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匮乏时代的人性残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林海雪原》这部作品,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为何能从众多作品之中脱颖而出?
其主要原因是人物比别的类型文本有血有肉,主角在潜入敌后的过程中,杨子荣作为一个正面的英雄,成为了反派的二把手,沉着冷静的应对土匪头子的盘问,不动声色地指挥土匪露出破绽。杨作为文章塑造得最为生动的人物,在与“小炉匠”当面对质时拥有的大无畏精神,抓住敌人破绽,最后于暴雪之中亲手处决“小炉匠”,大智大勇令人激动。智取威虎山的情节,既丰富了普通人对土匪恶霸的想象,最终又完成了解放军战士对地主恶霸的剿灭,实在是大快人心。先遣图、暗堡地道、保密帘、滑板等平时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细节,塑造了立体的雪原剿匪场景,使人阅读身临其境,极大的丰富了读者的感官。
小说语言最精妙处在于黑话的存在,黑暗原力是多么迷人的情感。“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冻涂的蜡”,情感存在于语言之外,隐晦而又无须挑明。在报告体横飞的年代,这种“废话”的存在,给了语言在文学中最后一点空间,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文章中,白茹对剑波的暗送秋波,也是革命小说中少见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有这些要素的存在《林》,一文在全国范围内能引起轰动,也就可以理解。
———————————————————————————————————————————————
但作为一篇流传如此广泛的作品,《林》一书被称“经典”,却有诸多不足。首先,从小说的母题来说,《林》以革命为主题,少剑波投身革命的出发点却出于姐姐的惨死,主人公作为基层土地改革的推行者,人利益的维护者,其自身对革命的理解也仅仅来源于阶级仇恨,这就直接导致了故事的格局太小。少剑波的决策是如此的英明,杨子荣能力是如此的强,和整个故事中别的人物形成了断层,像是《三体》之中的降维打击,给人以科幻小说般的不真实感。故事在“智取威虎山”之前,结构还是严谨,有明有暗相互照应。但威虎山之后,小说故事线一下就散了了结构,让读者阅读时不由自主的神志游离。
有人提到“其智近妖”的诸葛孔明,并以为少剑波的才能与之相像。但同样写人的智慧,孔明有司马徽的大力引荐,又有徐庶的赞扬,三顾茅庐,隆中对等精彩表现,其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二出祁山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故事的叙述中有其合理性。而少剑波的才能则仿若天神降世,整个人又相貌堂堂能文能武。可以说,穿越小说中的智慧来自于对历史发展的已知,武侠修仙小说中的能力可以来自于勤苦修炼抑或者是秘籍奇遇,而二十岁的少剑波对世界深刻的洞见,与冷静的判断仿若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宛若神人,实在是令人啧啧称奇。这种铺垫的缺失使整个人物形象的文学性打了折扣。
以《林》为代表的革命文学,是一种意淫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快感文化。结果是已知的,观众只需要拿着小板凳,注视着英勇神武的革命者一步步走向胜利即可。这一类文学,语言十分的贫瘠,人民(以及其代表)在对话中带着浓浓的报告风味。这种语言,若是在政府、党务、军队的报告中出现,作为严肃的政治报告,不容出错,尚可理解,但在剑波与子荣的私人对话中,乃至剑波与白茹的谈情说爱中,斗争与革命仍然占据了完全的主导,这是非常遗憾的。
语言的贫瘠与思想的贫瘠是相生相伴的,当少剑波问起杨子荣有没有考虑过未来时,杨认为侦察兵就是他的前途。当少剑波继续追问穷人翻身,阶级消灭的太平年,前途怎么办,杨子荣想到的只有归隐种庄稼一途。这也是底层的战士对生活最为真实的想法,他们被革命鼓动,却并没有想在革命之后为自己找到位置。而实际上革命之后的世界里,大多数战士只能回到生养他们的地方,回到他们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做着一样的工作。农民,工人乃至无产阶级战士都像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农场》中描写的Boxer和Clover两匹勤劳而关心他人的马,一大群砸掉鸡蛋的母鸡,和高唱“ Two legs are good, four legs are bad”的羊群一样,在大革命中只能充当被煽动者的角色。他们从未进入过利益分配的团体,却盲目的顺着不同的呼声摇摆,这是人民革命的一个悲哀。
其主要原因是人物比别的类型文本有血有肉,主角在潜入敌后的过程中,杨子荣作为一个正面的英雄,成为了反派的二把手,沉着冷静的应对土匪头子的盘问,不动声色地指挥土匪露出破绽。杨作为文章塑造得最为生动的人物,在与“小炉匠”当面对质时拥有的大无畏精神,抓住敌人破绽,最后于暴雪之中亲手处决“小炉匠”,大智大勇令人激动。智取威虎山的情节,既丰富了普通人对土匪恶霸的想象,最终又完成了解放军战士对地主恶霸的剿灭,实在是大快人心。先遣图、暗堡地道、保密帘、滑板等平时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细节,塑造了立体的雪原剿匪场景,使人阅读身临其境,极大的丰富了读者的感官。
小说语言最精妙处在于黑话的存在,黑暗原力是多么迷人的情感。“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冻涂的蜡”,情感存在于语言之外,隐晦而又无须挑明。在报告体横飞的年代,这种“废话”的存在,给了语言在文学中最后一点空间,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文章中,白茹对剑波的暗送秋波,也是革命小说中少见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有这些要素的存在《林》,一文在全国范围内能引起轰动,也就可以理解。
———————————————————————————————————————————————
但作为一篇流传如此广泛的作品,《林》一书被称“经典”,却有诸多不足。首先,从小说的母题来说,《林》以革命为主题,少剑波投身革命的出发点却出于姐姐的惨死,主人公作为基层土地改革的推行者,人利益的维护者,其自身对革命的理解也仅仅来源于阶级仇恨,这就直接导致了故事的格局太小。少剑波的决策是如此的英明,杨子荣能力是如此的强,和整个故事中别的人物形成了断层,像是《三体》之中的降维打击,给人以科幻小说般的不真实感。故事在“智取威虎山”之前,结构还是严谨,有明有暗相互照应。但威虎山之后,小说故事线一下就散了了结构,让读者阅读时不由自主的神志游离。
有人提到“其智近妖”的诸葛孔明,并以为少剑波的才能与之相像。但同样写人的智慧,孔明有司马徽的大力引荐,又有徐庶的赞扬,三顾茅庐,隆中对等精彩表现,其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二出祁山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故事的叙述中有其合理性。而少剑波的才能则仿若天神降世,整个人又相貌堂堂能文能武。可以说,穿越小说中的智慧来自于对历史发展的已知,武侠修仙小说中的能力可以来自于勤苦修炼抑或者是秘籍奇遇,而二十岁的少剑波对世界深刻的洞见,与冷静的判断仿若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宛若神人,实在是令人啧啧称奇。这种铺垫的缺失使整个人物形象的文学性打了折扣。
以《林》为代表的革命文学,是一种意淫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快感文化。结果是已知的,观众只需要拿着小板凳,注视着英勇神武的革命者一步步走向胜利即可。这一类文学,语言十分的贫瘠,人民(以及其代表)在对话中带着浓浓的报告风味。这种语言,若是在政府、党务、军队的报告中出现,作为严肃的政治报告,不容出错,尚可理解,但在剑波与子荣的私人对话中,乃至剑波与白茹的谈情说爱中,斗争与革命仍然占据了完全的主导,这是非常遗憾的。
语言的贫瘠与思想的贫瘠是相生相伴的,当少剑波问起杨子荣有没有考虑过未来时,杨认为侦察兵就是他的前途。当少剑波继续追问穷人翻身,阶级消灭的太平年,前途怎么办,杨子荣想到的只有归隐种庄稼一途。这也是底层的战士对生活最为真实的想法,他们被革命鼓动,却并没有想在革命之后为自己找到位置。而实际上革命之后的世界里,大多数战士只能回到生养他们的地方,回到他们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做着一样的工作。农民,工人乃至无产阶级战士都像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农场》中描写的Boxer和Clover两匹勤劳而关心他人的马,一大群砸掉鸡蛋的母鸡,和高唱“ Two legs are good, four legs are bad”的羊群一样,在大革命中只能充当被煽动者的角色。他们从未进入过利益分配的团体,却盲目的顺着不同的呼声摇摆,这是人民革命的一个悲哀。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豌豆少爷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