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存希望,无论是谁,无论多少公斤,生活都会一样美好。

第一次看到《35公斤的希望》这本书的时候,就记住了里面那句——我不是很高,不是很胖,不是很壮,我有35公斤的希望。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被定义为有着漏斗般的脑袋,差得不能再差的学生的故事。他一闻到学校粉笔盒破球鞋的味道就头疼,在学校靠扮丑作怪博得同学们的眼球,回家因为学习,又成为家庭战争的导火索,最终他被学校退学了。可就是这么一个被学校老师称之为无可救药的小男孩,最终却靠着“仙女般的手指”,使他的生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最开始买这本书是给孩子看的,当我打开书的时候被护封上的一段话吸引了——“我讨厌学校,那里的气味让我头疼。老师和同学都嘲笑我,体育课就是我的噩梦。回到家,爸爸妈妈总是吵架,没人关心我的兴趣和理想。只有爷爷是我唯一的支柱,他的储藏室是让我感到最幸福的地方。现在,我留级两次了,没有学校愿意收留我。可我不想哭,我想幸福起来,我想把命运抓在自己的手里! ”作为一个老师,我能够感受到这个孩子内心的无助与绝望,甚至能想到这孩子落寞的眼神。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陷于如此的境地,那每天注定是度日如年的。我很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讨厌学校,以至于学校的气味都能让他头疼。作为一个妈妈,我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有着怎样的父母,竟使一个孩子心灵没了归宿。我也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爷爷,竟成了孩子绝望时的唯一支柱......
整个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有最简单的话语,最直接的表述,句句发自心声,字字扣人心弦。 是一个已经对自己彻底丧失信心的孩子,是一个感觉自己已经走投无路的孩子,对生命,对未来,发出自己最后的呻吟。
这些年媒体经常会有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或是被父母逼迫学习,最终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新闻报道。看到新闻的那一刻大家除了对如花般生命陨落的惋惜,还会对孩子的谴责——不懂得感恩,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确实,站在父母的角度,这些孩子的做法确实是无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又有谁了解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故事的主人公多多的遭遇,相信一定能够引起很多孩子的共鸣。在学校,因为种种原因,他成了老师眼里的差生,老师的冷眼,同学的嘲笑,都像一把把刀,一次次伤害着他幼小的心灵。当多多带着千疮百孔的心回到家,等待他们的不是父母的抚慰,而是无尽的指责。可以想象,多多内心的无助与挣扎——既想就此自暴自弃,又有内心的不甘。退学后,他被送到一所非常差的学校,虽然整天无所事事,但他却没想过与那些孩子同流合污。或许正是他心底仅存的一丝不甘,才在爷爷的鼓励下,鼓起勇气给格郎尚中学的校长写信,也由此开启了新的生活。
这本书非常适合孩子看,尤其是那些已经对自己有些丧失信心的孩子。哪怕你如多多一样倒霉——成绩不好、被同学嘲笑、留级、退学、父母整日无休止地争吵......就算这样,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只要我们心存希望,坚持自己的梦想,一定会有全新的生活等待着我们。
我觉得作者写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写给孩子,作者更多的是希望我们家长在陪孩子看这本书的时候也能得到启发。我们可以从多多父母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多多父母吵架的某一个瞬间,我们一定会觉得这种场面似曾相识,甚至经常在我们家庭上演。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以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夫妻关系也陷入了僵局。先是互相指责,冷战,继而把矛头指向了孩子,似乎孩子是矛盾的根源。最终在这种争吵中,孩子的内心开始变得疲惫不堪,我们一点点把孩子推向了我们最不想看到的一面,孩子也在成长中彻底迷失了方面。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习惯性像多多父母那样,把问题归结于孩子,却从没有自我审视一下,从自身找到问题的根源。像多多一样,现在有太多的孩子厌学,看起来都是孩子不爱学习,可是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多多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爷爷。当他觉得因为自己,父母才会战争不断,他觉得自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在自己身上时。爷爷告诉他,不是你的问题,即使没有你,他们也会争吵。爷爷的话让孩子如释重负,也是爷爷在他几近绝望的时候,帮他重新点燃了希望。
作为老师,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有些颤抖。我拼命回想这些年,自己是否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而放弃过他们,伤害过他们。我也在反思,对于学生而言,成绩真的是最重要的吗?如果为了成绩而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和兴趣,那真的是得不偿失。尤其是读到多多内心的独白时,我觉得很惭愧。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很少去站在一个差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内心的那种无助与无奈。差,似乎变成了一种罪过。
这是一本值得人深思的书,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触。 只要心存希望,无论是谁,无论多少公斤,生活都会一样美好。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被定义为有着漏斗般的脑袋,差得不能再差的学生的故事。他一闻到学校粉笔盒破球鞋的味道就头疼,在学校靠扮丑作怪博得同学们的眼球,回家因为学习,又成为家庭战争的导火索,最终他被学校退学了。可就是这么一个被学校老师称之为无可救药的小男孩,最终却靠着“仙女般的手指”,使他的生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最开始买这本书是给孩子看的,当我打开书的时候被护封上的一段话吸引了——“我讨厌学校,那里的气味让我头疼。老师和同学都嘲笑我,体育课就是我的噩梦。回到家,爸爸妈妈总是吵架,没人关心我的兴趣和理想。只有爷爷是我唯一的支柱,他的储藏室是让我感到最幸福的地方。现在,我留级两次了,没有学校愿意收留我。可我不想哭,我想幸福起来,我想把命运抓在自己的手里! ”作为一个老师,我能够感受到这个孩子内心的无助与绝望,甚至能想到这孩子落寞的眼神。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陷于如此的境地,那每天注定是度日如年的。我很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讨厌学校,以至于学校的气味都能让他头疼。作为一个妈妈,我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有着怎样的父母,竟使一个孩子心灵没了归宿。我也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爷爷,竟成了孩子绝望时的唯一支柱......
整个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有最简单的话语,最直接的表述,句句发自心声,字字扣人心弦。 是一个已经对自己彻底丧失信心的孩子,是一个感觉自己已经走投无路的孩子,对生命,对未来,发出自己最后的呻吟。
这些年媒体经常会有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或是被父母逼迫学习,最终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新闻报道。看到新闻的那一刻大家除了对如花般生命陨落的惋惜,还会对孩子的谴责——不懂得感恩,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确实,站在父母的角度,这些孩子的做法确实是无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又有谁了解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故事的主人公多多的遭遇,相信一定能够引起很多孩子的共鸣。在学校,因为种种原因,他成了老师眼里的差生,老师的冷眼,同学的嘲笑,都像一把把刀,一次次伤害着他幼小的心灵。当多多带着千疮百孔的心回到家,等待他们的不是父母的抚慰,而是无尽的指责。可以想象,多多内心的无助与挣扎——既想就此自暴自弃,又有内心的不甘。退学后,他被送到一所非常差的学校,虽然整天无所事事,但他却没想过与那些孩子同流合污。或许正是他心底仅存的一丝不甘,才在爷爷的鼓励下,鼓起勇气给格郎尚中学的校长写信,也由此开启了新的生活。
这本书非常适合孩子看,尤其是那些已经对自己有些丧失信心的孩子。哪怕你如多多一样倒霉——成绩不好、被同学嘲笑、留级、退学、父母整日无休止地争吵......就算这样,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只要我们心存希望,坚持自己的梦想,一定会有全新的生活等待着我们。
我觉得作者写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写给孩子,作者更多的是希望我们家长在陪孩子看这本书的时候也能得到启发。我们可以从多多父母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多多父母吵架的某一个瞬间,我们一定会觉得这种场面似曾相识,甚至经常在我们家庭上演。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以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夫妻关系也陷入了僵局。先是互相指责,冷战,继而把矛头指向了孩子,似乎孩子是矛盾的根源。最终在这种争吵中,孩子的内心开始变得疲惫不堪,我们一点点把孩子推向了我们最不想看到的一面,孩子也在成长中彻底迷失了方面。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习惯性像多多父母那样,把问题归结于孩子,却从没有自我审视一下,从自身找到问题的根源。像多多一样,现在有太多的孩子厌学,看起来都是孩子不爱学习,可是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多多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爷爷。当他觉得因为自己,父母才会战争不断,他觉得自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在自己身上时。爷爷告诉他,不是你的问题,即使没有你,他们也会争吵。爷爷的话让孩子如释重负,也是爷爷在他几近绝望的时候,帮他重新点燃了希望。
作为老师,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有些颤抖。我拼命回想这些年,自己是否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而放弃过他们,伤害过他们。我也在反思,对于学生而言,成绩真的是最重要的吗?如果为了成绩而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和兴趣,那真的是得不偿失。尤其是读到多多内心的独白时,我觉得很惭愧。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很少去站在一个差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内心的那种无助与无奈。差,似乎变成了一种罪过。
这是一本值得人深思的书,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触。 只要心存希望,无论是谁,无论多少公斤,生活都会一样美好。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雪燃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