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反复去读韩东的小说

海豚出版社的《韩东六短篇》,是一本装帧精致的小书,长得有点像是圣经,当然,比圣经薄。这本书2016年12月出版,不过,书里面所选的六个短篇,韩东在十多年前就写完了。其中《失而复得》、《曹旭回来了,又走了》两篇,写于22年前,1995年;最晚的一篇《绵山行》,写于2001年。实际上,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从1995年到2001年,那个时候的我又在干什么呢?
1995年,我刚工作一年,乱七八糟读了一些书,满肚子的不合时宜,有着一切文艺青年都有的犯嫌的样子。1995年到2000年,我去了甘肃、新疆、青海、西藏,虽然这一次次旅行就像是冲锋一样,但是我却自以为了解了整个世界,我试图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好”这样的字眼,却不知道人生最艰难、最荒谬的时刻即将来临,而且一旦来临,就很难摆脱了。
所以,在诗人韩东以小说家的身份,逼近自己最琐屑无聊的生活,逼近这“乱了套了的世界”,写下这六个短篇的时候,我为自己设置的生活的主题是什么呢?我想我确实要很不好意思地承认,正是当下最流行也最恶俗的“诗和远方”。比如我出门远行,面对着和自己的生活毫无联系的远方时,就会这样抒情:“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这么一抒情,远方就更模糊了。
这就和作为诗人的韩东,和他在那个时候所写的这些小说的趣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写在《韩东六短篇》里的那些故事,和远方的关系就没有那么密切。这些故事几乎毫无例外都发生在城市里,发生在几个不那么得意的人之间,因而也就没有那些不着边际的浪漫,或者被架空的“美好”。比如《绵山行》,虽然一行人去了山西的一个叫“绵山”的地方,却“没有去任何景点”——作者甚至都想不起住在那里的名胜的名字了,并且,这些人最终还是回到了城市;而那个从绵山尾随而至、到南京来的小姑娘,最后还是被她紧张的家人找到,带回了山沟。之后,在一种刻意的遗忘中,小姑娘就像是一小段插曲,悄悄出现,又默默消失了,而作者也顺势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并心安理得起来。
而在六短篇写得最早的《失而复得》里,一读之下,读者也许会以为这里面的故事,各种铺垫起承,似乎契合了近年来大热的原生家庭话题,其实不然,硬生生地,小说在结尾以戏剧性的方式,给了可能怀抱温情的读者一记响亮的耳光,中学生钱玫也许躲过了一场强暴,却也可能陷入到更大的人生黑洞里面,而她身边的那些人,哪一个不是有点自以为是的呢?
可见,这些小说所写的那些人和事,既没有时下很多人所谓的那种诗意,也不够远方,甚至有不少我们身边到处可见的可笑、虚伪和猥琐。然而,在二十多年后再次读到这些故事,我却发现,偏偏是这样的故事,贴着不那么讨喜的标签的,才能够以其对于生活最逼真而不变形的呈现,以及对于人和人关系的尖锐的揭发,牢牢吸引住我的目光。
是的,二十多年过去了,我逐渐发现,我对俗世中的自己,和对自己在日常生活里一直要遭遇的那些不可知的障碍,比起那些轻率言之的“诗和远方”,这些不及物的东西,反倒是有了越来越多的好奇和好感。——我是谁?我怎么会在这儿的?我怎么样才能面对或摆脱这当下的困境或困局?有没有人发现我的可笑和我极力想掩饰的东西?这是人到中年的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我甚至有点乐此不疲。事实上,在我看来,这正是二十多年前的韩东,开始在小说中反复追问的问题。
在他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小说中,比如《在码头》,几个人到中年的家伙,好像突然被咒语缠绕,陷入到一场黑色而不乏幽默的突发事件里,耗去了生命中无意义的大半个夜晚,参与到一场被动而荒谬的狂欢中,“我是谁”,“我怎么会在这儿”,这些问题似乎已经从小说中每个人的后脑勺上,一闪而过了!
还是回到《韩东六短篇》这本小书上来吧。这六个短篇中的“我”,身份都相对统一,都是作家,都好思辨,对于琐屑甚或苟且的生活本身,似乎比所谓的远方有着更多的热情。比如《曹旭回来了,又走了》一篇,作为作家的“我”,通过看似散漫的叙述,勾勒了南北几地作家们的小像,休产假的女编辑,成名不久的放浪作家,以及搁笔已久的南方作家,随着“我”在南京或南方的移动,他们在人群中浮现出来,并且互相勾连了起来,他们是如此真实、猥琐,又透着一份可爱,从而让读者怀疑每一位都实有其人,甚至忍不住想象在现实中与他们接近的可能,然而,随着曹旭小说稿的交出与丢失(也许这就是标题“曹旭回来了,又走了”的表面含义吧),读者却又似乎陷入了一种虚幻荒谬的情境中,而又不得不心生怀疑,这一切包括韩东所描述的这些作家和他们的故事,果然是“真”的吗?“他们”到底是谁呢?
实际上,六短篇中的“我”,一个好像无所事事又东跑西颠的作家,似乎总是在不断地凭借本能往前跳跃,跨越障碍,也不断地停下来解剖自己——他似乎随时都能从小说中抽离,旁观自己可笑的举动,并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接着再靠拢,然后尽情地嘲笑、解构,一个细节也不舍得放过。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无法回避的苟且里,生活的诗意或者说荒诞,就埋藏在其中?
诗人于坚讨论过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书名的翻译,他认为,此书书名更应译为《寻找失去的时间》,因为“时间”一词更有中性意味,不像“年华”暗含了意义和价值判断。实际上,那句“生活中不仅有苟且,更有诗和远方”,问题可能就出在这儿,生活中的苟且,为什么就不能是诗本身呢?或者,反过来说,诗为什么不可以就是苟且本身呢?
有的书、有的诗渐行渐远,有的却是可以反复遭遇、历久弥新的。韩东会反复去读西蒙娜•薇依,如今我人到中年,我选择反复去读韩东。因为庸庸碌碌的生活,正是最真实的生活本身。而这样的生活,正在韩东的小说里。
1995年,我刚工作一年,乱七八糟读了一些书,满肚子的不合时宜,有着一切文艺青年都有的犯嫌的样子。1995年到2000年,我去了甘肃、新疆、青海、西藏,虽然这一次次旅行就像是冲锋一样,但是我却自以为了解了整个世界,我试图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好”这样的字眼,却不知道人生最艰难、最荒谬的时刻即将来临,而且一旦来临,就很难摆脱了。
所以,在诗人韩东以小说家的身份,逼近自己最琐屑无聊的生活,逼近这“乱了套了的世界”,写下这六个短篇的时候,我为自己设置的生活的主题是什么呢?我想我确实要很不好意思地承认,正是当下最流行也最恶俗的“诗和远方”。比如我出门远行,面对着和自己的生活毫无联系的远方时,就会这样抒情:“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这么一抒情,远方就更模糊了。
这就和作为诗人的韩东,和他在那个时候所写的这些小说的趣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写在《韩东六短篇》里的那些故事,和远方的关系就没有那么密切。这些故事几乎毫无例外都发生在城市里,发生在几个不那么得意的人之间,因而也就没有那些不着边际的浪漫,或者被架空的“美好”。比如《绵山行》,虽然一行人去了山西的一个叫“绵山”的地方,却“没有去任何景点”——作者甚至都想不起住在那里的名胜的名字了,并且,这些人最终还是回到了城市;而那个从绵山尾随而至、到南京来的小姑娘,最后还是被她紧张的家人找到,带回了山沟。之后,在一种刻意的遗忘中,小姑娘就像是一小段插曲,悄悄出现,又默默消失了,而作者也顺势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并心安理得起来。
而在六短篇写得最早的《失而复得》里,一读之下,读者也许会以为这里面的故事,各种铺垫起承,似乎契合了近年来大热的原生家庭话题,其实不然,硬生生地,小说在结尾以戏剧性的方式,给了可能怀抱温情的读者一记响亮的耳光,中学生钱玫也许躲过了一场强暴,却也可能陷入到更大的人生黑洞里面,而她身边的那些人,哪一个不是有点自以为是的呢?
可见,这些小说所写的那些人和事,既没有时下很多人所谓的那种诗意,也不够远方,甚至有不少我们身边到处可见的可笑、虚伪和猥琐。然而,在二十多年后再次读到这些故事,我却发现,偏偏是这样的故事,贴着不那么讨喜的标签的,才能够以其对于生活最逼真而不变形的呈现,以及对于人和人关系的尖锐的揭发,牢牢吸引住我的目光。
是的,二十多年过去了,我逐渐发现,我对俗世中的自己,和对自己在日常生活里一直要遭遇的那些不可知的障碍,比起那些轻率言之的“诗和远方”,这些不及物的东西,反倒是有了越来越多的好奇和好感。——我是谁?我怎么会在这儿的?我怎么样才能面对或摆脱这当下的困境或困局?有没有人发现我的可笑和我极力想掩饰的东西?这是人到中年的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我甚至有点乐此不疲。事实上,在我看来,这正是二十多年前的韩东,开始在小说中反复追问的问题。
在他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小说中,比如《在码头》,几个人到中年的家伙,好像突然被咒语缠绕,陷入到一场黑色而不乏幽默的突发事件里,耗去了生命中无意义的大半个夜晚,参与到一场被动而荒谬的狂欢中,“我是谁”,“我怎么会在这儿”,这些问题似乎已经从小说中每个人的后脑勺上,一闪而过了!
还是回到《韩东六短篇》这本小书上来吧。这六个短篇中的“我”,身份都相对统一,都是作家,都好思辨,对于琐屑甚或苟且的生活本身,似乎比所谓的远方有着更多的热情。比如《曹旭回来了,又走了》一篇,作为作家的“我”,通过看似散漫的叙述,勾勒了南北几地作家们的小像,休产假的女编辑,成名不久的放浪作家,以及搁笔已久的南方作家,随着“我”在南京或南方的移动,他们在人群中浮现出来,并且互相勾连了起来,他们是如此真实、猥琐,又透着一份可爱,从而让读者怀疑每一位都实有其人,甚至忍不住想象在现实中与他们接近的可能,然而,随着曹旭小说稿的交出与丢失(也许这就是标题“曹旭回来了,又走了”的表面含义吧),读者却又似乎陷入了一种虚幻荒谬的情境中,而又不得不心生怀疑,这一切包括韩东所描述的这些作家和他们的故事,果然是“真”的吗?“他们”到底是谁呢?
实际上,六短篇中的“我”,一个好像无所事事又东跑西颠的作家,似乎总是在不断地凭借本能往前跳跃,跨越障碍,也不断地停下来解剖自己——他似乎随时都能从小说中抽离,旁观自己可笑的举动,并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接着再靠拢,然后尽情地嘲笑、解构,一个细节也不舍得放过。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无法回避的苟且里,生活的诗意或者说荒诞,就埋藏在其中?
诗人于坚讨论过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书名的翻译,他认为,此书书名更应译为《寻找失去的时间》,因为“时间”一词更有中性意味,不像“年华”暗含了意义和价值判断。实际上,那句“生活中不仅有苟且,更有诗和远方”,问题可能就出在这儿,生活中的苟且,为什么就不能是诗本身呢?或者,反过来说,诗为什么不可以就是苟且本身呢?
有的书、有的诗渐行渐远,有的却是可以反复遭遇、历久弥新的。韩东会反复去读西蒙娜•薇依,如今我人到中年,我选择反复去读韩东。因为庸庸碌碌的生活,正是最真实的生活本身。而这样的生活,正在韩东的小说里。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戆普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