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现象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四讲 发生现象学一瞥——经验的视域结构与被动发生
1916年作为分界点。
静态的与发生的现象学之间的区别
静态statisch现象学:描述意向性的明显的、主动的结构(意向活动、感觉材料、意向对象,层级、按区域划分),显示先验主体性的规则结构。
发生genetisch现象学:以内时间意识的原发生、原综合为起头,揭示在意向性的主动构成之先的那么一个构成阶段、原本的被动综合、被动构成、被动发生的阶段。passive Synthesis, passive Genesis, passive Konsitution.
静态现象学的问题:没有深究这种意向构成为什么以及如何可能。(感觉材料是如何出现的?主动意向行为为什么或如何能够利用或总能够利用这些感觉材料?)
发生现象学探讨的就是原本的内时间意识,它提供的非常原本的感觉材料或可能场域(权能性,Vermo:glichkeit),可供后来的意向行为去用的东西。原被动(Urpassivita:t)
“发生”就是说,它已经有某种潜在的可能性,但这可能性还没有特化,而是依据情境、随着进程、受到刺激而得到了突显,从模糊的、含混的预感中实现或者完形。
《经验与判断》
副标题“对逻辑谱系学的研究”investigation in a genealogy(谱系、发生) of logic.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里区分了指号和表述,认为逻辑是在表述一边的,是关于含义的科学。含义既是客观的,又是主体相关的。(反心理主义和经验主义)
在这本书里,胡塞尔关注意向活动的原本状态是如何的,逻辑的含义是如何出现的。
导言和第一部分(前谓述经验)最值得关注。
经验的视域horizon结构:每一个经验的个体对象的典型的前认知性
For us the world is always a world in which cognition in the most diverse ways has already done its work.(P31)
任何一个个体对象的把握都以一个世界为背景。这个“世界”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我们已经处在其中的现成的环境,这个世界是一个与你有内在相关的、事先就潜在地隐含着你的知识的可能性的世界。
Already 'know' more about the thing than is in this cognition alone.
This preknowledge[Vorwissen,在前的认知] is indeterminate as to content. 完全不确定,或者并不是完全被决定的。
But it is never completely empty; And were it not already manifest. 绝对不是完全空的。(p32)
每个经验有它自己的视域。Every experience has its own horizon.
And this horizon in its indeterminateness is copresent(共现,共在) from the beginning as a realm[Spielraum,游戏空间,回旋余地] of possibilities.
视域是一个原本的可能性的领域,很多可能性从这个游戏空间中生成。
通过这个空间,它准备了道路,使得人总可能把这么一种非确定的认知变得精确,朝向对象化的认知。按照人的目的,人可以变换人的经验。[Gestalt]
视域的含义和特点:
视域是一种原本的可能或潜能,它处在有无之间,彼此之间,现在与未来之间。它与人的生活经历(个人、群体,通过语言积累千年)息息相关。
模糊性。视域根本上没有确定的内容。
潜伏性。不是逻辑上的空洞,而是一种潜伏着、暗蓄的可能,没有现成的边界,需要当场的遭遇来把它构成。indeterminateness,without limit. copresent.
趋向性。事先给人准备好的一个意义的势态的可能,但没有被特化,会被人确定化、异化出来,特化出来。
视域的超越性的潜构成功能:
内视域:对某一个对象的体验可能、先导,或原本意义上的归纳(induction,是引导的意思,把你引进什么东西里头。)
外视域:指超出了这一个对象而与其他客体相关的那种可能。外视域是以内视域为前提的,而且是第二级的,更高级一点。
两者都是超越性的,都是先行超出了一个被给予的核心或者交点(你的关注)。内外视域是意向性的不同的模式或样态。
视域结构是使意向性可能的现象学的前提。
视域总是对任何现成者的超出,这个现成者可以理解为实项内容、实在内容和对象。(如时空,不是现成者,但是使认知活动成为可能kant。)
Inexistenz(内存在):你总存在于某个东西里了,即总存在于这个视域里了,总是从这个视域里涌现出来。
意义的超越 a transcendence of sense,你得到的任何意义实际上都包含着某些超出它的东西。
我们看、知觉、意识到任何东西,都包含着对那些还不清楚它是什么,但是已经在预期着和保持着的那么一种认知了。我们得到的任何意义实际上都包含着某些超出它的东西。
Beispiel:下棋——每一步棋都使整个棋局得到调整。整个棋局就是一个horizon。
这儿有解释学的思想——人的任何一个行为、人的生存,与以前千万年的尤其是跟人有关系的文化世界息息相关。
视域使普遍性成为可能
解决抽象困境。普遍性从视域中来,而非什么前生、潜意识。
所谓抽象或者普遍性的东西的出现,是在这视域中的那种潜在的可能,它是随机可能涌现出来的,被遭遇到的。一个经验呼唤着某个东西,是在边缘意识里进行的,在视域里进行的。是一种“发生”。
抽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实践,是从“自身被给予”的视域中引发出来的。这里没有讲的很清楚,可以与结构主义对比。
小总结
张祥龙提到,胡塞尔这个in-existence【纯居中】,这个境域构成,可以用来理解人的意义和存在。
实际上人从来也不是完全主动地,而是总处在前拉后拥的诱导和暗促之中。但也从来就不是完全被动的,总有那些让你可以构成新的意义,让你对自己所做的负责,为你自己所做的悔恨的“回旋空间”、“游戏空间”。
两种对胡塞尔的理解方式:
把视域当做每种经验必然带有的一个晕圈,这个晕圈具有某种重要的认识论功能,但它也只是对我们认识的辅助作用,是一个必要的灰色过渡阶段。
视域结构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发生。只有通过这个视域结构,我们的整个认识才可能,而且人和世界的关系才可能。(唯心主义吗?不是,胡塞尔现象学从根本上避免了唯心主义,为啥?没说清楚。)
第一种理解比较多,但第二种理解比较深,且突破了传统西方哲学(传统西方哲学将这些东西视为情感、意愿,说不清楚,是理性要避开的)。欧陆哲学因第二种理解受益颇多。
第九节:“世界作为一切可能的判断基质(substrates)之视域。”基质是保持恒久性的,变化中保持不变的持恒者。逻辑是视域里头变化出的不变的东西,逻辑判断的基质是某种主题化的东西,可以作为逻辑判断的主语或事态。
第十节:“返回到经验的自身明见性,返回到生活世界本身。”号召Destruction of the idealizations which veil the life-world,destruction→德里达意义上的deconstruction.把我们平常观念化的思维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理论构架、思维的逻辑结构、术语,进行解构、摧毁,然后暴露出它们下面更深的发生机制。胡塞尔这里就把生活世界给暴露出来了。
Husserl und Heiddeger——同与异
同:都认为生活世界,或者人的原本的生活体验,是意义之源。
异:
Husserl认为,从生活世界到观念化、主客二分化、逻辑化的转移对于理性认识来说是必然的、唯一可行的。生活世界的经验虽然构成了原初的意义,但是它本身没有认识论的价值,只是一个具有意见doxa自明性的原初生成领域。
Heiddeger认为视域不仅有认识价值,而且有更原本的、为科学认识不能代替的价值。科学、观念形而上学和现代技术对人的原初的境域理性或视域理性的压抑会造成人思想的板结化,因而是对人类未来生存的重大威胁。(分析哲学有没有这种问题?)西方哲学-科学只是一种可能,思想有多重可能。
两者对先验主体性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的不同态度。生活世界的源头在于先验自我。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先验主体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经验主体,但也是effective\operational有功能、起作用的主体性,是一个收敛极pole。这样,整个生活世界的唯一的合理的出路就在于朝向科学认识、观念化认识。海德格尔认为生活世界的源头不在主体极,因此用Dasein,消掉主体极的意味。但是“此在”的翻译中“此”又回到了主体极的理解上,所以张老师推荐缘在。
被动发生问题
16节:被动材料的场及其联想结构
被动性Passivita:t:在意向的主动行为之前的一种原本的构成,在我思、我的主动的意向思维之前的一种构成。后期胡塞尔认为这依然是意向性的,是被动的意向性。这是意向性理论的一个重要修正,在此之前感觉材料无所谓意向性。
感觉材料为什么总能参与意向性的构成呢?为什么我所看到的世界不是支离破碎的呢?晚期胡塞尔通过内时间意识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把自我主动给予经验的那些东西都剥离掉,进入到前自我行为的状态,就会暴露出一个感性场【意义场a field of sense】—— 有了意义,但还没有对象化。
视域结构已经完成了一种被动综合,具有某种非对象化的结构,已经准备好了构成材料、感觉材料。(Kant感性论,先天时空形式。但胡塞尔只讲时间,而且是动态的、境域式的内时间)
这种原本的最低层次的构成和综合是在内时间意识之流产生的。
内时间意识只提供了普遍的形式,通过联想构造了整整的被动的材料。联想依然是被动的,没进入主动意向性的领域。
感觉材料是由建立在内时间意识上的联想构成的。(经验主义者不追问感觉材料如何进入)张老师认为这里不是很原本,内时间意识是空洞的,需要联想来给它内容?
联想与对比相关,通过对比来完成。
同质性homogeneity——亲近性affinity
异质性heterogeneity——陌生性strangeness
靠对比进行联想,形成被动的发生和构成。
在这里,胡塞尔的思想十分结构主义。而且是非对象的结构主义。张认为,后来的结构主义虽然好,但是陷入了对象化。
胡塞尔的问题是强调同质或同一的那一侧,隐含了主体性。这样,发生结构就丢了。
本笔记主要根据张祥龙先生的《现象学导论七讲》中讲《经验与判断》一书的内容作了整理。
1916年作为分界点。
静态的与发生的现象学之间的区别
静态statisch现象学:描述意向性的明显的、主动的结构(意向活动、感觉材料、意向对象,层级、按区域划分),显示先验主体性的规则结构。
发生genetisch现象学:以内时间意识的原发生、原综合为起头,揭示在意向性的主动构成之先的那么一个构成阶段、原本的被动综合、被动构成、被动发生的阶段。passive Synthesis, passive Genesis, passive Konsitution.
静态现象学的问题:没有深究这种意向构成为什么以及如何可能。(感觉材料是如何出现的?主动意向行为为什么或如何能够利用或总能够利用这些感觉材料?)
发生现象学探讨的就是原本的内时间意识,它提供的非常原本的感觉材料或可能场域(权能性,Vermo:glichkeit),可供后来的意向行为去用的东西。原被动(Urpassivita:t)
“发生”就是说,它已经有某种潜在的可能性,但这可能性还没有特化,而是依据情境、随着进程、受到刺激而得到了突显,从模糊的、含混的预感中实现或者完形。
《经验与判断》
副标题“对逻辑谱系学的研究”investigation in a genealogy(谱系、发生) of logic.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里区分了指号和表述,认为逻辑是在表述一边的,是关于含义的科学。含义既是客观的,又是主体相关的。(反心理主义和经验主义)
在这本书里,胡塞尔关注意向活动的原本状态是如何的,逻辑的含义是如何出现的。
导言和第一部分(前谓述经验)最值得关注。
经验的视域horizon结构:每一个经验的个体对象的典型的前认知性
For us the world is always a world in which cognition in the most diverse ways has already done its work.(P31)
任何一个个体对象的把握都以一个世界为背景。这个“世界”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我们已经处在其中的现成的环境,这个世界是一个与你有内在相关的、事先就潜在地隐含着你的知识的可能性的世界。
Already 'know' more about the thing than is in this cognition alone.
This preknowledge[Vorwissen,在前的认知] is indeterminate as to content. 完全不确定,或者并不是完全被决定的。
But it is never completely empty; And were it not already manifest. 绝对不是完全空的。(p32)
每个经验有它自己的视域。Every experience has its own horizon.
And this horizon in its indeterminateness is copresent(共现,共在) from the beginning as a realm[Spielraum,游戏空间,回旋余地] of possibilities.
视域是一个原本的可能性的领域,很多可能性从这个游戏空间中生成。
通过这个空间,它准备了道路,使得人总可能把这么一种非确定的认知变得精确,朝向对象化的认知。按照人的目的,人可以变换人的经验。[Gestalt]
视域的含义和特点:
视域是一种原本的可能或潜能,它处在有无之间,彼此之间,现在与未来之间。它与人的生活经历(个人、群体,通过语言积累千年)息息相关。
模糊性。视域根本上没有确定的内容。
潜伏性。不是逻辑上的空洞,而是一种潜伏着、暗蓄的可能,没有现成的边界,需要当场的遭遇来把它构成。indeterminateness,without limit. copresent.
趋向性。事先给人准备好的一个意义的势态的可能,但没有被特化,会被人确定化、异化出来,特化出来。
视域的超越性的潜构成功能:
内视域:对某一个对象的体验可能、先导,或原本意义上的归纳(induction,是引导的意思,把你引进什么东西里头。)
外视域:指超出了这一个对象而与其他客体相关的那种可能。外视域是以内视域为前提的,而且是第二级的,更高级一点。
两者都是超越性的,都是先行超出了一个被给予的核心或者交点(你的关注)。内外视域是意向性的不同的模式或样态。
视域结构是使意向性可能的现象学的前提。
视域总是对任何现成者的超出,这个现成者可以理解为实项内容、实在内容和对象。(如时空,不是现成者,但是使认知活动成为可能kant。)
Inexistenz(内存在):你总存在于某个东西里了,即总存在于这个视域里了,总是从这个视域里涌现出来。
意义的超越 a transcendence of sense,你得到的任何意义实际上都包含着某些超出它的东西。
我们看、知觉、意识到任何东西,都包含着对那些还不清楚它是什么,但是已经在预期着和保持着的那么一种认知了。我们得到的任何意义实际上都包含着某些超出它的东西。
Beispiel:下棋——每一步棋都使整个棋局得到调整。整个棋局就是一个horizon。
这儿有解释学的思想——人的任何一个行为、人的生存,与以前千万年的尤其是跟人有关系的文化世界息息相关。
视域使普遍性成为可能
解决抽象困境。普遍性从视域中来,而非什么前生、潜意识。
所谓抽象或者普遍性的东西的出现,是在这视域中的那种潜在的可能,它是随机可能涌现出来的,被遭遇到的。一个经验呼唤着某个东西,是在边缘意识里进行的,在视域里进行的。是一种“发生”。
抽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实践,是从“自身被给予”的视域中引发出来的。这里没有讲的很清楚,可以与结构主义对比。
小总结
张祥龙提到,胡塞尔这个in-existence【纯居中】,这个境域构成,可以用来理解人的意义和存在。
实际上人从来也不是完全主动地,而是总处在前拉后拥的诱导和暗促之中。但也从来就不是完全被动的,总有那些让你可以构成新的意义,让你对自己所做的负责,为你自己所做的悔恨的“回旋空间”、“游戏空间”。
两种对胡塞尔的理解方式:
把视域当做每种经验必然带有的一个晕圈,这个晕圈具有某种重要的认识论功能,但它也只是对我们认识的辅助作用,是一个必要的灰色过渡阶段。
视域结构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发生。只有通过这个视域结构,我们的整个认识才可能,而且人和世界的关系才可能。(唯心主义吗?不是,胡塞尔现象学从根本上避免了唯心主义,为啥?没说清楚。)
第一种理解比较多,但第二种理解比较深,且突破了传统西方哲学(传统西方哲学将这些东西视为情感、意愿,说不清楚,是理性要避开的)。欧陆哲学因第二种理解受益颇多。
第九节:“世界作为一切可能的判断基质(substrates)之视域。”基质是保持恒久性的,变化中保持不变的持恒者。逻辑是视域里头变化出的不变的东西,逻辑判断的基质是某种主题化的东西,可以作为逻辑判断的主语或事态。
第十节:“返回到经验的自身明见性,返回到生活世界本身。”号召Destruction of the idealizations which veil the life-world,destruction→德里达意义上的deconstruction.把我们平常观念化的思维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理论构架、思维的逻辑结构、术语,进行解构、摧毁,然后暴露出它们下面更深的发生机制。胡塞尔这里就把生活世界给暴露出来了。
Husserl und Heiddeger——同与异
同:都认为生活世界,或者人的原本的生活体验,是意义之源。
异:
Husserl认为,从生活世界到观念化、主客二分化、逻辑化的转移对于理性认识来说是必然的、唯一可行的。生活世界的经验虽然构成了原初的意义,但是它本身没有认识论的价值,只是一个具有意见doxa自明性的原初生成领域。
Heiddeger认为视域不仅有认识价值,而且有更原本的、为科学认识不能代替的价值。科学、观念形而上学和现代技术对人的原初的境域理性或视域理性的压抑会造成人思想的板结化,因而是对人类未来生存的重大威胁。(分析哲学有没有这种问题?)西方哲学-科学只是一种可能,思想有多重可能。
两者对先验主体性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的不同态度。生活世界的源头在于先验自我。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先验主体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经验主体,但也是effective\operational有功能、起作用的主体性,是一个收敛极pole。这样,整个生活世界的唯一的合理的出路就在于朝向科学认识、观念化认识。海德格尔认为生活世界的源头不在主体极,因此用Dasein,消掉主体极的意味。但是“此在”的翻译中“此”又回到了主体极的理解上,所以张老师推荐缘在。
被动发生问题
16节:被动材料的场及其联想结构
被动性Passivita:t:在意向的主动行为之前的一种原本的构成,在我思、我的主动的意向思维之前的一种构成。后期胡塞尔认为这依然是意向性的,是被动的意向性。这是意向性理论的一个重要修正,在此之前感觉材料无所谓意向性。
感觉材料为什么总能参与意向性的构成呢?为什么我所看到的世界不是支离破碎的呢?晚期胡塞尔通过内时间意识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把自我主动给予经验的那些东西都剥离掉,进入到前自我行为的状态,就会暴露出一个感性场【意义场a field of sense】—— 有了意义,但还没有对象化。
视域结构已经完成了一种被动综合,具有某种非对象化的结构,已经准备好了构成材料、感觉材料。(Kant感性论,先天时空形式。但胡塞尔只讲时间,而且是动态的、境域式的内时间)
这种原本的最低层次的构成和综合是在内时间意识之流产生的。
内时间意识只提供了普遍的形式,通过联想构造了整整的被动的材料。联想依然是被动的,没进入主动意向性的领域。
感觉材料是由建立在内时间意识上的联想构成的。(经验主义者不追问感觉材料如何进入)张老师认为这里不是很原本,内时间意识是空洞的,需要联想来给它内容?
联想与对比相关,通过对比来完成。
同质性homogeneity——亲近性affinity
异质性heterogeneity——陌生性strangeness
靠对比进行联想,形成被动的发生和构成。
在这里,胡塞尔的思想十分结构主义。而且是非对象的结构主义。张认为,后来的结构主义虽然好,但是陷入了对象化。
胡塞尔的问题是强调同质或同一的那一侧,隐含了主体性。这样,发生结构就丢了。
本笔记主要根据张祥龙先生的《现象学导论七讲》中讲《经验与判断》一书的内容作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