境,件件都令我十二分愉快。”
按说以任公的乐观天性、趣味主旨能让他颐养天年,如查理·芒格,德鲁克一样动不动就能90+,可惜命运弄人。大师身患肾结核,在协和动手术时,主刀大夫搞错了左右肾,将好肾切除,留下坏肾,其后两年梁公最终因便血大伤元气而亡。其后协和在教科书上还特意表明左右肾以免医生再搞错。这起在今天看来属于重大医疗事故的事件直到20世纪70年代其子梁思成住院时院方才公开这个秘密,令人唏嘘不已,如果不是这次事故,梁公还将给我们留下多少宝贵的文化遗产啊。不过他56年的人生财富已经够我们后辈顶礼膜拜、潜心学习一辈子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红泥小火炉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