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文关系到记忆力,搞文学关系到创造力
温儒敏谈“大学语文和读书问题”
现在各高校都在搞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这是大学语文的一次机会。借此机会,我谈谈读书问题。
1)素质教育
这里,谈谈我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一般综合性大学搞通识教育,多搞拼盘。如文化史、书法、科技史、电影欣赏之类。但这不是通识教育的本义。
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是完整人格教育,不是为了增加一点文艺、人文修养,不是琴棋书画;而是为了增加人类历史传下来的最智慧的东西。
通识教育主要鼓励学生读书,读“基本的书”——最基础的书,对所有学科而言最基本的书。如论语、孟子、红楼梦、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这些书不是最好的,却是最方便的书。读左传、世说新语……读专书。
大学通识教育要以读书为主,读最基本的书。还如柏拉图对人类的疑问。罗尔斯《正义论》,探问国家间、人与人之间如何获得正义?……要读解决人生最基本问题的书。
毛泽东的书也要读,喜欢不喜欢但要读。读了毛泽东才知道毛泽东。
通识教育就是读人类最基本的书,读人类历史、科技史。
少读概论,多读原著。
大学拼盘式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通识教育”要警惕。
大学生要接触到人类智慧的精华。
2)读书调查
通识教育要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基本状况。
现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基本是失败的,课上讲的课下就被颠覆了。大学生现在基本不读书。要读就读《鬼吹灯》、读《成功学》、读《厚黑学》。
中国现在社会是一个没有书香气息的社会,是一个不读书的社会。
我做过一次大学生读书调查,每人每年读0.7本书。出版商也发表过一个全国公民读书的调查报告,每人每年读4.7本。如果刨去教辅类书,读书等于零。
这是一个打麻将、看电视成风的国度,人们基本不读书。
中国人读书的高峰期在初二,之后下滑,直到不读。
教师职业性阅读多,一般性阅读少,是敲门砖似的阅读。那些提升自己、涵养自己、满足生存需要之外的阅读基本没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启迪人生观的教育。如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什么是生与死?人对自然、人对未知的敬畏和终极关怀,这些问题才是人生观。
现在上课解决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领导……大学里这些不与人生观结合,不解决人活着怎么办最基本的问题。这些是没有根的问题,下课就被颠覆了。
现在的大学风气是,追究最基本的问题被认为“2”。
接触人类智慧最基本的东西,这才是通识教育的核心。
3)互联网
大学生上网,平均每天2—4个小时。费时太多,被网文标题和炒作吸引。
每天上网半小时最好。
互联网所带来的新问题是什么?还没沉淀,这些新问题尚未爆发。上网的后果是犹豫、焦虑,互联网的信息压力大。大家被互联网带来信息压力,普遍得了“百度依赖症”。
大学生思维碎片化,拼贴式的,这跟百度依赖症有关系。
培养人最有过程性。没有过程,互联网只告诉你结果。
4)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如何应对这些不读书、不谈基本问题,患了百度综合症的高校素质教育?
对大学语文不能估价过高。
应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应该问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一是大学语文不是重点课;二是课时短,并不当专业课一样重视;三是大学语文想解决阅读写作问题的愿望很好,但这个很难。要从根本上提升读写问题,不能对大学语文抱太大希望。
大学语文最大作用是刺激学生对中国语文读写发生兴趣,达到这一点大学语文就成功了。
大学语文是要把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整过来。
大学语文是让学生重新喜欢阅读和写作,唤起大学生阅读的兴趣。
5)开专书选读
我同意会长谭帆教授,提出“把大学语文拓展为系列课程”。如开“专书选读课”,更容易成功。
我们现在“概论”学得太多。理论太多,书读得太少。
“专书选读”就是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完整的书。
打破精读精讲。大学语文不要讲成“高四语文”,主要是读书。不要重复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要讲成中文系,不要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讲法。
北京大学上大学语文课,曾经抬课,大家讲自己最拿手的。但坏处是讲的太深了。
(温儒敏 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国家唯一文科一级教授,2012年11月3日在海口全国大语会上发言)
(吹笛根据笔记整理)
Re:温儒敏:大学语文和读书问题
吉霞(游客)发表评论于2012-11-9 15:15:59
莫言获奖,是对学中文的一个打击,是对大学中文系有没有必要存的一个疑问?人家小学五年级就可以了,我们何必要学一辈子?
以下为吹笛在湖北的回复:
学中文关系到记忆力,搞文学关系到创造力,两者性质能力都不一样。